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陈启印,男,汉族,1957年9月8日出生,陕西省安康市涨滩镇石梯乡丰富村人。大学学历。新疆巴州陕西商会副会长、《中国有机肥》全网平台创始人、新疆巴州启印有机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初冬的焉耆盆地,大地早已平息下来,褪去繁华丰裕,收藏抱稳,沉然若泰,一派安宁景象。农民迎来一年里难得的清闲的日子,以生产销售肥料为主的巴州启印有机肥有限责任公司也到了生产淡季,厂房大门关闭,少数几个人留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俯瞰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陈启印目前就生活在这片土地。</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踏着薄雪来到巴州启印有机肥有限责任公司,远远的,钢琴声翻过墙头灌入耳膜,琴声悠扬清脆,质感很好。同行的人告诉我,此曲系公司董事长陈启印弹奏,他精通各种乐器。一位农业专家、肥料专家、实业家和“中国有机肥全网平台”创始人。在普通人的认知里,公司老总应坐在办公桌前,忙着接打电话,或者奔波在路上,手机不离耳。钢琴是庙堂之音,应出现在五星级酒店、大剧院,或艺术学院,与这所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红砖平房格调不搭。</p><p class="ql-block"> 高雅与俗世、精神与物质、艺术与实业,虚无与实在,来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些矛盾对立的元素,如何在同一个大脑完美统一融合,这里面肯定有故事。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他身上的奇特性激发了我一探究竟的兴趣。</p> <p class="ql-block"> 琴声轻而易受举把我们引到了他的身边。</p><p class="ql-block"> 一位中年男子手指灵活地弹奏着钢琴,身子起起伏伏,自然流畅,陶醉在音乐的世界里。他的侧脸被窗外的阳光镀亮。平头、宽额、剑眉、阔鼻、方腮,戴宽边眼镜,弹钢琴时风度翩然,很有艺术家的范儿。如果不深入了解,根本想不到眼前这位气场满满的人,曾经经受过怎样的磨难和锤打。</p><p class="ql-block"> 1957年9月8日,陈启印出生在陕西安康张滩镇石梯乡丰富村,他是陈家的长孙。他的出生暂时打破了笼罩在家族头顶的阴霾,给家族带来了久违的快乐。父亲给他起名启印。印代表官位,启印,寓意启印大任。</p> <p class="ql-block"> 俯瞰陕西安康汉滨区农村。陈启印从小就生活在这片土地。</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启印的家族在安康是大家族,家境殷实,父亲陈元璋毕业于清华大学汉语语言专业,当年在安康绝对是屈指可数的大才子,卧龙凤雏似的人物,前途一片光明。世事难料,他不得不返回老家,在安康县城师专谋的一个教师职位,维持生计。</p><p class="ql-block"> 母亲丁凤琴是家里早早订的童养媳,虽没文化,但她身上却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平常悉心照顾丈夫和公婆,体贴周到。一位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清华才子,按照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了大字不识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全、还比他大四岁的农家妇女,自然心不甘情不愿。婚姻是打在他心头上的钉子和死结,哪怕儿子出生也没能解开心里的疙瘩。于是,不顾父母反对和家族冷眼,1963年和结发妻子离婚后第二年,带着新婚妻子支边进疆,留在二师当老师。</p> <p class="ql-block"> 陈启印和母亲</p> <p class="ql-block"> 这是那个年代觉醒的年轻人争取个人婚姻自由的唯一出路,这一点无可厚非。现在的婚姻自由正是建立在他们那一代人的牺牲和痛苦之上。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和工作能力的母亲,万般无奈,带着年幼的陈启印改嫁他妇。</p><p class="ql-block"> 年幼无知的陈启印哪里晓得母亲的困境,他跟着母亲来到养父家。很快母亲和养父一连给陈启印添了五个同母异父的弟妹,几张嘴嗷嗷待哺,普通农民的养父感到压力沉重,日子过得非常艰苦。</p><p class="ql-block"> 1969年夏,陈启印在二姑家住了两个月,舅舅周青贤把陈启印的情况写信告诉了陈启印的父亲。陈启印奶奶听说孙子在老家受罪,不忍心,就让他来新疆。</p><p class="ql-block"> 1969年9月,十一岁的陈启印告别了母亲只身前往新疆。母亲凄楚的眼里含着泪,默默地流,擦也擦不净,一遍一遍嘱咐,到新疆多长眼色,多干活,别屈了自己。到新疆一年多,奶奶去世了。生活越发艰苦,少年陈启印挣扎在生活的边缘,常常连饭都吃不饱。</p> <p class="ql-block">陈启印乐观对待人生</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提到小时候受的苦,陈启印不停地擦眼泪,他说三天三夜也讲不完。</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童年和少年遭遇命运的磨难和打击往往是致命的,最容易造成人格的缺陷,从此沉沦,引入生命的泥潭。只有少数意志坚定具备松柏品格的人,能经受住命运的磨难,在苦难的岩石中站稳脚跟,迎风而立,长成参天大树,陈启印做到了。</p> <p class="ql-block"> 陈启印一生酷爱音乐。</p><p class="ql-block"> 他有一间房专门放置他的几十种乐器,钢琴,大提琴,小提琴、二胡、扬琴、架子鼓、萨克斯、唢呐、笛子、小号、长号……足够办个小型交响乐团。这些乐器是陈启印再熟悉不过的朋友,和它们打了一辈子交道,陈启印了解每一种乐器,键盘的凹凸,孔腔的宽窄,弓弦松紧,哪怕微妙的变化,无不了然于心。</p> <p class="ql-block"> 陈启印只要有时间,他几乎每天都要练习乐器。</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提起音乐,陈启印再次想到母亲、他感恩母亲,是母亲第一个把他领入了音乐的殿堂。</p><p class="ql-block"> 当年,出于生活所迫,陈启印的母亲眼见儿子大了,没钱上学,母亲很着急。自己吃了没文化的亏,不能让儿子重蹈覆辙。因为交不起学费,母亲考虑至少应该让儿子学一门手艺活,将来好立世,养活自己。</p><p class="ql-block"> 母亲凑了半袋子粮食,领着陈启印来到后爸的堂妹夫家,堂妹夫是个吹鼓手,会吹唢呐。那年月,家家一贫如洗,吹鼓艺人在本村和外村人的红白喜事儿上吹吹打打,能混口饭吃。后爸的堂妹夫看陈启印双目有神,人聪慧,便收他做了徒弟。</p> <p class="ql-block"> 新疆巴州陕西商会陈启印副会长和他的演出团队——巴州天鹅之声交响乐团管弦乐队助阵巴州陕西商会2022年迎新年联谊会。</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乡村跟师傅学艺先要学会使眼力价,腿脚也要勤快,师傅家脏活累活地抢着干,劈柴、挑水、喂猪,洗衣服,给师傅倒尿盆啥都干,学吹唢呐也没谱子,师傅咋吹跟着咋吹,硬生生用脑子记。因为后爸不允许,他每天偷偷摸摸去学艺。好在陈启印心智聪慧,很快唢呐便吹得有模有样。</p><p class="ql-block"> 别看他人瘦小,心气可高,他对二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二胡音质细腻、缠绵、哀戚、柔美,极大的共鸣与震颤渗入陈启印的灵魂,像母亲伸出的另一只手,给苦难的生活一丝安慰。</p><p class="ql-block"> 陈启印下决心学习二胡演奏。没钱买二胡,心灵手巧的陈启印用竹子做了一把二胡,学着拉,不会简谱。妈妈在一旁唱曲,他跟着曲调拉。凭着从小练就的硬功夫,他后来成为国家一级二胡演奏员,这是后话。</p> <p class="ql-block"> 穿上绿军装的陈启印</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6年,陈启印参军入伍,在新疆军区政治文工团(现在的新疆军区歌舞团)当了一名文艺兵。吃不饱穿不暖的问题解决了,陈启印将全部身心投入到音乐之中。</p><p class="ql-block"> 部队是个大熔炉,能把铁石快速炼成钢。电影《芳华》是冯小刚导演的反映70年代部队文艺兵的故事。在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军队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经历着成长中的爱情萌发与充斥变数的人生命运,感受着集体生活的痛与暖。</p><p class="ql-block"> 陈启印在部队文工团和《芳华》同一时期,他说真实的军旅生活没有电影浪漫,更多的是苦。可以用三苦来概括,战士基本训练苦、音乐训练苦、现场演出苦。对文艺兵来说,最苦的是乐器演奏训练。</p> <p class="ql-block"> 陈启印多才多艺,并熟练掌握多种乐器的演奏。</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工团规定每天早晨6:30必须准时起床,为强化练习手指灵活度,不允许在室内,春夏秋冬一年365天,都在室外练习,这叫夏三伏冬练三九。乌鲁木齐的冬季零下二三十度,室外滴水成冰。早晨起床不许喝热水,只准用水漱漱嘴。练习弹奏、拉琴,手指,手指冻得像透明的红萝卜,没法打弯,坚持练习一个小时,那种滋味提不成。脚上穿着老毡筒,裹着军大衣,依然冻得瑟瑟发抖。上午学习文化课;下午的练功同样不能少;晚上还要政治学习,一样不能少。</p><p class="ql-block"> 经过这种近乎残酷的强化训练,是文工团在任何条件任何情况下都能发挥自如。在部队的十年,陈启印深深体会到“功夫是练出来的”这句话的内涵。如果童年的苦难是涂在他生命中的底色,那么,部队雕塑了他勇往直前、自强不息的品格。</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部队文工团的大部分时间随部队巡回演出,新疆幅员辽阔,与八个国家接壤,边防线长,哨所遍布南北疆。十年时间,陈启印跑遍了新疆所有的边防哨所,包括西藏阿里、北疆塔城小白杨哨所、海拔5000多米的昆仑山神仙湾哨所,严寒酷暑,高山缺氧,风雨雷电都经历过,甚至和电影《芳华》。</p><p class="ql-block"> 陈启印告诉我,当兵期间,最难堪的一次,在海拔5380多米神仙湾哨所演出,这个哨所被誉为“喀喇昆仑钢铁哨卡”。当时没有高压锅,野外点火炖羊肉,海拔高、肉炖不熟,吃了半生不熟的饭,闹肚子。演出舞台由四辆解放牌大卡车相对并齐。</p><p class="ql-block"> 那是九月份,山里的天气已经冷了,山里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一会儿雨,一会儿雪,一会儿风。轮到陈启印独唱《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陈启印登上舞台,调整气息,深情开唱:</p> <p class="ql-block"> 手握一杆钢枪,</p><p class="ql-block"> 身披万道霞光</p><p class="ql-block"> 我守卫在边防线上</p><p class="ql-block"> 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陈启印和他的演出团队</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忍着肚子痛,坚持歌唱。还好,一切顺利,唱到最后一句,需要全身的气脉打通,灌注到丹顶,声音拔高八度,最后拖一个八拍,就可以圆满收官。正在此时,陈启印出状况了,他拔到高音部一使劲儿,大便失禁……演出结束,因拉肚子感冒,身体整个脱水,差点命丧高原。</p><p class="ql-block"> 1985年百万大裁军,当了十年文艺兵的陈启印,1987年转业返回焉耆县,到焉耆县乡镇企业局工作。改革开放国家蒸蒸日上,社会掀起求学热,陈启印求知若渴,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考上西北农业大学(现西安农业科技大学的前身)本科,系统学习了有机肥制作、果树嫁接和良种培育。1991年毕业,在家赋闲一年多,分到巴州果酒厂。1997年,工厂倒闭,后挂职州经信委,2012年退休。</p> <p class="ql-block"> 无论工作如何变化,陈启印对音乐的热爱始终如一,2016年元月,他创办了巴州国韵艺术团,现在担任巴州天鹅之声交响乐团的大提琴手。</p><p class="ql-block"> 期间,他给中铁十二局吕凯生总经理作曲《博爱》获得国家二胡独奏曲目一等奖。该曲以悠扬抒情的旋律,歌颂了中铁十二局和库高速公路吕凯生先生博大的胸怀,执着的精神,给逆境中的人带来希望和力量,他还创作歌曲《奔向明天》《祝福妈妈》《一生有你做朋友》等脍炙人口的歌曲。</p><p class="ql-block"> 最近又为中国公益事业形象大使马彩青女士创作了一首新歌《白玉一样的雪莲》。我去时,他正忙着排练,为巴州陕西商会一年一度的年会做准备。</p> <p class="ql-block"> 陈启印和他的演出团队</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梦想与伤痛始终伴随着他,他幸运有音乐相伴。</p><p class="ql-block"> 音乐是苦难生活里的暖色、是温暖的春风,是幸福的仙境。音乐响起,他躁动不安的情绪快速进入另一种状态,愉悦,兴奋,美妙的乐声一层一层拍打着心岸,信念和激情交织的澎湃乐章,让他充满自信,他在音乐的千里江山自由驰骋,做自己的王者。</p> <p class="ql-block"> 时势造就英雄。又一个千年肇始,时代跨入有21世纪,有着一身“武功”的陈启印不甘心在单位可有可无的闲职,天天一杯茶一张报纸混日子,他心里一直有一个向上的支点,他需要一个证明,他的存在不是虚无的,不是无意义的,而是有价值的,被人需要的。他要证明给自己看,也要证明给父母看。
</p><p class="ql-block"> 他的头脑不停地运转,仿佛等待某个时刻的到来,这个时刻酝酿已久,只是没找到突破口。机会来了,来得猝不及防,来得云淡风轻。</p> <p class="ql-block">陈启印在向来访领导和和嘉宾介绍红枣使用有机肥的好处及特点</p> <p class="ql-block"> 陈启印在研究、查阅有机肥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是年9月,陈启印委托大女儿开办了新疆焉耆县农庆有机肥料厂,专门加工生产销售有机肥。世上最难的事莫过于破旧立新。在化肥大行其道的时期,农民观念一时难以改变。</p><p class="ql-block"> 化肥往地里一撒,粮食增收,果蔬增产,农民觉得有机肥没有化肥效果明显。很快,公司陷入了迷茫。每一个环节都举步维艰。上山购买原肥、加工生产、销售肥料、回笼资金、公司运转、对外营销、工人管理、薪酬发放、应对工商、消防、税务、卫生环保等各个部门,内环和外环,要实现有效运转,太难了。</p><p class="ql-block"> 眼看着生产的有机肥卖不出去,1000多吨有机肥堆的小山一样高,陈启印心急如焚。从小吃惯苦的他,练就了一种韧劲。坚持,坚持,再坚持。就这样陈启印咬牙坚持到2009年,赔光了所有的积蓄。有人劝他放弃,有人想看他笑话。</p> <p class="ql-block"> 陈启印董事长所在巴州启印有机肥有限责任公司的宣传广告</p> <p class="ql-block"> 陈启印在观察施用有机肥后红枣生长情况</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机肥是中国农业道路螺旋式上升的更高阶段,是必然的发展趋势陈启印始终坚信他走的路是对的。他相信“生而有德、天必佑之,事业有德、财必聚之。”终于,轮台一家公司次性收购了所有积压的有机肥,公司守得云开见月明。</p><p class="ql-block"> 此后,在国家的强力推进下,有机肥发展空间越做越大,生意越做越好。2014年陈启印退休后接手了公司,在南北疆迅速扩建了七个分厂。2020年,企业产值1900多万元。</p> <p class="ql-block"> 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运动当中。近些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扩张,传统的销售模式受到强烈冲击。800多万元债务无法回笼,公司资金链短缺,新的形势迫使他做出改变。</p><p class="ql-block"> 陈启印认为,市场上永远是机遇和挑战并存。</p><p class="ql-block"> 2013年双“十一”期间,马云挣了十几亿。凭着多年经商经验,陈启印敏锐地意识到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他让儿子的同学给他讲互联网交易,对线上线下销售这个概念产生浓厚的兴趣,认识到今后的销售渠道必须线上线下两条腿并行。2014年6月20日,在资金极其紧张的情况下,他投资2.4万元,申请注册了“中国有机肥”全网平台。因为不懂如何运作,一直闲置着。</p> <p class="ql-block"> 施用有机肥的棉花苗壮花蕾多。</p> <p class="ql-block"> 世界发展日新月异。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趋于成熟,人类社会开始步入了一个以网络为支撑、以人类智慧驱动发展的时代。这是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又一个新文明时代的到来,可以称之为智慧文明。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出现了智慧地球的概念。</p><p class="ql-block"> 由于全球已经进入了城市社会,人们随即聚焦到智慧农业建设上来。政府高度重视智慧农业建设,2018年以来,国家农业部、科技部、工信部等陆续出台相关文件,指导网络技术信息发展和智慧农业建设,前后确定了数万个农业建设示范项目。这说明智慧农业建设已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p> <p class="ql-block"> 施用有机肥后的红枣,个大、皮薄、香甜、可口。</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8年6月,郑州召开“全国畜禽粪污 废弃物资源利用与有机(生物)肥料技术生产工艺指导会。”与会期间,农业部领导动员企业家尽快开展线上销售、发展智慧农业,当得知陈启印已经注册“中国有机肥网”后,他鼓励陈启印大胆创新,开发有机肥线上销售模式。</p><p class="ql-block"> 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陈启印大胆投资1700多万元,耗时半年多,开发了中国首家“中国有机肥全网平台”,从此跨入了全新的领域。</p><p class="ql-block"> 在上海松江挂牌运营,立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对他进行了专访。该平台有八个版面,中国和世界所有生产有机肥的企业,包括有机种子、有机食品、有机肥料、有机蔬菜,只要是有机的植物、产品,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线上销售。</p> <p class="ql-block"> 2018年,陈启印董事长在上海出席全国网络平台交流会时,接受中央台记者专访。</p> <p class="ql-block"> 陈启印说到影响自己一生的人,“母亲”二字脱口而出。</p><p class="ql-block"> 虽然他在母亲身边不到十一年,但母亲朴实的教诲指引他一生的方向,母亲是他最初和最终的引路人。她从小教导儿子做人的道理,吃亏是福,得饶人处且饶人,退一步海阔天空;好男儿当自强,精忠报国,光宗耀祖;人做好事,好事予人。</p><p class="ql-block"> 想到母亲她就有精神有力量有干劲。</p> <p class="ql-block"> 孝顺的陈启印在给母亲喂饭。</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亲朴素的生命观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反照,在此基础上,经过长时间思考,陈启印给自己定出“以信为贵,以诚为怀,以德为上”的人生信条,或者说座右铭。跟他多年的员工说,陈总是个言必行,行必果的人,他说的每一句话都说到做到,做事特别严细认真。他每年春天再忙,他也要走遍各个分厂,亲自指导生产,确保有机肥的产品质量。陈董事长身边的人给我讲了几个故事。</p> <p class="ql-block"> 孝顺的陈启印在给母亲洗脚。</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和静有一家种葡萄的农户打听到陈启印,打电话要购买4吨肥料,陈启印说,先不给你生产,我去你地里看看。到葡萄园后,陈启印分别在不同地点取了几撮土,尝了尝,告诉农户你的地只需要两吨肥料就足够了。</p><p class="ql-block"> 陈启印替农户分析,他说夏天不能施肥,要等到秋天之后,肥料现生产现施肥,肥料的有效性才最佳。送肥料时,他还特意多装了几袋送去。在一般人的认知中,生意人唯利是图,像陈启印这样为客户着想的生意人她还第一次见。</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陈总提着礼物去一户农民家催讨所欠17余万元肥料款。走到农户家,陈启印看他家日子过得难,锅都生锈了,钱非但没要回来,转身花了380元,去附近肉店买了一只羊腿送去。今年夏天,受疫情影响,商会会员的桃子滞销,商会号召购买,帮助解决燃眉之急。一般情况下,买几公斤桃子回来完事儿。</p> <p class="ql-block"> 陈启印具有较强的家国情怀。图为他邀请知名人士为巴州陕西商会会员企业代言促销产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陈启印不一样,他在桃园转了一圈,抠了一块土,尝了尝,就发现了问题,他把这名会员叫到跟前,告诉他桃子品质不好,一是剪枝不合理,二是肥料配比不合理,农户听了异常兴奋,要求陈启印给农民指导讲课。</p><p class="ql-block"> 2021年春天,一户农买了几十亩生地,想种玉米,请陈董事长过去,陈董事长尝完土之后,给他家的地定向生产有机肥,玉米长得出奇的好。陈启印非常注重售后服务,每次肥料卖出去,他会定期到地里回访,及时进行指导。陈启印总是说,农民最朴实勤劳,从土地里刨生活,特别不容易。</p><p class="ql-block"> 陈启印理解农户,用真情帮助农户,农户对他特别信任。至今,农户还欠公司800多万,陈启印给公司开会说,农民很辛苦,再给农民放宽一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陈启印和他的团队慰问在维护社会稳定一线的公安干警</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陈启印办公室的书架上,最多是书是毛泽东选集。始终认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财富永远挣不完,学会分享,学习毛主席思想,多做有益于人民的事儿。在外,他热心公益活动,给幼儿园、贫困户和孤寡老人捐款捐物;在家,孝敬父母关心弟弟,严格要求一双儿女,敬天于悯,爱己善人。我问他为何能做到以德报怨,他笑笑说,我妈说过,好钢是炼出来的,好剑是磨出来的。正是曾经的磨难,成就了今天的他。为此,他曾怀着感恩的心写了自传《感谢折磨他的人》。</p> <p class="ql-block"> 陈启印副会长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面对家乡西安发生新冠疫情,他是率先向西安捐款的商会领导之一,给广大会员做出了表率。图为精神抖数的陈总近照。</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启印的母亲1932年出生,明年是母亲90岁大寿。陈启印回忆,母亲80大寿时,陕西省省委领导拉着陈启印和他同母异父弟弟的手,对老人说,你为我们国家生了两位董事长,此时此刻您有什么感想?母亲说,我没做啥,都是共产党领导得好,政府培养得好。母亲的话说出了陈启印的心声,国家富强,人民才能幸福。如果没有党的好政策,没有政府大力支持和帮助。他的公司也不可能发展到今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陈启印董事长出访国外时与外国小朋友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我计划把陈总的经历和善举都写出来,陈董事长坚决反对。他认为,不是所有经历都值得追忆,不是所有善举都要歌颂。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永远不止步于过去,而要放眼未来。我想,他是对的。如今,他已进入老年,但是他的事业却欣欣向荣,这是人生最好的状态。也许,事业的高峰早就到来,也许高峰远没结束,无论未来如何,他都将一如既往、风雨兼程,沿着自己选定的道路勇往直前。</p> <p class="ql-block">注:本文作者李佩红 系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石油作家协会理事,新疆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新疆作协理事,巴州作协主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