<p class="ql-block"> 太小的时候,过年是什么样子的已然没有记忆。从记事开始,内心就觉得过年是一件很隆重和快乐的事情。 </p><p class="ql-block"> 一进腊月,全家就开始忙活了。腊八蒜肯定是要腌制的,腊八粥也少不了。临近小年,就更忙碌了。剃头理发,准备年货。理发是必须的,老话说“有钱没钱、剃头过年”。小时候的儿歌至今没忘----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割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贴窗花、二十九蒸馒头、大年三十熬一宿。</p> <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个心灵手巧的人,耳濡目染,从小我们也跟着她学会了不少技艺,比如说剪窗花、糊灯笼、做纸花,她在做活计的时候总是哼着快乐的小调,我们都愿意围在她的跟前。过年挂的灯笼都是在母亲的指导下我们自己做,每年一个样式,很别致,每当听到街壁邻居的赞美,小小的我也颇有些成就感。剪窗花就更甭说了,全村的样式我家的最多最好看,邻里乡亲都来替样子或直接请母亲和姐姐们给她们做。</p> <p class="ql-block"> 年三十中午,男人们贴好春联后,就开始准备年夜饭了。通常是父亲准备菜肴,母亲和姐姐们剁馅包饺子。包饺子的时候,是有忌讳的,只能说包好了,不能说包完了。傍晚,全家围坐在一起,准备吃年夜饭。吃饭之前,有一项仪式是必须举行的,那就是先敬奉先祖。家人们洗手净面,端正仪表,摆好贡品,点燃香烛,恭敬致礼,这是规矩!仪式完毕,全家人围在一起吃着丰盛的年夜饭,互相说着祝福的吉祥话,父亲也破例允许小小的我品上一点酒,以示又长大了一岁。收拾完餐具后,开始守岁,泡一壶浓浓的香茶,把早已准备好的葵花子、花生、糖果等摆放在桌子上,合家围坐,嗑瓜子、拉家常,从收音机里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贺岁节目,自有了电视机以后就是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了。</p> <p class="ql-block">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会在院子里点上一只大灯泡,通宵亮着。整个村庄灯火通明,各式灯笼闪闪烁烁,一片光的海洋。</p><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一一大早,母亲早早就把大家吆喝起来,督促人们换上干净整洁的新衣服,父亲早已洗涮得当,在院子里点燃了谷秸秆和柏树叶,全家围成一圈儿烤“旺火”,祈愿新的一年红红火火、蒸蒸日上。谷秸秆是提前准备好的,寓意节节高升,一年更比一年好;柏树枝在每个门上都要插上一枝,寓意驱瘟避邪、长命百岁,剩下的放在谷秸秆上一起燃烧,既助旺又能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增添了欢快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 新年的第一顿饭必定是饺子。在包饺子的时候,母亲会把一枚硬币包进一个饺子里,谁能吃到这只饺子,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会心想事成,事事如意。 </p><p class="ql-block"> 春节的上午是孩子们的天下,天还没亮就有孩子们来拜年了。我们村子小、人口少,大人小孩都认识,基本上都会挨门挨户去拜年。有高寿老人的人家,去的人会更多一些,遇上年景好,老人家高兴,一毛两毛的压岁钱是免不了的。通常,都是给孩子们两颗水果糖,每个孩子的口袋儿里都装得鼓鼓囊囊。一个家庭的名望会在这一天得到充分的体现,个别人缘差的去的孩子就会少一些。家族较大的,晚辈们会在这一天带着礼物相互拜访,新媳妇们会在丈夫的带领下闪亮登场、拜见长辈。 </p><p class="ql-block"> 中午,自然又是一顿丰盛的团圆饭。下午的时光,熬了一宿的孩子们困得只打瞌睡,大人们安顿好家里后,女人留守,男人们便会出门去,见见村中长辈和相近的邻居,话题无非是去年的年景和今年的打算。</p> <p class="ql-block"> 放炮是让男孩子魂牵梦绕、牵肠挂肚的一件美事。当年,农村大部分都是放二踢脚和鞭炮,二踢脚我们称之为大炮,鞭炮称之为小炮。为了实现有炮可放的梦想,孩子们早早就开始筹划上了,夏天养几只兔子、平时捡点废品破烂、冬天积攒些烧土炕的草灰,到了年根儿拿出来“变现”,全买了自己心仪的 爆竹。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不再为实现放炮梦而烦恼,但春节放炮的情结始终如一。每当听到村子里此起彼伏、噼噼啪啪的炮声,就像听到催人奋进的号角,一股子精神气儿油然而生!直到有一天,城市全面禁炮,又逢过年时,再也没有了当年的感觉。除夕夜,住在高高的楼里,站在窗前,望着远处农村的上空,点点的烟花,说不清的滋味......</p> <p class="ql-block"> 春节的讲究是比较多的,比如一进腊月,拿东西都要轻拿轻放,防止摔碎,如果不小心打碎了东西,得赶紧说一句“岁岁平安”;家里要和睦,不能抬杠吵架;腊八节、小年、春节这几天,女人不能回娘家;大年初一,家里不能动笤帚;小年这天,要用糖瓜儿祭灶;春节前,外借的东西要还回去或要回来;年三十得留隔夜饭,以示年年有余;正月初一到初五,女人们不能动针线,不能打扫院子;正月初二,要扫墓祭祖(这个习俗,只有在晋中的榆次、太谷和太原的清徐、晋源等地讲究,据说是与南宋时岳家军的一场抗击外寇入侵战争有关);正月初五,扫院子放鞭炮,俗称破五崩穷土......等等。</p> <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三,人们开始外出拜年。老榆次人讲究初三拜丈人。一大早,老姑娘、小姑娘们就开始忙上了,先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然后嘴巴闲不住地编派着孩子和丈夫,直到认为满意。临近中午,姑娘带着姑爷和外孙回到娘家,这是姑娘们最得意的一天。想当年,只身一人赴“疆场”;现如今,领着“俘虏”带着“战利品”回到根据地,彰显了一个成功女人的自豪与骄傲!娘家人的接待无疑是隆重而热烈的,这是自家姑娘的体面,含糊不得。孩子们自然是油胀肚满,红包丰厚,欢喜异常。</p> <p class="ql-block"> 初四起,人们开始走亲访友。亲戚们平常各忙各的,疏于走动,春节拜年是联系亲情的纽带,平时不常见的在正月里都要见见,这既是礼节更是血亲的绵延,直到正月十五。</p> <p class="ql-block"> 元宵节“闹红火”是喜迎新春的又一道大餐,所谓的“闹红火”实际就是街头文艺表演,是由各企事业单位和乡村代表队组成的街头演出。选一条宽敞的街道,便是表演的舞台。演出的节目除了大型彩车的展示,内容可谓五花八门——有威风锣鼓、军乐队演奏、划旱船、大头娃娃、二鬼摔跤、猪八戒背媳妇、抬棍、挖棍、背棍、扇舞、花鼓、扭秧歌、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等等,琳琅满目,不一而足。人们尽情地展示着过年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元宵之夜,自然又是个不眠之夜,香甜的元宵留不住人们走出户外的脚步。离村三四里,是一家生产纺机的大型国企,元宵活动很是丰富,吸引着人们纷纷前来观看,赏花灯、猜灯谜、逛夜景。晚上九点,皓月当空,大型烟火燃放活动如约进行。天空上,皎洁的月光、满天的星花、绚丽的色彩,星光瀑布、五彩斑斓,美不胜收,使人驻足痴望,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元宵节过后,这个年还不算过完,还有正月二十的小添仓节和正月二十五的老添仓节。其时,家家添买米面柴炭、蒸两笼胖乎乎的添仓馍馍是必须的。添仓日,还要举行隆重的活动祭祀仓笼之神,以祈一年粮丰仓满。放架火是祭祀的主要形式。</p> <p class="ql-block"> 架火用不同造型的彩纸、彩炮、彩灯、彩旗装饰而成,制作工艺繁多复杂。架火一般高十几米,主体框架全手工绘制,塔顶有十二或十三层,每层都用桌子装饰成殿宇楼阁。一到三层供奉天官、地官、水官诸位天神。塔身彩炮成串,幡缀相连。塔底人物山水和牌坊亭台相对称,恰似别具特色的古代建筑。架火上悬挂着数百个彩炮,一般要顶三天,最后一晚点火燃放。这期间,人们围绕着架火敲锣打鼓、欢歌载舞,尽情宣泄。放架火的那天,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全家出动,纷纷赶来观赏,现场熙熙攘攘、人声鼎沸,争相一睹为快。架火燃放时,但见流星飞穿、疾如闪电,宛如火龙飞舞,簇簇火花相互交织,金碧楼阁忽隐忽现,场面宏大蔚为壮观。象征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p> <p class="ql-block"> 添仓节是过年的尾声。自此,庄户人收拾起心情,又开始了一年的劳作;孩子们也收敛了张狂,老老实实坐下来读书;上班的开始安心工作;买卖人谋算起赚钱.....各行各业一切又恢复到常态。</p> <p class="ql-block">过年,是中华儿女独有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文化特有的薪火传承! 亘古亘今,承承启启,世代延绵 ..... </p><p class="ql-block">好好过年!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