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写读后感的主要意义,是证明了自己曾经读过这本书。否则,网上有无数的关于这本小说的书评和读后感,也不差我这一份。对于《百年孤独》,因为我被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句话所吸引:“我发明了小说!”;又因为这本书影响了中国当代很多大作家如莫言、陈忠实和余华,而且他们当时读的都是盗版(因为正版-由范晔翻译是于2011年第一版才引入中国);还因为书中记述这个家族最后一代的唯一一个长着猪尾巴的婴儿,是被蚂蚁吃掉的,让我悚然并疑惑着,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于是,我掏钱买了一本带回家,郑重打开,读了起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不厚,才三百多页,看上去很容易征服。但如同被影评说得云山雾罩而去电影院观影,结果看到一半睡着了一样,第一次读《百年孤独》观感糟糕无语。几乎没有形成具体的情节脉络,也感觉不出什么心灵震撼,只是觉得文风比较古怪独特,所构建的世界和讲述的故事,对于一个中国人而言,完全陌生。读到最后,越翻越快,只想知道那个让我悚然和疑惑的结局,到底是怎个回事。当看完最后一句,茫然,这......就完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质疑,质疑的对象是自己的能力。又不甘心,找了有声书再听,然后又找了书评听看。这些算是前期工作,为第二次阅读做准备,因为我已经彻底清空和抛弃糟糕的第一次阅读了。然后,我带着否定一切的态度,否定的对象是自己的无知与浑噩,第二次去读《百年孤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这一次读完,我得出四句偈语,并豁然开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血脉如迷宫,人名影憧憧。</p><p class="ql-block">生似不期遇,死如友相逢。</p><p class="ql-block">繁华几代梦,荒芜一夜风。</p><p class="ql-block">心无爱希期,孤独永恒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次阅读,如鱼得水。倘若我会素描,我大概可以用铅笔画出书中的一个个人物的面孔和表情。倘若我能与这一个个人物相遇,我甚至能说出书中的一句句俯首可拾、平淡却又如刀割一样深刻的话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您不是自由派,您什么派也不是,”奥雷里亚诺波澜不惊地对他说,“您就是一个屠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奥雷里亚诺)“您还能指望什么?”他喃喃道,“时间过得很快。”</p><p class="ql-block">“话是没错,”乌尔苏拉说,“可也没那么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您近来可好,上校?”那人走过时问道。</p><p class="ql-block">“就在这儿待着,”他回答,“等着给我下葬。”</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次阅读,我痛恨着书中的重重复复的命名,不但命名重复,而且生死又重复,一个名字死去,另一个相同的名字又出生了,它们让我陷入了迷宫中又放入了无数镜子般的晕头转向。而第二次阅读,奇了怪了,思路无比清晰,每个人都毫无异议地站在我地面前,仿佛前额上都刻有他们的名字,而不是灰烬十字。我享受着摆脱加西亚.马尔克斯先生的捉迷藏般戏弄的快乐和满足,同时相信,作者同样会很开心,因为把读者弄晕绝不是他老人家的本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次阅读,不但思路清爽,而且津津有味。如果问我《百年孤独》什么地方写得最有滋味、最精彩、最深刻,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死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全书没有小标题,没有中心词,没有章节,只有简单的分段。我有我最简单有效的分段方式:用一个一个的死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何塞.阿尔卡蒂奥. 布恩迪亚的邻居被他在决斗时杀死,这使他和妻子乌尔苏拉举家出走,开辟新天地。这是第一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雷梅黛丝被毒死,使得奥雷里亚诺失去了幸福的小家庭,并走向自由党革命之路。这是第二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专制独裁的阿尔卡蒂奥被镇压和枪决。第三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何塞.阿尔卡蒂奥谜一般被枪杀于家中。第四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代创始人,何塞.阿尔卡蒂奥. 布恩迪亚走向死亡。第五节。</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着是这个家族的每一个人,不同的命运,相同的归宿,一个个性格鲜明、离奇古怪、让人目瞪口呆又不觉恐怖的死亡,给全书编上章节,给整栋宏大建筑立下梁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时,死亡构建了一个魔幻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生与死好像混在一起说不清道不明,最大的明证是那位吉普赛先知梅尔基亚德斯,几度死亡又几度重返人间,甚至和奥雷里亚诺第二成了忘年交;还有被杀死的邻居,一直缠着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但后来二人竟然成了好朋友,一起变老(死人也会变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个世界里,生命模糊了边界,甚至触碰到了死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怜的老老祖母,”阿玛兰妲.乌尔苏拉说,“她老死了。”</p><p class="ql-block">乌尔苏拉大吃一惊。“我还活着!”她说。</p><p class="ql-block">“你看,”阿玛兰妲.乌尔苏拉说着,强忍着笑,“都不喘气了。”</p><p class="ql-block">“我在说话呢!”乌尔苏拉叫道。</p><p class="ql-block">“连话也说不出,”奥雷里亚诺说,“像只小蟋蟀似的死了。”</p><p class="ql-block">于是乌尔苏拉在事实面前屈服了。“上帝啊,”她低声叫道,“原来死就是这个样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命极平静,甚至忘记了死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是庇拉尔.特尔内拉。多年前,当她过来一百四十五岁的生日,便放弃了计算年龄的恶习,继续在摆脱了记忆的静态时光中生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一边读,一边甚至在揣测、在期待、在迎接人物的死亡,将其视为书中精髓。有华丽欲仙的死亡,那是美人儿雷梅黛丝的飞升,让人觉得再没有其他方式的死亡能配得上她。有孤独的可悲可恨的死亡,那是阿玛兰妲,曾经有人爱过她,是钢琴王子克雷斯皮,奥雷里亚诺的战友赫里内勒多,还有她的亲侄子奥雷利亚诺.何塞,但因为她性格中的严重的爱与被爱恐惧症,使她孤独终老,专心为自己缝制寿衣,专心等死。有后半生生活在恐惧和阴郁中而走向死亡,是阿尔卡蒂奥第二,因为他亲眼目睹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却无法举证无人相信。还有青春乐观的死亡,是阿玛兰妲.乌尔苏拉,她难产时下身血如泉涌,无法止住(...却像用双手捂住喷泉一样徒劳,在最初的几小时,她努力保持乐观,握着奥雷里亚诺的手,请他不要担心,说像她这样的人想死的时候才会死去,同时还为产婆各种耸人听闻的止血方法大笑不止。)而最终死去。还有宿命的死亡,最后一个奥雷里亚诺,被如海潮一般的蚂蚁大军吃掉,只剩下一张干瘪的皮。还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认知中的死亡有分为三个阶段,一、生命的结束,停止了心跳和呼吸;二、亲人朋友和熟人从悼念到淡忘;三、也就是最后的忘记,全世界所有人都忘记了,消亡得干干净净,仿佛从未来过这个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加西亚.马尔克斯先生所讲述的死亡,仿佛生死一体,仿佛似曾相识,仿佛从未远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4年4月17日。加西亚.马尔克斯先生与世长辞。他自己亲自书写了死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当翻开了《百年孤独》的纸页,加西亚.马尔克斯先生又回来了,端坐于前。正如一个炎热的中午,奥雷里亚诺第二遇见了曾祖父的启蒙先知,那位梅尔基亚德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好。”奥雷里亚诺第二说。</p><p class="ql-block">“你好,年轻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全文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读《百年孤独》读后感</p><p class="ql-block"> 2022.01.07</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