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如何和孩子建立和谐亲密的关系,进去孩子的内心世界呢?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一些小妙招。</p><p class="ql-block"><b>1.学会倾听孩子讲话。</b></p><p class="ql-block">我们要学会倾听,有效的亲子沟通、和谐的亲子关系,从积极的倾听开始。倾听的目的是给对方一种被关注的感觉,满足对方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在抓住这个核心的前提下,倾听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p><p class="ql-block">例如,妈妈正在忙一件重要的事情时,儿子跑过来说:“妈妈,我跟你说一件搞笑的事。”你不可能马上蹲下来,面带微笑地注视着她的眼睛,然后和他交流。因为你手里正在忙其他事情,而且这么做也显得太过程式化。</p><p class="ql-block">你只需告诉孩子:“妈妈真在忙,但是我在听你讲话,你说吧……”这样回应孩子,即使你没有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孩子也知道你在听他讲话。由此可见,倾听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你对她很感兴趣,你很关注她,也让她知道 在你心中她很重要。</p><p class="ql-block"><b>2.理解孩子,懂得他的难处,看到他的付出。</b></p><p class="ql-block">例如,孩子上了一天学很辛苦,回到家就扔下书包四仰八叉地躺在沙发上了。如果你看不见孩子的付出,就会指责他“一天坐没坐相,站没站相,一回家就躺沙发上,像什么样子,懒死你算了” 之类的话。</p><p class="ql-block">但是如果你能理解孩子学习很辛苦,能看见孩子认真学习的这种动机和态度,你就会关注对孩子说:“看到你这么累的 样子,妈妈就知道,你在学校上课一定很认真。累了就先躺会儿吧,等妈把饭做好了再喊你啊。”“你先休息吧,先别做作业了啊。”等等。</p><p class="ql-block">家长越是这样理解孩子,关心孩子,孩子学习的动力就越足,因为他学习的那个态度被你看到了。</p><p class="ql-block">所以对于同样一件事情,家长态度不同,就会给孩子截然不同的两种感觉。孩子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感觉,就会做出截然不同的举动。</p><p class="ql-block">再比如,孩子为了完成某种件事情特别努力,但是结果却不如预期。你可以说:“我知道你在某件事情上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障碍……我知道你已经尽力了……”当家长以这样的话表达对孩子理解时,孩子就会感到特别温暖。如此以来,亲子关系就会更加亲密、和谐 。 </p><p class="ql-block"><b>3.看清/欣赏孩子优点。</b></p><p class="ql-block">很多家长都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总是认为别人家的孩子好。这是因为我们希望孩子变得更好,就会在不知不觉间寻找别人家孩子身上的优点,来刺激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向优秀的榜样学习,改正错误,弥补缺点,获得进步。</p><p class="ql-block">但事实证明,这么做非但不能促进孩子成长,反而会打击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同时会给孩子带来消极负面的心理暗示。</p><p class="ql-block">很多家长习惯于挑剔和苛刻孩子,孩子顶嘴就指责孩子不尊重父母,孩子听话又指责孩子没主见;孩子活泼好则担心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孩子安静内向又认为孩子性格太孤僻;孩子乐于助人又担心孩子吃亏上当,孩子明哲保身又批评孩子自私冷漠。</p><p class="ql-block">总而言之,无论孩子怎么做,很多家长总能在孩子身上挑出毛病来。那这种鸡蛋里挑骨头的模式,别说孩子了,就算是圣人,也不能让家长满意,在这种挑剔苛刻的教育模式下,亲子关系只能是剑拔弩张、水火不容。</p><p class="ql-block">所以,家长一定要转换思维,并非孩子不够好,而是自己没有能力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引导孩子具备更多的闪光点。由此可见,并非孩子出了问题,而是家长需要成长。俗话说,这个世界从来都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p><p class="ql-block">家长要具有看见孩子优点的能力,学会肯定和欣赏孩子。孩子在这种被欣赏、被认同的感受,才会得到力量,得到滋养,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点,或者说他才会有更大的动力去变好。</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想再次和大家强调认同孩子重要性。在孩子6岁以前,我们必须无条件地认同孩子。孩子在这种被接纳的感觉中长大,亲子关系才不会太差。试问谁会排斥一个完全欣赏、接纳自己的人呢?</p><p class="ql-block"><b>4.知道孩子的委屈。</b></p><p class="ql-block">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如果孩子把负面情绪都积聚在心中,没有机会发泄,那么他们的身体和心灵就会受到严重的伤害。例如,孩子在学校里被同学欺负了,被老师冤枉了,等等。在家长心目中,这些事情也许不值一提,但是在孩子心中,他们会因此而倍感委屈。</p><p class="ql-block">如今,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每次看到校园暴力事件的消息,常常有人表示不解:“孩子在学校被同学欺负成这个样子,怎么不跟家长说呢?”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孩子并非不愿意告诉家长,而是因为及时告诉了家长也没有用。</p><p class="ql-block">为什么会没有用呢?根本原因在于,家长即使知道了孩子在学校里的快乐、悲伤、委屈、冲突等,很多时候也不放在心上。有些家长习惯性的对孩子采取忽视的态度,有些家长认为小孩子之间的打打闹闹很正常,还有些家长会嘲笑孩子,“不就是被老师说了一下嘛,有什么大不了的……”“那么多同学,他为什么只欺负你?他怎么不欺负别人呢?”“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肯定是你哪儿做的不对”。</p><p class="ql-block">当孩子几次三番和家长说起一件事情,却始终得不到家长正面的回应,反而会被家长攻击、否定、打压时,孩子就会认为“告诉家长也没用”或者“告诉家长会受到更大的伤害”。由此以来,孩子就会陷入习惯性无助的心理状态,走向孤立无援的处境,导致校园暴力或者校园冲突持续升级。</p><p class="ql-block">当孩子受了委屈,家长一定要知道,我们要陪伴孩子,关心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同情孩子,但是,要关注孩子。任何时候,家长都要坚定的站在孩子身边,明白孩子所受的委屈,告诉他:“爸爸妈妈知道你受了委屈……”“爸爸妈妈知道你……”,这会给孩子莫大的安慰和力量。</p><p class="ql-block"><b>5.满足孩子的需求。</b></p><p class="ql-block">如果孩子提出了正当的需求,那自然就要满足孩子的需求。很多孩子想买新玩具、新衣服,家长不但总是拒绝孩子的请求,还打击孩子,“你就知道买,一天除了买东西,你还会什么”。家长这种简单粗暴的态度,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值得拥有”。这种感觉不但会让孩子心里受到伤害,还会影响孩子的情绪,使孩子的内在价值感特别低。</p><p class="ql-block">正常范围的东西,就毫不迟疑的给孩子买吧。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家长的爱,才会觉得自己值得拥有这些美好的东西。只要在经济允许的范围内,同时孩子并非蛮横刁地要各种东西,就毫不迟疑地满足他吧。</p><p class="ql-block">如果孩子提出了不正当的需求呢?例如无节制的玩手机、玩游戏。那你仔细思考,他是要满足玩游戏的需求吗?不是,这时家长就要学会看清楚孩子不正当需求背后的真相。</p><p class="ql-block">需求分为两种:一种是看不见的需求,另一种是看不见的需求。</p><p class="ql-block">看得见的需求,如物质上的需求,以及用行为直接表达的需求等。对孩子直白的需求,家长要给予肯定,并用事实证明。</p><p class="ql-block">例如,孩子有买东西的需求,而这件东西在家长的经济能力范围内,也的确是孩子必需的,而且他也没有蛮横无理的要,那么家长就可以满足孩子这种需求。</p><p class="ql-block">如果孩子的需求超出了家长经济等方面的承受范围,就可以理性的告诉孩子:“你想要好的东西很好,但是这个超出了爸爸妈妈的承受范围。”这是最基本的说法。切勿非但不给她买,还攻击他的人格。这是很糟糕的行为。</p><p class="ql-block">看不见的需求,包括爱、认同、归属感、安全感等。这是所有需求的核心需求,也是每个人在生命之中最高等级的需求。每个孩子与生俱来地有被父母爱,被父母认可以及对安全感的渴望和需求。</p><p class="ql-block">有个孩子在课堂上经常捣乱,被父母送到我们的“天之骄子成长营”。刚刚狱入营时,他也是不停的捣乱。第一天下午下课后,我把他拉到一边,跟他聊了一会儿。然后,我“啪”地拍了一下桌子,说:“你知不知道为什么一直在捣乱,黄岛都不说你吗?”</p><p class="ql-block">他回答:“不知道。”</p><p class="ql-block">我说:“很简单,我从第一眼看到你的时候,我就知道你是一个可以不捣乱的孩子,我就知道你是一个本意不想捣乱的孩子,我就知道你是一个想不捣乱立刻就能做到的孩子。你不需要通过捣乱来获得黄导的关注,即使不捣乱,黄导也一眼能发现的你与众不同,我随时随地都在关注你,我心里特别喜欢你,认同你。如果你不捣乱,你更能成为同学当中的影响力中心。所以我希望接下来,你不是去影响他们学习,而是去带领他们学习,能做到吗?”</p><p class="ql-block">他毫不迟疑地回答道:“能!”我当即和他击掌确认。</p><p class="ql-block">第二天,奇迹发生了。他规规矩矩,遵守课堂纪律,比任何人都认真听讲,比任何人都积极的回答问题。</p><p class="ql-block">看到这里,相信很多家长都会意识到,教育看似很难,其实只要抓住核心就会变得很简单。</p><p class="ql-block">从此以后,那个孩子的妈妈和上课老师都向我反馈,孩子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捣乱了。我的方法其实很简单,我没有针对捣乱这个问题,我满足的是他捣乱背后的需求。</p><p class="ql-block">需要被关注,需要被认同,需要被接纳,即使捣乱也不会被批评。我接受他在我这里是任何样子,所以这个孩子,他的这种被爱、被认同的需求就满足了。</p><p class="ql-block"><b>孩子为什么需要被关注呢?</b>这就是隐藏在行为背后的看不见的真实的需求——爱、认同和归属感。这是所有人在情绪、心理背后的需求。所以当家长明白人类、人性的这种基本需求,并且可以给予、满足孩子这种需求时,那么孩子错误行为自然也就消失了。</p><p class="ql-block">如果孩子这种被爱,被认同,被关注的需求的匮乏程度很高,那么就可能需要持续满足一段时间,如果亲子关系还不错,孩子也没有受到太大的伤害,那么家长有可能只需要对孩子说一两句贴心的话,孩子就能做出正面、积极的行为。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当他们得到正面的、积极的需求回馈时,就会主动做出正面的、积极的行为。</p><p class="ql-block"><b>6.连接。</b></p><p class="ql-block">家长要打造和孩子共同的价值观、信念、梦想共同体、爱好共同体,甚至缺点共同体,与孩子建立爱好连接、梦想连接、追求连接、价值观连接、信念连接等。</p><p class="ql-block">例如孩子喜欢打球、唱歌、画画等,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做这些事情,哪怕不擅长绘画,只要表现出很喜欢画画的样子,也很享受的看着画画,就可以和孩子共同参与。这是很有意义的亲子活动。</p><p class="ql-block">再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去看一场球赛,去KTV嗨唱几个小时。对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家长可以适当的表示感兴趣;对于孩子喜欢的事情,家长也可以表示喜欢。对于孩子讨厌的事物,家长可以适当表达和孩子站在同一战线上。 当然,前提是这些事情并不涉及原则性和道德性的问题。</p><p class="ql-block">这都是和孩子建立连接的很好的方式。建立了这些链接,孩子就对家长有话可说,而不是大家坐在一起,你玩你的手机,他玩他的手机,压根不知道对方心里在想什么。</p><p class="ql-block">作为家长,如果孩子之间没有任何共同点,那么将无法与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即使在缺点上有共同点,也比毫无共同之处来了更好。当然,我们建议家长在好的方面与孩子产生共鸣,拥有共通、共同或者一致的爱好。同频才能共振,亲子之间也是如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