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安顺老风景·平坝天台山<br>平坝天台山在天龙境内。万山丛中一座孤峰,如巨石直立,高逾百仞,山势险峻,气度非凡。在白色的岩石峰顶,一座古刹横空出世,飞檐如翼,直逼云天。此寺名五龙寺,始建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由广顺白云寺僧来此开建,此后又有吴风和尚于此驻锡,经明清及民国多次修缮、扩建,天台山五龙寺遂渐具规模,终成黔中名刹。<br>画友刘涛志兄得地利之便,对天台山五龙寺做过深入的考察,据他说,伍龙寺是一座布局严谨、设计精妙的古建筑群。寺庙结构分内外两个部分,外墙均用石块砌成,与山岩浑然一体,犹如天成;内结构则为精雕细凿的木石构建,灵巧精美。主要建筑有山门、前殿、大殿(大佛殿)、倒座、两厢、两进天井、观音殿、玉皇阁、经堂、祖师殿、藏经楼、方丈间、粮仓、马厩等九组五十余间厅堂殿宇组成。依山布局,因形就势,迂回曲折,错落有致。<br>平坝天台山在安顺周边的庙宇中,是文化内涵较深的一座,历代墨客骚人在天台山留有许多题咏,藏头诗联是它的一大特色。<br>首先是嵌在二山门两边的楹联:“云从天出,天然奇峰天生成;月照台前,台中胜景台上观。”隐“天台”二字于其中,堪称绝妙。此联石刻文字就出自天龙名士陈肇权之手。<br>再为大月台石壁上的藏头诗:“天上风云聚,台前色相幽。山深忘世界,寺古别春秋。”句首含“天台山寺”四字,诗境则清雅悠远,勾画出一幅“深山古寺”的清丽画卷,让人渐入佳境。<br>“天地生成第一峰,层峦耸翠出千重。台前早植三株树,殿后夜鸣九耳钟。山水苍茫谣圃外,风云聚会玉楼中。寺深采药人何在,桃实犹存数颗红。”这首诗将天台山景致描绘得出神入化。天台山原有古银杏三株,据说为开山祖师亲手所植,现在只剩一株了。其余两株在大炼钢铁时被砍伐,据说主干挖空做成炼铁炉风箱,要四个壮汉合力才可以拉动,可见此树腰围有多粗。九耳钟也不知去向,我们今天只能从前人的诗中去体会当年的风景了。<br>在天台山的诸多咏诗中,我觉得榧者的这篇《游天台寺》五古写得最好,也最赋文味:“剡溪数十里,坌入天台路。谽谺翠壑间,窈窕烟霞护。彳亍跻其巅,曲折时侧步。珠帘卷苍苔,贝阙隐深雾。廾载梦难成,一朝惬情素。俯视尘寰中,青霭接云树。”除了它的诗境之外,我感到新奇的,是它丰富的辞藻。<br>清初名将吴三桂与平坝天台山曾有过密切的关系。天台山住持吴风和尚是吴三桂的叔父,吴三桂在入滇之前,路过天台山,曾上山拜会吴风,并在大佛殿许下宏愿:“此行若捷,当为天台重修殿宇,再塑金身。”并将朝笏、佩剑、袍服及八枚其所铸“方孔钱”留赠寺中。云南事成之后,他果然出资修缮殿宇,并从云南运来三尊铜铸大佛,十八尊青铜罗汉,一张大理石供案和一鼎金香炉献给五龙寺。如今这些东西虽大部分损毁,但尚有朝笏、佩剑、袍服等保存在五龙寺中,成为镇山之宝。<br>天台山五龙寺是一座庙宇和防御工事的结合体,是一座充满历史沧桑的军事古城堡。据天龙老人郑培岳先生记述,由于天台山的独特地利,在建寺之前就曾有苗族首领占山为王,据险造反,明朝大军压境,才销声匿迹。开山始祖从建寺之初,就考虑到寺庙的双重用途,将天台山寺庙建筑与山体很好的结合,用厚石块砌成石墙,既是殿宇建筑的一部分,又是防御设施的组成,使整座庙宇形如城堡,易守难攻。贵州地处僻远,历来兵灾匪患频仍,山顶寺庙,大都兼有防御功能。咸同之乱、安邦彦造反,都给这片土地留下过深重创伤。军阀混战、土匪肆虐,使老百姓防不胜防。遇到急难,四乡的村民就往山上躲,如今还在山上随处可见的碓窝石臼,这是村民避难的遗物。天台山下有一口井叫“千人井”,《安平县志》载:“明季安寇作乱,附近居民十余人避难山中,咸取汲于此。是时,各州县城被贼蹂躏,甚有片瓦无存者。兹井井养如故,诚足异也,因名之曰‘千人井’。”<br>村民避难,多聚集于山上,有眼光的住持为维护长远的生计,便鼓励远道而来的村民下山开荒种地,逐渐形成村寨。据说附近的打磨山、虾儿井、桃子关、大山坝等村寨,就是这样兴建起来的。因山兴寨,这算是平坝天台山的一大功绩。<br>天台山五龙寺外形与山崖浑然一体,是该寺独特的建造特征,更是自然与人文绝妙的组合,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经典之作,被罗哲文等专家学者称为高原山地石头建筑的典范。<br>1985年,在安顺地戏研究热潮中,北京两位来贵州参加傩文化研讨会的老教授给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写信,建议他在安顺地区建立地戏博物馆。而当时天台山刚修葺完工,胡书记批示将安顺地戏博物馆设在天台山五龙寺。我们今天登临天台山,不仅可以欣赏到独特的石头建筑风格的庙宇,察看五龙寺历史建筑风貌和传统文化遗迹,还可以看到具有600多年入黔历史,具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称的安顺地戏陈列,可谓自然与人文的又一结合。<br>如今的天台山,已经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们安顺不可多得的历史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