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安顺老风景·关岭花江铁索桥<br>花江铁索桥架设在北盘江花江段的峡谷绝壁上,由14根粗大的铁索组成,全长70多米,宽近3米,桥面距江面百余米,上铺木板,可供人马通行,它曾经是在这重崖叠嶂之间,安顺通往黔西南的必经之路。<br>花江是北盘江流经关岭和贞丰的一段界河,为什么叫“花江”,齐说不一,归纳一下,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沿河两岸布依族青年男女喜欢在节日期间在江边以对歌、抛花苞等方式谈情说爱,在中国西南地区,这种地方往往被冠以“花”字头,如花山、花江、花场、花房等。二是在花江北岸的大坡顶上,有一个叫花江的小镇,这里是过北盘江之前的歇脚点和过江之后的休整站,来往的客商都会在这里养精蓄锐,以便过江,或者休养生息,恢复疲劳。是地因江而得名还是江因地而得名,说不清楚,抑或是相得益彰?三是在花江两岸有较多的岩画分布(我考察过的地方就有马马岩和牛角井),赭红色的岩壁让人们把这一江段称为“花江”。<br>在花江铁索桥未修通之前,贵州经兴义入云南、两广的客人和货物都是通过木船渡江的,江水湍急,事故不断,尤其是暴雨山洪,更是难以克服。当年的山道运输主要靠马邦,马匹渡船,几多不便。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贵州提督蒋宗汉(字炳堂,云南鹤庆人),在经历了一次惨痛的转运军火失利之后,决心在花江修建过江桥梁。开始他想建石桥,但因施工难度太大,历时四年,换了三个地方,都因江水太急,桥墩根本无法在江中立住,只得改建铁索桥。铁索桥也建了两次,用时两年多,耗资超过三万两白银,牺牲桥工13位,才将花江铁索桥建成。<br>花江铁索桥建成之后,来往于滇、黔、桂三省的马邦、商贾和百姓络绎不绝,虽然山高路遥,免不了辛苦劳顿,但毕竟便捷多了,也安全多了。这座桥从建成的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四月算起,一直使用到1962年冬,关(岭)兴(义)公路修通以后,板贵石桥才取代了它。60多年间,花江铁索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br>我曾在高速公路修通之前多次由安顺乘车去兴义,那时候这条路还是砂石路,车到花江镇上都必须停下来休息,因为前路过于艰险,司机体力遭不住,运输公司也不允许长途疲劳驾驶。四方来的人客来得多了,花江狗肉的名声不胫而走,有意无意间造就了一个名牌。第二天一早,享用过各种美食的旅客们精神抖擞的坐上了车,先是长长的下坡路,弯来拐去,足足走了半个小时,才来到一座狭窄的板贵石桥上,车慢慢的开过北盘江。板贵石桥虽然现在看来毫不起眼,但那时却跟刚建成的花江铁索桥一样,设有岗亭,派兵把守,足见这座桥的重要。过桥之后又是无休无止的爬坡,一直爬到贞丰县的牛场镇为止,足足要花40分钟时间。清晨的精神抖擞这时候已经变成灰头土脸,疲惫不堪了,大家被车子甩得晕头转向,身体弱一点的,晕车就在所难免。通过旅行我深深的体会到当年修建花江铁索桥的重要意义,因此我和几位画友专程去考察过花江铁索桥,在流淌着赭红色的花江两岸悬崖峭壁间走走,你就会深切体会到我们的先人为了征服困难所做的一切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所以后来我不止一次画《盘江路》,我要赞扬的,就是这种在崎岖山路上不断攀登的精神。这种精神,不应因为我们今天享受高速公路的便捷而被遗忘。(附两幅《盘江路》旧作,图2曾获得过“第二届中国西部大地情全国山水风景画作品展”优秀奖,成为我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的三个条件之一,说明评委们对于赞颂攻坚克难精神是认可的。)<br>我们这代人,亲眼看到了从铁索桥到沙石路,从普通柏油路到高速公路的变化。我们是幸运的,我们的体验也是值得的。<br>正如我们体验安顺老风景在我们眼前发生的一切变化一样。<br> 盘江路 盘江路<div><br></div> <br>《安顺老风景》到今天一共发了68篇,暂时告一段落了。安顺老风景还有许多值得描绘的地方,留待今后去完成吧。感谢各位亲朋好友两个多月来不离不弃的跟踪、点评、分享。谢谢你们!谢谢我认识和不认识的朋友们!我们就要迎来崭新的2022年了,真诚地祝福大家身体健康、新年快乐!2022好运相随!<br>2021.12.31.于花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