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鸬鹚,人们也把它叫做“鱼鹰”,属鸟纲鹈形目,长得有点像野鸭,头如老鹰,双眼凸鼓,嘴巴如勾,脖子粗长,混身羽毛闪着绿光,脚蹼大如鹅掌,颔下挂着像布袋一样的喉囊,走起路来晃来晃去,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给人的感觉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别看鸬鹚其貌不扬,却是个捕鱼高手。</p> <p class="ql-block">用它捕鱼是汉族劳动人民传承千年的古老技艺。王庚义的家就在孙召乡侯老庄的东南角,这位在水上漂泊了60年的老渔民,坚守着鱼鹰的最后部落,在岁月的流逝中,将鱼鹰文化吃力地传承着。</p> <p class="ql-block">100多年前,一批渔民拖家带口到河网密布的侯老庄安家,那时的渔民被人们称为“鱼花子”,十几户人家蜗居在侯老庄附近河沿上,生活窘迫,度日惨淡。这项技艺在河南省新蔡县孙召乡侯老庄中的渔民中世代相传着。</p> <p class="ql-block">解放初期,侯老庄村渔业十分兴盛,全村有30多人驯养鸬鹚来捕鱼,张簖抓鱼的渔民也很多。而现在侯老庄村还以鸬鹚捕鱼的只剩下3户人家。</p><p class="ql-block">两兄弟用鸬鹚捕鱼已经传了3代,从他们的曾太祖父开始就驯养鸬鹚来捕鱼。爷爷传给了父亲,父亲传给了王庚义,自小跟随父亲学习鸬鹚捕鱼的技巧,从16岁开始,独自一人带着鸬鹚驾船出去捕鱼,至今已有53多个年头。78岁的王效先鸬鹚捕鱼技术,至今也有60多年。</p> <p class="ql-block">双叶扁舟出没于洪河碧水之中,矫健的鱼鹰、迅捷的鱼儿、黝黑的渔夫、碧绿的河水、两岸的风光,构成了一幅完美动人的和谐画卷。 侯老庄的鸬鹚捕鱼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承,这项工作需要勇气、技艺、人与鹰的无间合作,鸬鹚捕鱼好戏此时精彩上演。只见“牧鹰人”(渔人)发令,用竹竿拍打着河水面,嘴里喊着号子,鱼鹰们便一头扎进水里,仅一会儿功夫,第一只鱼鹰钻出了水面,喉咙里塞了条大鱼。</p> <p class="ql-block">捕鱼时,鱼鹰们的脖子上,通常套有一根麻织的细绳子,以防它们私吞大鱼。眼疾手快的“牧鹰人”一手抄回子、把鱼头抄进去,一手抓鹰把鱼扔进舱里。</p> <p class="ql-block">鸬鹚们灵巧地腾空跃起,一会儿纷纷钻入水中,搜寻着河水下的鱼儿,待捕到鱼后,先贮藏在喉囊中,渔夫伸出竹竿,鸬鹚便跳跃其上,竹竿再那么往渔舟上一搭,鸬鹚就上了船。待鸬鹚抖落毛上的水珠,渔夫用手抓住其喉囊,轻轻一捏,囊内的鱼便逐条转个方向,顺着鱼鳍的方向把鱼挤出来。</p> <p class="ql-block">经过几个小时的劳作,船舱里逐渐堆积起大大小小的鱼,鸬鹚疲乏了,渔夫就唤回鸬鹚驾船返航,把船停泊到栖息地,用早已准备好的小鱼犒劳辛苦工作的鸬鹚们,这时,饥肠辘辘的鸬鹚闻到了鱼味,都争先恐后地围在他们身边抢夺食物。</p> <p class="ql-block">本世纪90年代,由于工业的发展,河水污染加剧,侯老庄村附近的河里,鱼、虾越来越少,这对王庚义,王效先等以鸬鹚捕鱼为生的人来说是越来越艰辛了,</p> <p class="ql-block">他们每天要带着鸬鹚划船2-3个小时,到比较偏远、污染比较少的河里去捕鱼,那是因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新蔡县洪河上游一度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造纸厂,数不尽的污水毫无节制地排到河里,清澈的河水开始发黑发臭,不仅鱼虾水草绝迹,连用河水浇灌的庄稼也受到了污染,每天捕鱼所得的钱勉强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p> <p class="ql-block">现在环保条件好了,鱼儿也多了,随着年龄的增大,黄庚义,王效先两兄弟祖传的鸬鹚捕鱼法也面临失传的困境。子女们都不愿意学习这门手艺。县的有关部门为了维护生态平衡,禁止鱼鹰下河捕鱼,再过几年,王氏兄弟都要“退休”了,鸬鹚也面临“下岗”。和鸬鹚共同生活了这么多年,王氏兄弟和鸬鹚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p> <p class="ql-block">现在渔夫已经年老力衰,他们为鸬鹚的未来担忧,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人能够继承这种捕鱼技艺。</p><p class="ql-block">如此说来。传统技艺的消退已经成了当下人们不可否认的事实。许多手艺如变脸、布袋戏、皮影、绣花鞋等,都急需传人。这些历史悠久具有深远影响的民间技艺,如果不能得以发扬光大,让人们去学习和知晓的更多的话,那势必对民间文化的传承,成为了一种严峻的考验。小编非常不希望这种现象的发生,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p> <p class="ql-block">侯老庄70岁的王效义由于年龄大了,力不从心,他卖掉了捕鱼4只鱼鹰和船只。</p> <p class="ql-block">作为民间技艺的传人,有着不可推脱的历史责任感才是最应当保留的。那么作为倡导保留优秀民间技艺的当代人,有什么更好的举措呢?</p><p class="ql-block">如今,经过十几年的生态治理,洪河和它的众多支流逐渐恢复了原来的碧波荡漾,面对清流如许,人们仿佛一下子找到了久违的感觉。但世事变幻,逝者如斯,穿着皮裤的渔夫、双叶舟、鱼鹰……这些延续千年的捕鱼文化传承,由于后无传人和禁捕将逐步在记忆中或永远消失在岁月的河流里。</p><p class="ql-block">摄影:文:明章2022.1.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