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里的那些事:忆苦饭

梁汉生

<p class="ql-block">“忆苦思甜”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人都经历过的运动。“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是一代人刻苦铭心、难已忘怀的记忆。</p><p class="ql-block">忆苦思甜,旨在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回忆旧社会劳苦大众被压迫、被剥削的痛苦,深刻揭露剥削阶级压榨、奴役人民的罪恶。从而激发人们对旧社会的恨,对新社会的爱。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擦亮眼睛,站稳立场,积极自觉的参加社会主义建设。</p><p class="ql-block">“天上布满星,月牙儿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伸……”。这首脍炙人口的“忆苦思甜”歌曲,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从小就耳熟能详了。那时候,可以说上至六七十岁的白胡子老爷爷,小脚老奶奶,下至穿着燕儿尾巴鞋、光着屁股、满街乱跑的五六岁的娃娃都会传唱。</p> <p class="ql-block">“吃水不忘挖井人,翻身全靠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毛主席是人民的大救星” ,是那一代人的最高思想境界。所以,忆苦思甜活动,一度成为整个国家的普遍人文现象, 涉及到各个领域。包括学生课本,宣传舆论,报纸广播,露天电影 等都基本都是这方面的内容。</p><p class="ql-block">小学语文书里的那篇《十粒米,一条命》,至今还记忆犹新。讲的是旧社会,农民们种了粮食都要交给地主。有一个穷人家的孩子眼巴巴地看着地主恶霸收走自家的粮食,就从装粮食的袋子里抓了一把。地主看到了就吩咐手下人去毒打这个孩子。当孩子的父母把孩子抢回来的时候,孩子已经断了气,家里人掰开他的手,小小的手掌里就握着十粒米。还有《半夜鸡叫》,《收租院》《白毛女》等。都是忆苦思甜最好的教材。</p><p class="ql-block">为了广泛宣传深入人心,使忆苦思甜形式多样、富有成效,学校把《不忘阶级苦》这首歌曲编排成了舞蹈,把《收租院》排练成了表演剧目。我们这些小学生都积极报名参加表演。在分配角色时,都愿意扮演那些穿着破衣烂衫的穷苦人民,没人愿意去演刘文彩大地主和那些狗腿子。从小心灵上就爱憎分明。村里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把歌剧《白毛女》改编成当地的晋剧搬上了舞台,演员们怀着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深厚感情,表演的有声有色,深受欢迎。这些举措使社员们更进一步加深了对旧社会旧制度的痛恨,从心底里感恩共产党,感恩毛主席,感恩社会主义,向往着共产主义的早日到来。</p> <p class="ql-block">随着忆苦思甜活动的不断深入,农村也提倡过革命化春节。就是大年初一不放假,社员们要继续参加劳动,称之为“开门红”。同时把吃“忆苦饭”纳入了活动的主要内容 。过年过节以家庭为单位实施,生产队在大队的统一安排下进行。</p><p class="ql-block">记忆里,应该是68年的秋冬交接之季,在大队的统一部署下,全村六个生产队以队为单位,在同一天(中午)组织社员吃忆苦思甜饭。有的队在驴圈,有的队在打谷场上。我们队把地址选在了我家后门的空地上。家人们早早就起来把场地清扫了一遍。全队男女老少吃完早餐后,自带碗筷板凳早早就来此集合。只见有任务的社员们劈柴的劈柴,垒灶的垒灶,担水的担水,切菜的切在菜忙碌着。老太太们坐在一起谈论着家务,老大爷们合计着年度的收成,孩子们在人群中来回穿梭打闹,年轻姑娘们围坐在一起唱着《不忘阶级苦》、《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等革命歌曲。</p><p class="ql-block">这时候几个年轻后生,把平时一口饮牛锅抬来,这口锅是当时队里最大号的锅,印象中能盛五六担水。一锅足够全队百来十口人吃一顿了。水烧开后,负责做饭的几个社员,依次把提前准备好的山药叶(红薯叶)、红白萝卜缨子、蔓菁叶放在锅里,然后把磨好的山药蔓面、玉米轴面和谷糠面一起放进锅里,熬了一大锅撒面粥。</p><p class="ql-block">饭做好后,队长把大家召集在一起,首先指派有文化的社员宣读了几段毛主席语录,那时候叫最高指示。然后传达上级精神和当前阶级斗争的新形势新动向。接下来请苦大仇深的老贫农上台讲述在那个暗无天日的旧社会,是如何受地主富农剥削压迫的;如何给富裕人家当长工、做短工,“吃的是猪狗食,干的是牛马活”。以及以死去活来的劳作强度换来微薄的收入去还租抵债的经历;哭诉当年穷的“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惨遭有钱人白眼和欺负的情景,讲述当年吃不饱穿不暖,挨饿受冻、 逃荒要饭的苦楚。讲的都是一本本血泪账,诉的都是一桩桩苦难史。</p><p class="ql-block">最后一项议程就是吃忆苦饭。这样食材的饭,可想而知是多么的难吃难咽。但大家并不在意,坚守信仰,吃起来有滋有味。长辈们带头吃,我们这些小伙伴们也是懵懵懂懂、深感新奇争着吃,不一会一大锅饭吃的一干二净。没有一个叫苦的,也没有一个说不好吃的。大家感觉到吃下的是旧社会的苦,换来的是新社会的甜。</p> <p class="ql-block">除了吃忆苦饭外,各级都要召开不同的形式的忆苦思甜大会。,有公社的,大队的,还有生产队的,也有以家庭为单位的。最触及灵魂的一次是大队召开的一次四类分子(地主分子、富农分子、反革命分子、坏分子)批斗暨忆苦思甜大会。</p><p class="ql-block">在我们这个小山村,土地革命时期,划定成分的时候就有一户为富农,两三户为中农、上中农,绝大多数是贫下中农。文革时期清理阶级队伍时,在这户富农家里清理出了一些绫罗绸缎、长袍马褂、洋刀、铜制水烟袋,玉嘴长杆烟袋等,还有部分地契存根。这些东西作为地主阶级反攻倒算的证据,统一收缴集体,并在舞台上进行了展览,以实物为证进行阶级斗争教育。同时,还让这个富农分子穿上一身长袍短褂,戴上瓜壳帽子,还真像宣传画里的地主老财样子。押在学校操场上进行批判,大家有冤诉冤,有仇报仇。</p><p class="ql-block">会上,土改斗争时期我村第一任村长梁顺的儿子,控诉了他父亲被本村还乡团成员带走杀害的经过。那真的是“字字血,声声泪,激起仇恨满腔”。大会现场,国恨家仇交集一处,台上台下声泪俱下,群情激奋。“打到地主反坏右、牢记阶级苦、不忘血泪仇、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响彻操场、震撼人心。</p><p class="ql-block">梁顺,又名梁树生,出生于1914年,是解放后的第一任村长,按照党的“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带领全村人民,把富农的土地、房屋、财产分配给了穷苦农民。从此穷人得到了翻身,成为了国家的主人,拥有了自己的土地。被斗户看在眼里,恨在心上,梦想反攻倒算。其中一名富农分子(就是被批斗的富农分子的亲属),投靠于国民党阎锡山的反动军队。一九四七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带领国民党反动派还乡团,窜回了解放区,一大早就包围了村子,张牙舞爪,气急败坏,气焰十分嚣张。大有“我胡汉三又回来了”之势。挨家挨户搜捕村干部,逼迫村民说出村干部的下落,对于抗拒不交人的不是谩骂就是殴打。闹得人心惶惶、鸡犬不宁。为了全村人的生命安全,梁顺村长临危不惧,大义凛然自己走出来被敌人带走。最后在阳泉五渡河滩遭敌人残忍杀害,英勇就义 ,时年33岁。留下了母子四人相依为命,最大的孩子不满十岁,最小的刚刚两岁。后经平定县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这一段历史从小在我的心里打下了烙印。每年的五月十三我会不由得想起,甚至,在小的时候把“五月十三磨刀雨”自认为是老天为烈士在流泪,或者解释为是唤起民众拿起武器奋勇战斗的号令。</p> <p class="ql-block">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明,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忆苦思甜活动距今已有五十来年了,如今已成为一段传说。但是,对于我们这些亲身经历过的人们而言,当年活动的情形、活动的场面,都历历在目。现在回想起来,忆苦思甜的真正意义在于饮水思源,在于感恩戴德,在于不断奋斗,在于珍惜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这一阶段,使我们这一代人深受教育,感慨万千,不仅为我们人生前进的道路指明了航向,也激发了我们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信心和决心。</p><p class="ql-block">我们一定要铭记这段历史,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p> <p class="ql-block">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深表谢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