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爷五代人挤居炮楼58年,墙厚72公分,装暖气耗费20年

百永昌

<p id="0I32I5UI">抗日剧中,炮楼是一个出镜率极高的建筑。</h3></br><p id="0I32I5UJ">很多影视剧中,都能看到日本鬼子从炮楼内架着机枪向外扫射的场景,不过炮楼比起碉堡来说还是要潦草不少,它的防御能力一般,承担着“火力点”的任务。</h3></br><p id="0I32I5UK">抗日战争时期,由于中方军队的武器装备相对落后,想要摧毁炮楼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日军修建了多处炮楼,企图限制中方部队行动。</h3></br><p id="0I32I5UL">如今,抗日战争结束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可在山东,竟然还有人住在炮楼之中。</h3></br><h3> <br></br></h3></br><h3>一座神奇的建筑</h3></br><p id="0I32I5UQ">青岛市李沧区永安路39号楼的构造非常奇怪,周围的居民楼都方方正正的,可就这一幢和别人都不太相同,呈现出圆柱体和长方体拼接而成的感觉。</h3></br><h3> <br></br></h3></br><p id="0I32I5UV">从下向上望去,最为奇怪的当属建筑物的顶层,竟然还开着六个小窗户,它的外墙已经被水泥整体覆盖住了,依然能展现出炮楼的模样。</h3></br><p id="0I32I5V0">而它,也正是一个炮楼,是当年侵华日军留下的,周围的人们早已见怪不怪,它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了。</h3></br><p id="0I32I5V1">由于当年附近有一个变电站,在战时属于有重要军事意义的,所以日本人就在门口建起了这样的炮楼,由于种种原因,炮楼在建国后并没有被拆除。</h3></br><p id="0I32I5V2">那段血泪史,也成为了所有国人无法忘记的痛。</h3></br><h3> <br></br></h3></br><p id="0I32I5V7">大部分的炮楼由两塔枪分射对角,一般将装备放置在一楼,而二楼则为地面出口,主控在二楼以上。</h3></br><p id="0I32I5V8">不使用重型武器的情况下,坚固的炮楼能够抵挡住大量子弹,顶多在外墙上留下密密麻麻的弹孔,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军队能够调动的重型武器并不多,所以不少炮楼并没有被彻底铲除。</h3></br><p id="0I32I5V9">按理来说,炮楼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价值,可没想到,这里竟然会成为孙从孝老人的家。</h3></br><h3> <br></br></h3></br><p id="0I32I5VE">原来,周边的楼房连同着炮楼被分给了当地的电力部门,建国之初的时候,附近绝大多数建筑都变成了职工宿舍,炮楼也被划为宿舍的一部分。</h3></br><p id="0I32I5VF">最初炮楼是没有第三层的,不知道当年因为什么原因加盖了一层,最终成为现在的模样,1961年,单位将炮楼当作宿舍分给了孙从孝家。</h3></br><p id="0I32I5VG">孙从孝一家12口人搬入这处炮楼,他们进来后才发现,炮楼内还保留着日本人留下的铁窗和铁门,一楼放枪的“壁橱”依旧清晰可见,那是在石头墙上抠出来的一个斜面。</h3></br><p id="0I32I5VH">由于是“炮楼”,所以墙壁的平均厚度都能达到60厘米,其中最厚的地方都能够达到72厘米。</h3></br><h3> <br></br></h3></br><p id="0I32I5VM">想把炮楼改造成住宅,还是要耗费不少努力的。</h3></br><p id="0I32I5VN">孙家人一起动手,将地陷给填了起来,随后又将碍事的铁窗给卸掉,全家人就住在楼顶上,那是一片仅仅只有8平米的瞭望台,被他们用一块铁板隔成了上下两层。</h3></br><p id="0I32I5VO">而楼下的位置,则被改造成了厨房,生了一口炉子用来做饭,那会条件也非常艰苦。</h3></br><p id="0I32I5VP">十余年的时间过去,经济条件也渐渐好了起来,当地也开始了房屋改造工作,孙家也在自己家中建了卫生间和有隔板的厨房。</h3></br><p id="0I32I5VQ">三楼的小阁楼是六个密集的设计口改造成的窗户,原本是有十个的,最终孙家人还是将其中的四个口堵死了。</h3></br><h3> <br></br></h3></br><p id="0I32I5VV">不过,住在炮楼里,难事还是非常多。</h3></br><p id="0I32I600">孙从孝面对镜头回忆道:“自从住进这个房子以后,就感觉到冬天格外寒冷,由于墙体太厚,根本就没有办法打眼,夏天最热的时候,这里就像蒸笼一般。”</h3></br><p id="0I32I601">同理,电线和水管同样是难题,不过聪明的孙家人还是从弹孔的密集处找到了办法,除了暖气外,电线和水管都是从拿出枪眼穿过去的。</h3></br><p id="0I32I602">所以,孙从孝一家人在炮楼中居住得并不舒服,日子一长也算是习惯了,到了夏天,一家人们便来到外面的大树下乘凉,冬天的时候也仅仅只能依靠一个火炉,一家老小全都挤在火炉旁边取暖,这样的居住环境也让大家的关系更加紧密了。</h3></br><h3> <br></br></h3></br><p id="0I32I607">后来,家中的几个兄弟姐妹因为结婚工作的原因陆陆续续搬了出去,可孙从孝和她的妻子却始终没有搬,很长时间一直居住在炮楼当中。</h3></br><p id="0I32I608">社会越来越发达,周围的居民都陆陆续续装上了暖气,可孙家的墙壁厚度都能达到72厘米,还非常坚固,想要安装暖气通道无疑是一件极为困难度的事情,可孙从孝没有放弃,他始终在为自家的暖气问题想办法。</h3></br><p id="0I32I609">他找遍了整栋楼,最后才勉强找到一处枪眼,可暖气管道比水管和电线粗多了,一直没有办法安装,到了冬天,一家人还是只能围在炉火旁边取暖。</h3></br><p id="0I32I60A">随着子女们长大,也都渐渐离开了炮楼,在外买房定居,可孙从孝夫妇还是不愿意搬出去,这里面承载了他们太多的回忆,所以老夫妻俩还坚持“守炮楼”,顺便完成一个心愿:一定要为炮楼通上暖气。</h3></br><h3> <br></br></h3></br><p id="0I32I60F">耗费了20年的时间,到了2002年元旦之前,政府找来专门的施工队,他们发现墙壁太厚还是没法打孔,最终在枪眼处为炮楼通上了暖气,随后,政府又为炮楼通上了天然气,到了这个时候,生活才算渐渐方便了起来。</h3></br><p id="0I32I60G">2004年的时候,单位及当地的房产部门为炮楼办理了产权,孙从孝也顺利拿到了房产证。</h3></br><h3> <br></br></h3></br><h3>生活改善,孙从孝住上了新房</h3></br><p id="0I32I60L">据孙从孝所述,单位还分了一间小房子,不过他始终没有离开炮楼,后来,正好赶上了青岛规划拆迁,孙从孝也拿到了一笔拆迁款。</h3></br><p id="0I32I60M">2015年,孙从孝和老伴用这笔拆迁款在当地买了一间房屋。</h3></br><p id="0I32I60N">来到了新家,孙从孝的老伴高兴地合不拢嘴,她对记者说:“来到了新家,我心里真的非常高兴,这间房子的厕所和厨房都在屋子里,这种居住环境是炮楼没办法相比的。”</h3></br><h3> <br></br></h3></br><p id="0I32I60S">自从退休以后,孙从孝便加入了李沧区理论惠民宣讲团,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做一些公益事业,生活也美满幸福。</h3></br><p id="0I32I60T">李沧区在这几十年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孙从孝都历历在目,他说:“以前,新房子这片都是低矮的民房,一到下雨就会涝,现在住进了新房子,还有电梯,也不怕腿脚不利索了。”</h3></br><p id="0I32I60U">不过,那幢炮楼依旧是孙从孝老人心中永恒的“净土”。</h3></br><p id="0I32I60V">他感叹道:“现在,我们都住进了高楼大厦,不过对于那幢古老的炮楼,我还是久久不能忘怀,那里寄托着我成长的经历,到现在,我们五代人都从炮楼中走出,炮楼也同样见证了李沧区的变化。”</h3></br><h3> <br></br></h3></br><p id="0I32I614">人老了,也比较害怕孤单,对于孙从孝而言,炮楼附近的朋友都已经相识多年,大家几乎每天都会见面,泡一壶茶,聊聊天,就算搬到了新房子,他的心也在炮楼那边。</h3></br><p id="0I32I615">所以,最近这两年,孙大爷每天晚上会在新房睡觉,睡醒了之后就会返回炮楼之中,去弄上瓜子和糖果,将附近的老伙伴们叫来,大家还是像往常那样常聚。</h3></br><p id="0I32I616">这件事经过媒体曝光以后,也吸引了当地居民的广泛讨论。</h3></br><p id="0I32I617">有些网友表示,当时在改造之前,炮楼上面的石头都是裸露在外的,据老一代人说,炮楼上的材料都是日本鬼子逼迫民工抬上去的,耗费了很多的心血,当年配电所的电闸就位于炮楼的一楼,整个沧口的电力都由这里控制,所以鬼子才加大防守力度。</h3></br><h3> <br></br></h3></br><p id="0I32I61C">只要是“老沧口”人,提到炮楼,大家都清楚,不过有些住户说:“这里是日军侵华的一个标志,应该恢复原样,并作为一处历史文物来保存。”</h3></br><p id="0I32I61D">还有人说:“国棉八厂经过拆迁后,留下了一些日本人建造的房子,那些房屋的历史意义不如这个炮楼,只要把后来的材料拆除,那么炮楼便可以恢复原样,若能将一些历史图片摆放在此处,就能够作为一个教育基地或者历史博物馆。”</h3></br><p id="0I32I61E">不过,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这处炮楼依旧是孙从孝老人的,毕竟也有了房产证。</h3></br><p id="0I32I61F">生活渐渐改善了以后,孙从孝也经常带着老伴出门转转,他们也拍摄了很多照片,记录生活的点滴。</h3></br><h3> <br></br></h3></br><p id="0I32I61K">2020年,《大众网快快帮》栏目的记者来到了炮楼,他们发现由于这处房屋的年代实在过于久远,每到下雨的时候,雨水就会顺着烟道滑落下来,而且漏了很多年了。</h3></br><p id="0I32I61L">老两口的工资有限,修缮也需要花大价钱,所以《大众网快快帮》栏目向社会呼吁,希望有人能够帮助老人修缮房屋。</h3></br><p id="0I32I61M">老人的生活也比较平淡,除了返回新房睡觉,其他时间便会来到炮楼,或者是前往工作地点,让他欣慰的是,炮楼一直都会有那种浓郁的家的味道。</h3></br><h3> <br></br></h3></br><p id="0I32I61R">2021年6月19日,孙从孝老人的女儿突然在社交平台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父亲的疾病让从未长大的女儿突然长大了,父亲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女儿好好的,我就一定能好”,父亲,我向您承诺我一定能好,您也要遵守诺言,健健康康,一起加油!</h3></br><p id="0I32I61S">不过,孙从孝的女儿并没有透露父亲得的是什么病,只是陆陆续续拍摄了一些关于父亲的照片和视频。</h3></br><p id="0I32I61T">2021年12月26日,她再次发布了一条视频,视频中的孙从孝老人精神好了不少,拍摄的地点是在新房子。</h3></br><p id="0I32I61U">炮楼的面积虽然很小,也不适合居住,可是它却见证了孙从孝一家5代人的变迁,是历史的见证者,在他们眼中,这处炮楼的意义是无法取代的。</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