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今天,在唐山市老三届68届初高中毕业生知青大规模集体下乡插队53周年到来之际,打开尘封的记忆,回首当年离开母校唐山十五中到迁安县集体下乡插队第一天的经历,不由得心潮澎湃憾慨万千! </p> <p class="ql-block">1969年1月7日,是一生中难以忘怀的日子。这天上午九点,我们唐山十五中初中68届被批准首批集体下乡插队的200多名同学齐聚母校,大家满怀青春的激情,登上了汽车。当时,一群天真活泼的青年坐上车,并不知道前面等待他们的路是如何的艰辛!当汽车启动载着我们离开学校时,并没有那么沉闷,同学们还沉浸一片谈笑声中。车队经西山口全市集合后,往东驶过吉祥桥,离开了市区,途径东矿区古冶,过滦县后往北50里进入了迁安县境内南端大杨官营公社,汽车第一站停靠在了张都庄村口,车上我们班的班委聂国光等7名男生下了车,后来得知下车的还有前面车上的一(一)班的几名女生。汽车继续往北行驶不远又看到路旁村庄时,在路口停了下来,只见学校带队的高年级同学在大声念着去丁庄、李家峪、卜官营三个村插队的名单,我们一(四)班及一(七)、一(八)班共15、6名男同学下了车,这时见到前面车上也下来了10多名女生(后来得知是一(一)、一(二)班的同学)这时,才知道去卜官营村的知青共有同班的6名男生,有我(刘小星)、刘春生、张清瑞、韩建华、王乐平、张云波,还有一(二)班的4名女生牛一珍、周以诺、刘丽杰、于淑珍共10人。当天刚过小寒,正值二九期间。我们下车后,朔风凛冽,只见道两旁站着一些迎接我们到来的乡亲们,他们黑红的脸庞透着善良朴实,有的男人为了防寒头上还系着三角花格头巾。有几个人将小鼓从脖子上套到腰间,用双手在使劲地敲,还有人用足劲吹着喇叭,敲锣打鼓欢迎着近二百里外来的知青。他们接过了我们10人的行李卷、箱子等物品,让我们上了马车,从道口下公路,向西沿着乡间土路朝着村口走去。(照片说明:前左王乐平、刘春生、刘小星(本文作者)、后左韩建华、韩惠庆、张清瑞、张云波)</p> <p class="ql-block">进村后直接来到了大队部。这是一个座北朝南带套院的大院落。我们进院时正赶上村里的部分人们在开会,当时大家都用热情又新奇的目光投向我们,有的还相互说着,瞧,这都是城里来的大洋肖(学)生啊!进院后来到北面的一排房子前,中间是村大队部、民兵连部、冶保会等,这里临时给我们腾出两间住房作为知青居住点(后来专为我们盖上了知青大院),我们男生就住在基干民兵值班住的大屋。收拾放好行李箱子后,我们吃上了下乡进村来的第一顿饭,这是用大灶煮得一锅很烂糊的术米粥和熬的白菜,大家吃得热乎乎的。(照片说明:前左 牛一珍、刘丽杰、后左 于淑珍 、周以诺)</p> <p class="ql-block">休息了会儿后,大队负责同志将我们召集到大队部,大队革委会主任张琢同志为我们讲了进村后的第一课,介绍了本村的基本情况。卜官营是个西北环山北临滦河的半山区树庄,全村367户人家,1886人。其中贫农163户、下中农107户,中农67户、地主9户、富农21户。整个大队共分10个小队,还有1个林业队。全村土地共3105亩,山地3百多亩,河滩沙地5、6百亩,人均1亩6分地。经济收入最好的小队一天一个壮劳力工分才1毛2分钱,差的队仅7分钱。明天要带着大家参观本村的主要地方,熟悉情况。还要把每人分到各小队出工劳动参加分红。并向我们提出了,要安下心来,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接受艰苦的劳动磨炼,在这里安心扎根的要求。当晚,在煤油灯下,我在日记本上记下了插队第一天的经过,在结尾写道,从学校走入社会,从城市走向农村,从学习走向劳动,新的一天开始了!(照片说明:作者珍藏当年插队使用的日记本)</p> <p class="ql-block">是啊!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即将开始的崭新生活,那个年代年少的我们不谙世事,在物质匮乏的农村,不晓得今后的日子会如何的艰辛!伴随着这一天,我们开始了早起晚归与贫下中农同甘苦的岁月,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时光献给了一个时代的召唤!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蓦然回首,离开下乡插队村庄已半个多世纪,但这一代人用青春书写的时代的风,岁月的雨,永远沉淀在心底。翻看当年下乡通知书、下乡插队第一天的日记,恍如隔世。但是经过那段艰涩时光历练留给我们的坚强心力,使一代知青丰富了阅历,增长了才干,值得永远铭记,不能忘却!(照片说明:四名女知青在插队的卜官营大队知青大院女生宿舍门前留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