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封信

旭日朝阳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称呼不用己经很久,有关父亲的记忆,随着岁月流逝,象风化的石刻,早己模糊不清。偶尔整理抽屉,抖落出三封遗忘了的父亲来信,打开信件,再见“父字如面”,顿时百感交集、心动眼湿,思绪重回过去。</p> <p class="ql-block">  父亲出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早年读过几年私塾。因为识字能写,初始在镇上药店当差,解放后,进入乡信用社工作。六十年代,响应政府号召,回村担任大队会计。八十年代退休后,为补贴家用,经远房亲戚介绍,又到玄武区文化馆做了十年门卫,71岁才回到家中,度过人生最后几年光阴。</p> <p class="ql-block">  父亲晚婚,我出生的时候,他己45岁,到我记事,己年过半百。那时偶尔同行,不知者常误以为我们是一对爷孙,所以小时候特别羡慕邻里伙伴。由于好奇父亲年轻的模样,曾翻箱倒柜搜寻他过去的照片,却一无所得。</p><p class="ql-block"> 父亲和母亲性格相反,平时沉默寡言、不苟言笑。工作上的事情,与人意见不同,无论对错,从不争执,总是默默忍受,显的有些窝囊,同事为此都称其“麻袋”。虽然明显贬义,他也不计较,想必与他曲折的人生经历有关吧。</p> <p class="ql-block">  父亲平时与村民来往不多,怕家长里短惹事。除了种菜,唯一排遣寂寞的方式,是躺在家里的旧竹椅上抽烟,因此,家里总是弥漫着浓浓的烟味。他烟瘾很大,一天抽两包左右,所以买的都是劣质烟,偶尔买几包好的给他,我们走了,也会拿到小店换成常抽的牌子。他不能喝酒,但常小酌一点。我每次回家,待饭菜上了桌,他总是拿上两个猫眼小杯斟满酒。开始以为有客,原来是让我陪他,时间长了心领神会。我酒量大,喝十几二十杯,他只喝一二杯,感觉不是我陪他,而是他在陪我。</p> <p class="ql-block">  受年龄和性格影响,我与父亲交流不多,他貌似冷若冰霜,其实内心情感和普通人一样。三封信中,一封讲的是他想卖掉家中老屋帮我还结婚欠款的事。那是他能想到的唯一办法,但老屋是他最后的归宿,我当然不能同意;第二封讲的是我去看他捎带办事丢失三百块钱的事。上世纪八十年代,三百元是我大半年工资,当时心情可想而知,是他来信给了我莫大安慰;第三封写于他临近七十岁生日前夕,信里表达了对一家人团聚的渴望和对子女忙于生计无暇顾及为其庆生的理解和落寞。</p> <p class="ql-block">  三封信是父亲内心的真实写照,字里行间充满了舔犊情深和对生活的挚爱,可惜因为我年少麻木,忽略了他的感受,使其一生唯一心愿没能梦圆,造成终身遗憾。</p><p class="ql-block"> 生活在时间的大道狂奔,转瞬几十年过去,老屋安在却人去楼空,我也到了两鬓飞霜的年龄。审视过往,在父母赡养方面常有自责,总是设想假如当初怎样,结果会是如何,然而一切不会改变,昔日不会重来。我想,过好当下的生活,就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p><p class="ql-block"> 三封信是父亲留给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珍藏永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