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新入园幼儿家长容易走入的4个误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受害者心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孩子进入幼儿园,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的保护,独立踏入社会。孩子有了更多人际互动的机会,需要独立应对多样的情境。与人打交道难免会有一些碰撞和摩擦,这时候家长要务必警惕“受欺负”的心态。</p><p class="ql-block"> 比如,看到孩子膝盖磨破了,第一反应就是“谁推你了?”看到孩子胳膊上有抓伤,立马问:“谁打你了?”平时在家里,孩子磕了碰了,父母会说:“没关系,爬起来,你真勇敢”,一到孩子上幼儿园磕了碰了,就忍不住总把孩子当成一个被别人欺负的受害者。 </p><p class="ql-block"> 父母的这种过度紧张,受害者心理,实际上给孩子传递了一种负面的心理暗示:幼儿园是个危险的地方、在幼儿园会受欺负、被欺负了真没用等等。</p><p class="ql-block">孩子进入幼儿园是第一次人际互动,父母给孩子的反馈其实也是孩子人际互动社交体验的一部分。比如孩子在幼儿园里和小朋友追逐,不小心摔倒,磕破了皮,本来没什么,压根不在意。这时候家长大惊小怪:“怎么磕破了?疼不疼啊?谁打你了?”孩子就会觉得这是一件特别严重的事情:摔倒是不对的、和小朋友玩是容易犯错的,在幼儿园是容易被打的、我摔倒了或者受伤了是我无能……从而放弃人际交往的机会,退缩回封闭的自我保护。</p><p class="ql-block">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孩子受到恶意的对待,但这也正是孩子处理社交冲突的机会。我们要强调的是,当家长带着“受欺负”这种受害者心态的时候,家长往往只关注了孩子的无能,这时候的关心和询问,都是在增强孩子的无能感和自我否定,这实际上就剥夺了孩子处理人际矛盾的实践机会。</p><p class="ql-block"> 如果孩子遭受误伤,家长不妨关注这件事情本身,而不是先入为主的去揣测原因。比如,看到孩子脸上手上受伤了,平和的问:“你脸怎么破了?”引导孩子说出事情的经过,讲述事实,这样避免孩子顺着父母的焦虑去夸大,或者孩子为了避免受到惩罚而选择说谎。家长掌握了事实之后,就可以教孩子如何去处理冲突了,引导孩子关注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受害者的情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要求特殊关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到开学季,一批孩子走进了幼儿园,几乎每一位家长都会跟老师说的一句话是:“麻烦您多关照我们家孩子”。我们在家庭抚养的过程中,总是时刻提醒孩子要学会分享、要学会合作,总之不想养育一个自我中心的孩子。但是送孩子到幼儿园,却又期盼孩子得到特殊的关照。在孩子需要去适应集体规则的时候,不经意间跟孩子强调了个人需要,比如接孩子的时候问:“今天老师夸奖你了吗?”这样等于不经意间暗示孩子:“你要争取到老师的特别关注”。于是,孩子就会在集体活动中,要么通过破坏规则、要么通过过激行为、要么通过哭闹来吸引老师的注意。这样得来的关注,往往不是老师的夸奖,而是对集体规则的强调,孩子的希望落空,就会陷入负面情绪中,对老师和幼儿园产生抵触心理。</p><p class="ql-block"> 还有些家长会由于自己孩子某些习惯,试图让幼儿改变规则。比如,会跟老师提需求:“我们家孩子不吃面条,咱们幼儿园少做点面条吧。”“我们家孩子不睡午觉,中午的时候请老师带着玩一玩吧”“我们家孩子不爱说话,老师帮忙给孩子找个活泼的小朋友一起玩吧。”等等这些需求,实际上都是想通过幼儿园规则的改变,来适应孩子的习惯,而且是个人习惯。父母就像一面镜子,是会折射出孩子对待幼儿园的态度。父母不经意的言行,孩子就会认为:规则是可以改变的、个人需求是正常的、得到特殊关照是应该的。从而,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凡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时候,凡是挑战规则失败的时候,孩子都会产生情绪问题,后果就是不想上幼儿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过度焦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母担心孩子进入幼儿园是否能适应新环境、是否适应集体生活,产生焦虑,这是人之常情。但是焦虑不能过度。</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言传身教”,父母特别是祖父母可能对孩子上幼儿园不放心,并在言行中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来,孩子是很敏感的,他会从大人的态度中感觉到幼儿园不是个有趣、安全的地方,从而产生害怕幼儿园的心理,拒绝进入幼儿园,所以爸爸妈妈不要让自己焦躁的心情影响孩子,应当坚信:上幼儿园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一步,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多好处。因此家长应在自己的言行中以积极的态度鼓励孩子:“幼儿园是一个快乐的地方,有许多小朋友,老师很爱他们”,帮助孩子对教师产生好感和信任感,形成安全感。</p><p class="ql-block"> 父母不妨给自己定一个焦虑的标准,就是可以提前担心一步,但是不要提前担心更多。比如,孩子上幼儿园,担心孩子离开父母能不能适应,这是第一步,也是合理的。但不要去“脑补”更多尚未发生的事情“孩子在幼儿园受欺负了怎么办?”“在幼儿园能不能吃饱啊?”“要是在幼儿园不上厕所怎么办?”这些属于过度焦虑,一来这些问题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二则即使真发生了,到时候解决问题就好了。每天把这些问题念叨100遍,并不会避免事情发生,也不能解决事情,还给孩子传递了一种“不胜任”的心理:“离开爸爸妈妈,我不能独立生活”“我不能自己吃饭”“我没办法独立上厕所”……这样心理的孩子,怎么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四、掉以轻心</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 与过度焦虑的家长相对应的另一个极端,就是掉以轻心。这种心理往往发生在那些第一天送孩子去幼儿园,孩子表现良好的父母身上。第一天,孩子开开心心跟父母说再见,开开心心跟老师进入班级,放学又开开心心和父母回家,好像适应得很快,家长也觉得孩子没问题。家长紧张的心一下子放松了,甚至还有点失落,觉得孩子不需要自己了。</p><p class="ql-block"> 但是,其实有一类孩子,他们上幼儿园第一天、第二天、甚至一个星期都没事,但是一个星期之后却怎么也不肯上幼儿园了。</p><p class="ql-block"> 这时候,有的家长,会容易把关注点放在外因上,比如:是不是幼儿园老师不好啊?是不是给孩子选错了幼儿园?是不是孩子在幼儿园受欺负了?等等,这种想法会导致家长不能正确分析孩子的情绪,更不要说客观地帮助孩子疏导情绪了。</p><p class="ql-block"> 孩子出现这类情况也是正常的,因为有的孩子好奇心比较强,一开始上幼儿园,接触的人和事都是新鲜的,这份新鲜感让孩子暂时忽略了分离的情绪。但是当新鲜劲儿过去了,孩子发现这些新鲜变成常规的时候,分离的情绪就浮出水面了。这不是因为孩子没有情绪,只是一开始没有机会表现出来。</p><p class="ql-block"> 因此,孩子新入园这段时间,无论是否有情绪的表现,父母都要用心观察,多和孩子进行沟通,多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习惯和细节是否有大的变化,为孩子做好预防和疏导的工作,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孩子顺利适应幼儿园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