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家乡(23)三爷灭寇

神韵秋风

<p class="ql-block"> 三爷灭寇</p><p class="ql-block">传统的殡葬风俗,既是晚辈对长辈表达孝道的时刻,也是家族和亲戚团聚的日子。按照传统,晚辈需身着孝衣为逝者送行,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要克服一切困难回家。太爷爷的葬礼前,家族已延续三代。在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穷人翻身得解放,他们才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的逃亡生活。</p><p class="ql-block">太爷爷膝下有三个儿子,大爷德义、二爷忠义和三爷(礼义)。大爷二爷各自成家,子孙满堂,家族人丁兴旺。然而,在太爷爷的葬礼上,三爷礼义却未能到场,这令所有人惋惜不已。</p><p class="ql-block">三爷自幼因一场暴雨高烧而失语,但他并未因此消沉,反而以乐观的心态和勤劳的双手面对生活。他五六岁时便成为家里的好帮手,七八岁就能为东家放牛割草,从未成为家庭的负担。尽管不会说话,他却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干农活。</p><p class="ql-block">太爷爷分家后,三爷成了大爷一家的得力助手。大爷和大奶养育了六个孩子,无论男孩女孩,三爷都悉心照料,像一位“幼儿园园长”一样,带着他们玩耍,为他们做饭。在他的照顾下,侄儿侄女们得以健康成长。可以说,若没有三爷的帮忙,大爷一家的孩子恐怕难以存活。</p><p class="ql-block">三爷虽然身有残疾,但深知做人的本分。村里村外,无论谁家需要帮忙,他都热情相助。他勤劳朴实、做事放心、通情达理,在当地赢得了良好的口碑。</p><p class="ql-block">1942年,日寇侵略者的铁蹄踏遍了中国大地,即使是深山老林也未能幸免。我们居住的山沟里,日寇的溃兵时常出没,烧杀抢掠,民不聊生。</p><p class="ql-block">一天上午,一名身穿黄色军装、佩戴军刀和手枪的鬼子军官骑马来到三爷的村庄。他下马后,命令随从牵马离开,自己则坐在大爷家门前的石头上,警惕地观察着四周。村民们看到鬼子兵,纷纷躲到村外的树林里。</p><p class="ql-block">三爷在院子里截柴禾,转身看到下马的鬼子兵,当他第一次看到这个身穿军装、挎着枪的鬼子时,他的第一反应是恐惧和警惕。“他来这里干什么?会不会伤害我们?”三爷的脑海中瞬间闪过无数个念头。他迅速让自己冷静下来,开始仔细观察鬼子兵的一举一动。他注意到鬼子兵的腿部似乎受了伤,行动有些不便,这让他稍稍松了口气。</p><p class="ql-block">鬼子兵右手握着枪,左手比划着指向口里。三爷知道了他很口渴。便为他烧水。鬼子兵喝完水后,对三爷竖起大拇指,并比划着表示自己腿部受伤,需要休息。三爷虽然听不懂鬼子的话,但从他的手势中大致明白了他的意思,便让他喝水,并去找大奶来做饭。</p><p class="ql-block">三爷转到房后的树林,比划着让大奶回家做饭。大奶回家后,把仅能吃几天的小米做成了焖饭,又从地里摘来新瓜,让鬼子兵吃饭。鬼子兵吃完饭后,对大奶竖起大拇指。</p><p class="ql-block">三爷趁机与鬼子兵比划起来,试图了解他的意图。鬼子兵比划着表示自己腿部受伤,需要在这里养伤。三爷从他的动作和表情中判断,鬼子兵暂时没有伤害村民的意思,现在非常口渴,肚子很饿。三爷和大奶商量后,决定让村里的人每家送来点吃的,以免鬼子兵伤害村民。</p><p class="ql-block">鬼子兵住进了三爷家,三爷每天搀扶着他到村里转悠。村里几户逃荒来的人家,养不起牛羊,连狗也没有,只有几户养着几只鸡。鬼子兵吃了几天饭,开始对鸡肉产生了兴趣。他看到鸡就开枪打死,然后让三爷回家剥鸡。不到十天,村里再也找不到一只鸡,每家送来的粮食也越来越少。</p><p class="ql-block">鬼子兵的腿伤逐渐好转,已经不需要拐杖。他开始独自到其他村庄,专找年轻姑娘和漂亮的妇女,弄得人心惶惶,白天年轻女子和妇女都躲到了山上。</p><p class="ql-block">三爷目睹鬼子的暴行,心中愤恨不已,思考着如何对付这个恶魔。</p><p class="ql-block">立秋后,早熟的庄稼开始成熟,饥饿的农户已经开始收割。三爷想到用烧玉米来转移鬼子的注意力。他带着鬼子到地里烧玉米,鬼子吃得津津有味,对三爷赞不绝口。</p><p class="ql-block">三爷看着鬼子兵贪婪的样子,心中突然生出一计。</p><p class="ql-block">一天,三爷带着鬼子来到村外更远的地方。他选择了一块位于梯田高塄下的空地,先烧了一堆小火,烤了一穂玉茭让鬼子吃。然后,他逐渐把柴火堆大,放上更多玉米,并示意鬼子去捡柴火,自己则负责照看火堆。当鬼子捡来柴禾,三爷已经把柴火堆上五六穗玉茭已经烤熟,鬼子高兴得大叫。放下柴火,就狼吞虎咽大啃起来。</p><p class="ql-block">趁鬼子专心吃玉米时,丝毫没有察觉到三爷的意图。三爷悄悄绕到高塄上,搬起一块五十多斤重的大石头,当石头砸中鬼子兵的那一刻,三爷的心跳陡然加快。他屏住呼吸,紧张地注视着鬼子兵的反应。扔下去砸在鬼子的后背上。鬼子还没来得及哼一声,头就埋进了火堆里。接着,三爷又扔下一块一百多斤重的大石板,将鬼子的半个身子压住,彻底结束了他的性命。他知道,只有彻底杀死鬼子兵,才能确保村民们的安全。</p><p class="ql-block">看着鬼子兵不再动弹,三爷长舒了一口气。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释然,但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刚刚做了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p><p class="ql-block">“如果被其他鬼子知道了,后果不堪设想。”三爷心想。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决定。他知道,为了保护家人和村民,他必须这么做。</p><p class="ql-block">三爷站在高塄上,望着远处的村庄,心中默默发誓:“只要我活着,就绝不会让鬼子再伤害我们。” 他知道,自己刚刚做了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但如果不这么做,村庄将永无宁日。他并不后悔,因为他明白,在这样的乱世中,善良和懦弱只会招致更大的灾难。</p><p class="ql-block">村民们得知鬼子兵被除掉的消息后,纷纷聚集到大爷家,向他表达感激和敬意。他们知道,三爷的勇敢和智慧不仅救了他们,也让他们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希望。一位年轻人说:“礼义哥真是条汉子,他不仅救了我们,还让我们明白了,面对强敌,我们不能退缩。”年长的村民感慨地说:“礼义虽然不会说话,但他的行动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量。他是我们村的英雄,是年轻人的榜样。”</p><p class="ql-block">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正是无数像三爷这样的普通人,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守护着家园,捍卫着尊严。他们的故事,或许不为人知,但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三爷的壮举,不仅是为了保护家人和村庄,更是为了捍卫民族的尊严和生存的权利。</p><p class="ql-block">三爷虽然是一个哑巴,但他用智慧和勇气,为村庄除掉了鬼子兵这个祸害。他的英勇事迹,在家族中树立起了一座丰碑,在当地村庄也留下了一尊无形的雕像。他虽然没有载入史册,但他却像一位抗日英雄一样,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