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概述

李和定

<p class="ql-block">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我国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解决域镇知识青年就业问题的尝试。1955年9月毛泽东针对农村缺乏会计,而农村合作社本身又无法解决的情况,提出可以动员大批的高小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去做这个工作,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上山下乡"问题。</p><p class="ql-block"> 1955年9月至12月底宁波老市区共有1250人赴镇海双石山,余姚东岗山、宁海茶山、慈溪大蓬山处垦荒生产,1957年首批初中毕业生下乡支农。</p><p class="ql-block"> 知识青年下乡后,为农村提供了经营管理人才和财务人员,促进了农村文化、教育、体育活动的开展。这些知青有的但任了会计、计工员、小学教师,有的帮助村里建立业余文工团、宣传栏等,为农村文化知识水平提高发挥了很大作用。</p><p class="ql-block">1961年宁波成立″精兵简政"办公室,从工矿、粮食、医疗、宣传系统等方面调入上述办公室。</p><p class="ql-block">1961年到1963年间,有2.6万多名城镇知识青年奔赴农村第-一线,从工业、文教和其他战线知识青年直接从事农业生产。从1963年下半年开始,宁波域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开始转向到农村人民公社插队。还有不少青年单身插队落户或投亲靠友,在当时被认为是一条安置城市青年就业的″好办法″,以后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成为主要形式。</p><p class="ql-block"> 1964年6月份,召开地、市级回乡、下乡知识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同年∴精兵简政"转为上山下乡办公室,设立动员组、安置组,大量动员知识青年到农村去。</p><p class="ql-block">1966年,上山下乡办公室改为知青办,宁波市第----批去新彊生产建设兵团的1086青年远赴边疆。‘</p><p class="ql-block">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文章引述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在全国开展了知青"上山下乡″运动。1969年2月成立″宁波市知青到农村去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领导上山下乡运动。落实了″老三届"(1966..1967..1968届初高中城镇毕业生分配计划,主要分配去黑龙江、内蒙古、新疆以及省内农村和生产建设兵团,此外还有一部分上海的知青来到宁波郊县农村插队落户。</p><p class="ql-block">上山下乡运动从开始到1969年和1970年,全市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知青风″两年内上山下乡知青就有2万余人。</p><p class="ql-block">从1971年至1978年,上山下乡运动进入了一个相对长的调整、接纳、吸收的阶段。</p><p class="ql-block">1971年9月,宁波市知青赴内蒙古生产兵团900余名离甬,1972年7月地、市两级1200余名知青赴吉林省插队落户。1973至1978其间落实动员城镇知识青年就近市郊农村插队落户,1979年宁波知青并入劳动局。</p><p class="ql-block">‘据统计1967年至1976年十年间宁波市下乡知青有近7万名。从1978年开始,一批又一批知识青年通过上学、转调、招工、病退及落实政策等途径和方式陆续离开农村,回到城镇。1980年起各地不再动员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热潮,悄悄地完成了历史使命,而在那个时期的每一个历史片断都留下了知青曾经的快乐生活,曾经的痛苦迷惘,曾经的艰苦奋斗的痕迹,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