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由北京西行360华里有座宣化古城。宣化历史悠久,战国至秦汉属上谷郡,唐代置武洲,文德元年(888年),设文德县,始建宣化城。辽改武州为归化州,金改归化州为宣德州,元中统四年(1263年),始置宣德府。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改宣德府为宣府。次年,置前卫、左卫、右卫,遣将卒把守。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展筑宣府城,边长“六里十三步”,周长达12公里。次年皇子朱橞受封谷王,就藩宣府,宣府成为边防重地。明正统五年(1440年),城垣包砖,6年后竣工,城高池深,气象雄伟。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废宣府卫所,取宣扬教化之意,改置宣化府。宣化县,府县治所均在宣化城内,宣化由此得名。因其为北京城西第一座府城,人称“京西第一府”。</p> <p class="ql-block"> 宣化为历代军事重镇。有“京师锁钥”、“神京屏翰”之称。《宣化府志》记载:“宣化全境,飞狐、紫荆控其南,长城独石枕其北,居庸屹险干左,云中固结于右,群山叠蟑,盘踞峙列,足以拱卫京师。”明代为九重镇之一,因其地理位置重要和屯兵最多,号称“九镇之首”。</p><p class="ql-block"> 宣化古城很小很小,老人都说南北只有六里十三步。在古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从北向南坐落着三座高大的明清时期青砖古城楼,人称钟楼(清远楼)、鼓楼(镇朔楼)、南门楼(拱极楼)。其居中的古楼是最具影响力的门面之一。这是因为当年乾隆皇帝巡视古城,亲笔为镇朔楼题写了“神京屏翰”四个字而闻名遐迩。</p> <p class="ql-block"> 古城过鼓楼向北不远处与之相望的即是“清远楼”。因为上面悬挂了一口锺声能远传20里地的青铜大钟,当地人也称其为钟楼。</p><p class="ql-block"> 钟楼为重檐歇山顶四角攢檐建筑,是河北省重点文物,号称“第二黄鹤楼”。</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家就住在天泰寺街路南28号院,路北的院子大多是青砖深宅大院特别有名。从西向东排列着:四进的6号衙门大院,里边高大的青砖房子都座落在三层台阶之上,无论东西南北朝向的房前边都有抱厦游廊相通。此院解放初期就被驻军征用办公后成为驻军部队家属大院,能住进去的也都绝非一般干部;5号院据说是4号督军府院的佣人住所,院落南北狭长后改为工程机械厂家属院;三进的4号督军府院,大门洞挺宽能并排放下两辆马车、入深有一间房子,进院迎面是座高大的雕花灰砖墙影壁。二进门前后各有三四个台阶供人攀上爬下,上去才是几尺宽的门台、门上边有很高大很宽的房檐可以供人遮阳避雨、台阶两侧安放光滑的斜坡条石,成为孩童们打滑梯的好玩处。二进院子正房有七间房,中间还有通向三进院的走道,所以院子很宽大且很深的。3号院大门更宽能进出军用大汽车、两侧各有一个高大汉白玉的石狮子威风凛凛,我们习惯称之为大狮子院。进院里前边是操场,向北走好远才能进入带回廊的红砖房舍,里边住着解放军工兵营部队;据老人们回忆说这里曾是沙陀国国王李克用的府邸,两只大狮子守卫的是南北各有一座高大牌楼,中间高大门楼,后边还有华丽砖雕影壁的青砖大院。2号院是原蒙疆银行,房子建筑出奇的高大、形状西化很特别,前有回廊用高大的圆形廊柱支撑,拍摄<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电影《三进山城》时曾在门前取景。这里</span>曾用作办区幼儿园,我幼年曾在里边入托学习,文革期间改为小学,可惜文革时期红卫兵拆毁了此建筑的门庭部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天泰寺街东口伫立着一座高大华丽的“古上古郡”牌楼,这牌楼是我们进出街道口的必经之路。我也亲眼看见文革时期红卫兵拆毁这牌楼的罪恶行径,那些拆下的木料都被居民争抢抱走当作劈柴烧,当时任职的文教局长在现场因阻拦不住拆毁行为,急得拍大腿跺脚哭泣!</p><p class="ql-block"> 过牌楼向北20米就是鼓楼,由鼓楼向南沿路是牌楼北街、四牌楼(市中心)、南大街、南门楼,过了拱极楼就属于南门外啦!</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宣化骑自行车的人很少,我也总是蹦蹦跳跳地步行走在这条青石板铺就的道路上,一路数着东西两侧的各类繁华商业店铺,一直向南就可以到达南门(拱极楼)外的人民公园了!</p> <p class="ql-block"> 从钟楼到南门楼是宣化自古著名的商业一条街,因为店铺众多、货品种类繁多、名号云集、买卖兴隆在张宣地区特别有名气,逢年过节更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 如今虽然这条街早已拆迁改造了几十年,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但我记忆最深刻的还是早年那些栉次鳞比的平房商店,闭眼就能如数家珍地回忆起那一家家熟悉的青砖店铺。</p> <p class="ql-block"> 钟楼脚下东侧第一家是宣化大东街回民饭店,经营早点、烧饼、馅饼,后来更名成清远楼饭庄。在经理安凤一的精心打理下,饭店员工实行军事化管理,自建基地养殖精品羊为货源,以肉品鲜嫩、小料精湛、远近闻名,成为宣化的第一涮。</p> <p class="ql-block"> 钟楼向南东侧第一家是百货店,改革开发后被宣化百大集团收购改建成二层古建楼称“民族商场”很是红火了一阵;向南第二家是回民专供肉铺,回民凭票在此购买牛羊肉,一般汉民买不到羊肉。</p> <p class="ql-block"> 第三家经营面食起家,后所售卖的2两粮票8分钱一个的红糖火烧外焦里酥在古城畅销,因此零售兼批发。改革开放后这条街改造成明清一条街,这里原地翻盖成二层的“狗不理包子”,专门从天津聘请师傅来店传授一个包子22至27个褶皱技艺,也曾宾客盈门、红极一时。</p> <p class="ql-block"> 鼓楼向南称牌楼北大街,西侧第一家是四时鲜货店,经营水果干炒货。那时候东西很便宜,但人们工资低一般人也很少考虑买水果吃。记得小时候2分钱就能从这里买螺丝转糖,一角钱就能买炒黄豆、黑枣、杏干等零食解解馋。</p> <p class="ql-block"> 第二家是小酒馆,只有一间房子靠墙一侧放三四张酒桌,另一侧为走道。每当夜晚掌灯时分,下班的男人们三三两两聚此各打上二两酒、买上2毛钱猪头肉,聊大天吹吹牛皮。耐人寻味地是当时卖酒的售货员都是用小小的提子从柜台上的酒缸中零打酒,动作娴熟迅速倾倒在买家的小酒杯中,滴酒不洒令人啧啧称奇,这种熟能生巧的卖油翁技巧如今已经很难看到了!</p> <p class="ql-block"> 第三家是至少有三间房店面的菜铺很宽绰。当时每年冬季各家各户都以冬储大白菜、萝卜、土豆为主菜,所以店铺水泥柜台上显得空空荡荡。记得当时售卖花椒大料2角一包、豆腐5分一块、酱豆腐、臭豆腐、一毛5块、还有韭菜花、咸菜、酱油醋。酱油醋都是由买家自带瓶子打零售卖的,所以满屋子都是酱油醋的味道。逢年过节凭票供应各户豆腐、五香豆腐干,豆干那股香味特殊至今难觅。</p> <p class="ql-block"> 第四家是一家有四间房大的小百货店,因售货员都是一些上年纪的老男人我们称为老头铺。当时线、布都是凭票供应的,上高中期间流行用工厂发的线手套拆成白线织线衣线裤、钩台布。我很羡慕打听到口罩绳也能织而且不要票按斤卖,就前前后后买了不少也钩了几块台布。我参加工作后在此买了第一双打叉造型泡沫底高跟拖鞋,第一双黑色后跨带的凉鞋……。记得当时买双尼龙袜、一带黑布鞋、头巾、秋裤仅3元钱。</p> <p class="ql-block"> 牌楼北路西还有一个2间店面的自行车修理店,人们俗称车子铺。里面售卖各种车辆零配件,师傅们现场用灵巧双手撺好一辆辆新自行车,同时也为行人维修自行车。</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自行车和手表、缝纫机一样都是凭票供应的稀缺物资,当时盛行上海永久、凤凰和天津飞鸽三大名牌,价格加重自行车168元,轻便型158元一辆。我1979年找了一张黑色加重型飞鸽自行车票先买回来后,又找人对换成轻便型,后又兑换成一辆从日本引进的蓝色线闸蝴蝶把弯梁自行车作为陪嫁骑了很多年。后又托人买了第二辆紫色弯梁凤凰自行车,1997年又买了第三辆台湾产的捷安特自行车。</p> <p class="ql-block"> 过了财神庙街口向南路西有一家宣化黑白铁制品门市部,后院就是工厂。这里出售的东西有家家户户离不了的烟筒、拐子、簸箕、水桶。惊奇的是工人用灵巧双手,把很硬的铁皮像白纸一样裁剪切割,制作成各种形状的用具。</p><p class="ql-block"> 再向南有比较大的青年商场,采用前面放置玻璃柜台后面货架的经营模式,经营很多种日用品当时就算是玲琅满目吧!</p><p class="ql-block"> 青年商场附近还有宣化服装厂甲等门市部知名度较高。一段时期兴起穿毛料西服热,人们可以直接在店里采购不同档次的布料,由高级师傅量体裁衣加工西服,当然需要等待半月时间再来取衣服。南侧还有一家友谊眼镜铺。</p> <p class="ql-block"> 四牌楼的西北角上是一家青砖砌成的“三盛永”老饭店,小时候妈妈带我在里面吃过一次豆腐脑泡油条早点。记得坐在靠窗位置就可以从高大的窗口看到马路上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他家的西面就是享誉宣化的朝阳楼饭庄,因为当年慈禧太后西逃路上曾经驾到并盛赞过其饭菜特色。此饭庄紧挨马路建在高高的台阶之上,门前宽大的台阶两侧有斜坡供车子上下,里面是两层楼宽大店面,可以承办大小回民酒席。曾见过多张宣化名流、遗老遗少聚会于此的黑白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朝阳楼饭庄已经改造成有民族特色的二层中式建筑古色古香。一楼宽大的店面能摆酒席,全天设散桌以馅饼、炒菜涮羊肉等回民饭菜为主接待客人,一二楼另设很多雅间。</p><p class="ql-block"> 朝阳楼饭庄突出的特色一是早点种类繁多、主食烧饼有白糖、红糖、咸、甜咸等多种口味以个个酥香著称,宣化人出差前都要买些送给外地亲朋品尝;汤品有豆腐脑、豆浆、牛奶、鸡蛋汤、羊杂汤多种可选,干稀搭配下来每位顾客都吃的酣畅淋漓、心满意足。我几次带京城客人来此品尝,他们总是满意的赞不绝口;二是牛羊肉馅饼、门钉肉饼、稻草羊肉,红烧黄鱼都特别好吃出名;三是回民酒席牛羊肉菜品精良,堪称完美;四是涮羊肉肉质好、调味小料香。这正应验了“酒好不怕巷子深”的那句古话,朝阳楼饭庄现在已经扩大开设了多家连锁店。</p> <p class="ql-block"> 四牌楼的西南角向南记得依次有宣化老广播站大门、南大街药店、南大街土产店比较印象深刻,里边售卖的东西可以说包罗万象,大小铁锅、炉具烟筒、水缸水桶、花盆面盆、簸箕扫帚、铁锹镐头、竹耙子、麻绳、大白涂料、多到数不过来甚至不认识!过年卖鞭炮人挤人好热闹!</p> <p class="ql-block"> 坐落在南大街北端西侧的宣化电影院在宣化老人心中最值得怀念。影院门前的巨幅海报和影院大厅里的明星照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影评活动能吸引很多人积极投稿。上小学时我随学校组织在里面观看过的《小叮当》、《小兵张嘎》、《农奴》《雷锋》、《烈火中永生》至今仍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在那物质生活匮乏、精神向上的火红年代,一部好电影就是最好的精神食粮,每周花2角钱能看上一部电影就是最大的精神享受,所以电影院总是场场爆满、座无虚席!影院门前甚至有黄牛加价倒票,如想买到平价好座位的《追捕》、《大篷车》等紧俏影票还要走后门托关系!七十年代电影院扩建,门前有了宽大的广场供观影者停放自行车,两侧一批小吃店应运而生,祥和包子、烤肉串都比较知名。人们有闲钱了,《大众电影》杂志热销一时!</p> <p class="ql-block"> 宣化剧场也曾是宣化人精神享受最为挂记的地方。这里既能演电影也能接待各类剧团演出。蔚县晋剧团曾在这里连续演出17场场场爆满!张家口晋剧团的名角张寿昌、王海仙都曾在这里演出!</p><p class="ql-block"> 1976年毛泽东逝世后这里曾作为全区人民悼念主席的会场,剧场内外成了花圈的海洋……。</p> <p class="ql-block"> 新华书店在西二道巷口北。改革开放后在宣化曾独树一帜。结束文革后,被禁锢多年的小说文学作品重新面世,人们掀起读书热潮,面积只有百十平米的平房店面,摆满了各类书籍,人们在狭窄的过道中畅游找书还需要错位相让。当时购买紧俏书籍需要找熟人提前告知预留。后来店堂面积不够用,新翻建起新三层大楼、除了图书海量销售,挂历、磁带、光盘、游戏机等新生事物的不断涌现,人们对文化需求异常渴望,书店热闹非凡也称为一道靓丽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在南大街西侧二道巷南口是二层楼红门百货商场,据说前身是一位姓韵的老晋商和一位石家庄姓贾的商人合伙开的布店。因地理位置处于商业街中段买卖一直红火。八十年代在原地翻建成8层楼,更名为商业大厦。建成初期因楼层搞承包经营,在宣化名声赫赫。特别是二楼因销售家用电器品种齐全,售后服务完备,很受百姓青睐。之后一楼又引进了超市发超市,极大方便民众购物自选需求;商城脚下周边全部引进中外名牌男装店形成精品街,五层以上皆是各种特殊需求服务场所!</p> <p class="ql-block"> 鼓楼向南路东第一家是对面菜铺的大棚,夏天人们上午在这里排着长队买菜,一般到下午就是剩下的处理菜了。</p> <p class="ql-block"> 第二家是两间房的理发店,里面至少🈶️8张理发转椅,理发师也很多。文革前后此店因为烫发红极一时,特别是周日和逢年过节更是顾客盈门,理个发要排队等好长时间,烫发时间就更长了;第三家是医药公司下属的一家两间房大的药店,24小时对外营业,当时卖药是拆零由售货员数着片再用纸包好售卖的。夜间居民遇急可以敲开门旁边的一扇小窗户买药,非常救急。第四家是石油公司零售门市部,一进去就闻到一股浓烈的煤油味,放眼看去地上摆放的都是大油桶,地面油腻腻的,五六十年代家家户户所用点灯的煤油都要从这里打零购买。</p> <p class="ql-block"> 在牌楼北路东过武庙街口第一家又是菜铺,因为当时国家实行物资统购统销政策,所以遍布全城的菜铺都是蔬菜公司下属的零售门市部,售货员都是职工,各类蔬菜由公司统一收购后下拨门店。第二家是肉铺,肉铺归食品公司管理,肉一般由冷库调拨到零售店放在水池中浸泡解冻后取出出售。记忆最深刻的是当时买肉凭票按月每人供应半斤,每斤猪肉卖0.69元,月底肉票即将作废。此时家家户户都要抢着时间花掉平时舍不得用的肉票买肉,所以肉铺门前就会排起长龙大队。我小时候就替大人去排队,有时候真的是要排一上午才能买到。而售货员那割肉的手艺功夫独到,基本是一刀准斤准两相差无几。</p><p class="ql-block"> 肉铺南隔壁是一家旧货铺,也就是俗称的当铺,里面很大,我没有进去过,但隔窗相望摆着很多柜子、家具、还有旧衣服。这旧货铺在马路对面也有几间房子。</p><p class="ql-block"> 肉铺南有一家泵称门市部,售卖各种大小不一的杆秤,还有很笨拙的老式台秤。</p> <p class="ql-block"> 隔几家就是宣化唯一的一家照相馆,门南侧是个大大的玻璃展窗,里面陈列着几幅特别大的漂亮照片,引得路人皆侧目而视。<span style="font-size: 18px;">顾客进门先要爬上高高的台阶,拍照时有几种卷帘式背景图供顾客选择,照相师傅特别耐心,很专业的调整好光线、指导拍照者挺腰、转脸、再拍照。后期还有转机应约上门为客户集体拍照。</span>记得70年代拍一寸照片仅4毛3分钱,2寸照片7角2分钱。上初中后同学们依然要攒很长时间钱,才能相约去照一次像。</p> <p class="ql-block"> 再往南,在四牌楼北的东北角高台阶上坐落着名震宣化古城的永盛元糕点铺(此照片是已经改造后的永盛元)。因为其经营模式是前店后厂,所以人们走到这里就能闻到糕点的美味。但一般人很少有机会吃到,只有过春节才能尝到一点酥、蛋糕、江米条、油布袋的味道。记忆中他家店面很浅,进门即柜台有两位售货员售货,售卖的8分钱一个的咸烧饼又酥又香。现在古城有几家出售号称也是糕点厂职工做的烧饼,但那种早年的味道基本找不到了。</p><p class="ql-block"> 紧挨着永盛元东边的是地处宣化街中心四牌楼东北角的宣化邮局。解放初到80年代初全社会通讯方式一般是通信往来,邮局里的邮递员每天穿着绿色制服、骑着专用自行车分片穿梭于大街小巷,把信件和报纸杂志送到单位和住户。百姓遇有急事就需要到邮局打长途电话或拍电报通知对方。在邮局大厅一侧设有几个独立的小木板房,里边的公用电话由电话员负责接通后开始计时收费。电报则是按字多少收费。</p> <p class="ql-block"> 四牌楼的东南角坐落着二层的宣化副食大楼和三层的百货大楼,这是当时宣化的最好建筑之一。副食大楼里的食品和百货大楼的货物基本都是凭票供应的。</p><p class="ql-block"> 宣化百货大楼在张宣地区享有盛名,一直是宣化人的购物不二选择,也可以说是百姓的购物天堂。原因有三:一是购物环境好,店堂宽敞明亮,从三楼窗户进来的阳关通过天井直泻而下到一楼;二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因货物品种齐全,从针头线脑、衣服鞋帽、体育用品、箱包布匹成衣、日用品、到五金电器一应俱全;三是管理科学服务态度好,曾涌现出来全国劳模。</span></p><p class="ql-block"> 我们小时候很喜欢把百货大楼的水磨石光滑楼梯扶手当作滑梯玩。胆大的就从那三楼扶手上直接转弯滑下来。长大后每周日即使只休息一天,也要相约朋友下午去百货大楼逛上一圈购买所需物品。80年代结婚流行娘家陪送皮箱一对,百货大楼就成了购皮箱首选地点,其实当时的皮箱尺寸很大又没有轮子,买到家就成了摆设闲置起来。2007年hou百货大楼在原地翻建成一座8层的高楼,扩大了经营场所,但由于网购的兴起和冲击,早已风光不再,任何一座商城都难觅过去人流熙熙攘攘的场景!百大成了古城人们心中的一部分美好记忆!</p> <p class="ql-block"> 副食大楼在那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就是宣化生活物资最齐全的商店。两层店堂很明亮宽敞,各种水果副食分类摆放,只要你有票、有钱就能买到最全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 从副食大楼向南至南门口即是宣化久负盛名的南大街商业街啦!在南大街上有红门商场(后改造成商业大厦)、南门口商场(后更名北方商厦);有前店后厂的钟表社修理老式钟表、有刻字社承揽刻公章印章、印制红旗和背心标语文字业务、有五金商店售卖凭票供应的自行车、有药店、新华书店等等。</p> <p class="ql-block"> 宣化电影院对面的宣化惠友饭店是宣化七十年代名声鹊起的一家惠民饭店。因经理王和利经营有方,饭菜汇聚南北饮食特色,菜品实惠且价格亲民成为改革开放初期百姓办喜事的首选场所。不少民众上街或观影后就近在该饭店点餐吃饭很是方便。该店后又在南大街南端路西新建惠都饭店,旧址改为三宝粥店。</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购买力的提高,迎来商业发展新的大好时机,宣化三大商场全部扩建高楼,一座座大厦拔地而起、鳞次栉比。</p><p class="ql-block"> 当时蔬菜公司在南大街路东建起一座商厦,在全区公开征名后定名<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万汇源”商城。开业时</span>汇聚全国上万种生鲜副食食品销售,那场景真是顾客盈门红极一时,不少新颖热门商品柜台前挤的水泻不通,商品销售甚至断档脱销,足见当时人们购买欲望和购买力的强大。</p> <p class="ql-block"> 国大电器和电子商厦是宣化不得不提的两家后起之秀。改革开放后,因为人民改善生活品质的需求激增,各种家用电器当年爆款热销。国大电器前身是属个体经济起家,开始在牌楼北西侧租赁几间房子做店铺卖电视冰箱起家,几年之内就赚的盆满钵满。后筹资购买区中心黄金地段的金达大厦重新开张才更名国大电器,以电器产品种类齐全、购物环境好、售后服务到位吸引了众多消费者。高大崭新的电子商厦在南大街路东与商业大厦对望,当时人们经常看到人们在这两家门前排大队抢购冰箱彩电,在古城形成特殊风景!</p> <p class="ql-block"> 南大街路西有家钟表刻字门市部,门脸不大房很普通。但里边经营的业务家家户户需要很受欢迎,特别是当时四大件之一的手表人人佩戴、家家摆放的钟表一旦出现故障,就要到此维修。修表的老师傅一般带着花镜再戴上特殊的放大镜给认真检查一番,基本上就是手到病除,换个件也花不了几块钱。</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项业务就是公章、个人领工资的私章当时都在这里刻制。刻章前师傅把需要的字写成反的贴在特制模块上,拿着专用工具一点点小心刻制,这需要特殊的功力和耐心才行,那真非是一日之功!</p> <p class="ql-block"> 南关百货商场座落在南门外公园南侧,最早只有二层。后在原址重建了五层大楼,更名为北方商厦,是宣化人购物三大重要商店之一。一段时间内,在北厦总经理凌云领导下,经济效益扶摇直上,兼并了旁侧的购物小世界,扩大营业面积,先行安装购物电梯,改善经营环境和模式。同时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努力服务于民众,在宣化有突出的社会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 古城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古城看着我成长,几十年间我参与了古城建设,也见证了古城解放后、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迁。</p><p class="ql-block"> 我的脚曾在南北步行街青石条的路上无数次丈量,虽然我的足迹早已被柏油和大理石层层覆盖,但脑海里的记忆不曾淡漠依然那样清晰!无论走到哪里,对古城的感情不会变化!</p><p class="ql-block"> 爱古城、关心古城是宣化人情感寄托,建设古城是古城人责任驱动。回忆过去,展望未来,期待古城加快发展,更加美丽!</p><p class="ql-block"> 照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