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标准化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现代工业词,但也影响的饮食餐饮行业的走向,这是这几天读书的一个收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网上讲,美国人不怎么吃动物内脏。通常的说法是,美国没有经历过严重的饥荒,肉类的供应一直比较丰富,没有必要吃内脏。而中国历史上闹过很多次灾荒,老百姓不得不吃动物内脏填点肚子,久而久之吃内脏就成了传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好事者查阅历史资料发现,美国人在一战之前是吃内脏的,而且,该国还有很多内脏特色菜的菜谱记载。但是一战之后,动物内脏迅速在新大陆的餐桌上消失了。此时,美国开始了快速的工业化,大规模集中进行肉类加工。流水线追求的是效率和标准化,而内脏处理起来非常麻烦,大大拉低了流水线的作业水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加之,肉类加工厂面向的不再是本地市场,而是全国。当时冷链运输还不发达,只有能在常温下长时间储存的食物,才能被运往全国。普通肉类在常温下储存十二小时都不会变质,但是内脏如果不冷藏,六个小时左右就会腐败并且产生毒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内脏又难处理,又无法远距离运输,肉类加工厂只好把它们扔掉或者做成饲料,内脏也就消失在美国人的餐桌上了。久而久之,美国人甚至忘记了吃动物内脏的传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还是转回到现在华夏的场景,进入隆冬时节,网上报道全国好些地方都在热热闹闹地办火锅节。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正在联合举办“京津冀火锅节”,吸引了100多个火锅品牌,500多家门店参与,为消费者提供打折、满减、满赠等等各种优惠活动。在拉萨,第五届火锅节也刚刚开幕,拉萨全城几十家火锅商家加入,不仅为消费者提供各种五折券、霸王餐,还有免费的酒水、小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京津冀、拉萨这些传统上不怎么吃火锅的地方,竟然办起了专门的火锅节,是不是挺奇怪的。这说明,火锅正在从一种西南地方美食,成为风靡全国的餐饮品类。确实,平时身边朋友相聚,很多时候都围炉而坐,选火锅类,正经吃炒菜反而少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啥我们逐渐拥抱了火锅,不待见炒菜了呢?有人说,吃火锅,点菜会很省心。只要蘸料丰富,再点个鸳鸯锅,就能满足所有人的口味,菜品标准化陈列,品种丰富,丰俭由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实,火锅,是公认最容易标准化的餐饮类型,而炒菜,是公认的最难标准化的中餐。做菜大体分两步,第一步是食材的预处理,比如把土豆切块,把肉切成肉丁。第二步是加热,包括炒、蒸、炖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中,第一步容易标准化,而且在中央厨房就可以搞定,全部加工好了配送到门店就行,这就是火锅的优势。而第二步就比较难标准化,在炒、蒸、炖等各种加热方式中,又数“炒”最难标准化。因为“炒”这个动作里,蕴含了太多难以量化的细节。比如,“大火爆炒”这个动作,具体是指多大的火?多长时间的翻炒?什么频率的翻炒?加调料也有讲究,不能一次性把所有调料倒进去,那么到底什么时间加?加的顺序又是什么?可能每个人都不一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你看,人类饮食习惯的变迁,从来都不只是口味问题,也不只是文化和习惯问题,标准化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一个关键推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昌的晚上</p> <p class="ql-block">魚港</p> <p class="ql-block">沙滩上随处可见的死小魚和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