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母亲在厨房烙了一熬杂粮面饼子,切成四牙儿摞起来用已经烂了的方头巾包上说:“这点吃的你拿着路上吃,赶紧回去,我不能再留你了。”她迟疑片刻,面无表情的双手抱上馍馍包不太情愿的转身出门去了。我不知为什么随后撵出去,痴呆木讷地 站在那里看着她的后影儿,好象是目送她出行,一直瞅着她渐渐模糊的身影消失在远方。</p><p class="ql-block"> 她的背影起初看的非常清晰,后脑头发中缝象一根不太白的线绳从头顶溜到脖根,把不太厚的长发一分为二,梳成两个不太长的小辫子从前胸吊下去,因为抱着那一沓馍馍,胳膊和手没有下垂,穿着已经褪色打有补丁的深兰上衣和裤子,但不是套装,颜色明显不同,新旧不一,是手工缝制的便装,旧而不脏,带小花的布鞋已经烂了。由于体形消瘦,裤子也窄短些,显得腿长,衣着合体,身材匀称。她出得门来顺着大路朝东方向走去,没有顾视左右,也没有回首后看,脚步有些沉,走的不快也不慢,偶尔低头下去象在想什么或者看看脚下布满砂砾不平坦的路。就这样看着她越走越远了,背影也模糊不清了,到了路的转弯处,正是凸出来的土崖埂子挡住了视线,也堵住了她。可是那个“背影”从此钻进了心田,藏进肺腑,抹也抹不去了。</p><p class="ql-block"> 这事儿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好象已上学一年多了(10岁上的学), 她也就八、九岁,最大也就和我同龄,不知是娘怎么把她带回家的,象她那样的人,我们那里都称“寻吃叫花子”。在我家待了好多天,已经顺溜的称我娘为娘,一块吃饭和睡在一个炕上,两米见方的土炕,睡大小六个人很挤,用我们自己的智慧睡成扇子形,我在东边墙根,她和三岁的小妹挤在南边墙根。没有被子,只有两条羊毛毡,一条还新些,一条补丁摞补丁,炕烧的很热,全靠它取暖。同吃同住几多天,也没问她的名字和家在何州那县?为何离家出走?甚至根本和她没说过话,为此,后来想起来时就非常的懊悔和烦恼。也许那时候就有了异性之间的害羞,不但羞口不说话,又忙于上学,不太留意家里的人和事,也没有端详过她的容颜相貌和五官长啥样?只是有一点点隐隐约约地印象:她长一付中看的圆脸。</p><p class="ql-block"> 那天父亲在距家很近的一块三分自留地里锸地(用铁锹翻地),我是跟着玩还是干零活不记得了,过来一位堂叔和父亲搭讪,说几句话就问那个娃娃走了没有?父亲嘿嘿笑着说,留下长大给✘✘(说弟的名)当女人呢,哈哈。堂叔却一脸严肃的说:“你不要惹麻烦,那是会犯法的,不知根底能留吗?赶紧打发了去。”父亲说,我是说笑呢。听说母亲那边说法更是出奇的一致,那些叔娘婶婶们见娘就问这件事,叫赶紧送走不要惹麻烦。不知道会有什么麻烦?后来想想,如果当初父母周围是相反的观点,都劝慰收留那个孩子,母亲就会添一干女儿,我们就会成为磕头兄妹,结盟雁行,也就不会给脑海里留下遗憾的“背影”,可惜世上没有如果。</p><p class="ql-block"> 她的说话口音告诉我,大概是万泉、秦安一带的人,那时候转乡的秦安货郎担很多,说话很象他们。我们的方言是:哪是啥?不说“哪”,说“卧”是啥?她不说“卧”,说“雾”是啥?把我(e)不说我(e)说“袄”,把“你”说成“钮”。由此断定她是从西边来的,但她向东去了,这样就会越走离家越远了,我想,一是她宁可乞讨流浪也不想回家,不知因何变故让她恨心背井离乡,看衣着和手脸相对干净的样子不比我们家穷,是什么使她小小年纪做出这么沉重的抉择?二是也有可能忘了来路,漫无边际,听天由命,走到哪里算哪里吧。</p><p class="ql-block"> 有天放学回家走到上村口,路旁的地边上用树枝搭起一个三角样的草棚子,有些好奇,想过去看个究竟,正走着过来个人一问说是个外流的老汉死了,约五十多岁,就没敢去看。过一两天来几个人用架子车拉一口未染色的棺材入殓拉走了。死者还是幸运的,起码家人得到了确切消息,估计不出县内,才得以移尸归宗。由此想起了伯父,60年去陕西割麦赶场,殁于异乡,是病是意外没寻到任何信息。和他同样赶麦场未归的本村还有一位,但不是同年同路去的,此人是抗美援朝志愿兵复员回籍的,平时常穿一套黄军服,听马路消息说可能是病亡途中,但总没打听到跟找的可靠线索,也无法搬尸回故里。大舅也是难关上舍父母妻儿外流讨生活,一去无回,杳无音信了。试想,他们都是成年人离家外出都遭遇了灭顶之灾,遗骨他乡。一个不足十岁的女孩子流落在穷乡僻壤、甚至狐狼常出没的关山荒岭,又处在这样一个身单影孤、乞讨为生的环境中,将如何面对和如何规避风险呢?</p><p class="ql-block"> 岁月如流,光阴荏苒。已到七十年代,走向社会,为企业效力,经常出差发现城市里也有乞丐,如兰州饭馆里就有老残幼各年龄段的人被工作人员不时驱赶,就餐比较安静,到白银一进饭店,一律十多岁的娃娃成群结队旋在餐桌周围,让人顿生惧感,触景生情,也似乎想起过“背影”。</p><p class="ql-block"> 真正系统性想到“背影”还是娘去世后想娘想起来的。娘生前的点点滴滴,一幕一幕地时常浮现在眼前,成为一条完整的“视频”连接,“背影”就是其中的一个小环节。感觉你那时已经能喂猪放羊,再过一两年就可以背粪挣工分,只要能有幸走进一户好人家,很快就能自食其力,免去沿门乞讨之难, 多么希望幸运之神能眷顾于你。</p><p class="ql-block"> 按当初你出走的方向若短期内有好心人收留,会在通边,永宁,郑河等沿关山一带,翻过关山就是泾源、华亭,或许也有落在隆德的可能。出生地已经前述,很可能是万泉、秦安一带出门走失。飘泊外流的时间大约在一九六三年至六五年上半年之间。只所以提供这些线索,是想通过全国人都能看到的《美篇》这个平台发出呼唤,能否协助寻到你的下落。我不敢往别处想,相信你历尽艰难曲折后,一定会迎来阳光绚丽的后半生。照当初目测年龄尔今也是年近古稀之人,也一定正行走在这繁华的世道上,和大家一样安度着晚年的幸福,这正是我们共同想要的。</p><p class="ql-block">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位作家出版一本长篇小说《第二次握手》引来社会暴捧,风迷一时。若如你我童年奇特的相识又瞬间分别,跨越一个花甲轮回后还能知情遇面,定然是奇迹中的奇迹,把你浪迹天涯的经历写出来,不加潤色也是一部悲天悯人,生动感人的美篇故事《第二次相会》问世。时至今日,无论是回归故里还是落脚异乡,在这里我诚挚祝愿你晚年幸福,也祝你的家人、亲朋好友平安顺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