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时宜的苏轼

辽阳县第一高级中学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文/远离护城河的鱼</p> <p class="ql-block">  《宋史·哲宗本纪》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高丽(朝鲜半岛古国名)使者来北宋进贡,临走时提出了要买历代中国史等书的请求。时任礼部尚书的苏轼向皇帝进言说应拒绝高丽使者的请求,但苏轼的上级尚书省长官同意了使者请求,于是苏轼又上书皇帝,极言卖书给“高丽”使者的五大危害,幸好皇帝在这件事上很英明,准许使者买书。</p> <p class="ql-block">  就这件事而言,苏轼真的有些不合时宜。首先卖史书给外国人,可以增强中国的对外亲和力和影响力,是一种典型的文化输出,有百利而无一害,可苏轼阻挠,可见苏轼思想的局限性。其次,苏轼处理这件事的方式也似乎欠妥,他当时的官职是礼部尚书,类似于今天的教育部长兼文化部长,他的主管部门尚书省类似于今日的国务院,国务院已批准的事,作为部长的苏轼仍表示反时,且上书皇帝,如果他所持观点正确,此事尚可另当别论,关键是他所持观点就是错误的,还要去打扰皇帝,足见苏轼在处理这件事上欠妥。</p> <p class="ql-block">  由此我想到了他的侍妾王朝云说他一肚子不合时宜的事</p> <p class="ql-block">  苏轼年少时,“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才学那是没说的,但苏轼有一个臭毛病,也许多数文人都有这个臭毛病——喜欢表达,心中怎样想,嘴上就怎么说,且一定要说出来,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狗肚子装不住酥油”,应是情商低的一种表现吧。</p> <p class="ql-block">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放,任杭州通判(知州的副职),公事之余,他去瓦肆中听曲,遇到了能歌善舞、聪慧灵秀的歌伎王朝云。王朝云是杭州本地人,因家境贫寒,不得不到瓦肆中去唱曲,这年她12岁,苏轼收她做使女。苏轼被贬黄州后,立王朝云为妾。苏轼在后来写的赠给王朝云的诗中有“舞衫歌板旧姻缘”一句,写出了两人相识的缘由。</p> <p class="ql-block">  宋神宗驾崩后,新党失势,苏轼被召回朝廷,做到翰林学士、知制诰,此时是苏轼人生的高光时刻,知制诰虽权力不大,但地位极高,是皇帝的贴身秘书。</p> <p class="ql-block">  王朝云虽然比苏轼小二十六七岁,但是她是苏轼的红颜知已,苏轼一举手、一投足,她都能领会其意,是真正懂苏轼的人。</p> <p class="ql-block">  一天退朝后,吃过晚饭,苏轼在自家院中遛食,身后跟着几名丫鬟、侍妾。苏轼转过身面对他们,指着自己的肚子说:“你们都说说,这里面有什么?”一丫鬟抢先说:“全是文章!”苏轼不以为然。又一丫鬟接着说:“都是见识!”苏轼仍觉得不准确。轮到王朝云,她说:“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听了忍不住捧腹大笑。可以看出,苏轼很认可这个评价。</p> <p class="ql-block">  口无遮拦的苏轼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到他第二次被贬到惠州时,他的第二任也是最后一任妻子王闰之已去世,只有王朝云朝夕陪伴他,帮他整理书卷,煎汤熬药。1096年,34岁的王朝云死在惠州,她追随苏轼20多年,包括苏轼被贬黄州、惠州的艰难岁月。朝云死后,苏轼十分难过,将她葬在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中,在墓上修了六如亭,亭柱上刻了一副对联曰:“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p> <p class="ql-block">  苏轼虽然有些不合时宜,但文人中,我最佩服苏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