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昨晚去东方艺术中心歌剧厅听傅希如扮演的梅兰芳,刚出地铁,便见东艺门前人头攒动,不过,这些人的大多数可不是来听国粹的,今晚音乐厅的另一场演出是郎朗的《哥德堡变奏曲》,这场演出票价最低800元最高2200元,据说开票不足五分钟即秒光。从门前的人流看有多半是年轻人,猜不出有几成真能听懂这个难度甚高的《哥德堡变奏曲》,至于是不是看的成份多于听也说不定,毕竟追星也是一种时尚,在于我,实在辨别不出郎朗的钢琴会比李云迪、王羽佳、张昊辰好多少,即便是看,王羽佳也更养眼一些。之前早已现场听过郎朗,年龄大了少了许多浮躁,而这场名角的京戏却是物有所值,网上门票打五折仅仅用了不足百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台《梅兰芳蓄须记》由梅兰芳的家乡泰州京剧团推出,该剧讲述梅兰芳先生蓄须明志、罢歌罢舞,不为日本人和汉奸卖国贼演出,告别舞台五年的故事。日军侵占时期,梅兰芳不惧威胁利诱,宁守清贫也不为日军演出的民族气节深受国人称道。去年春季我曾去大师泰州的故里浏览,里面就陈列有这段历史的图片。本剧由大师家乡剧团演绎正是恰到好处。只是主角是特邀上海京剧院的傅希如,江浙一带多唱越剧昆曲,想不到泰州也有京剧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第一次听傅希如的唱腔还是在老家河南台的巜梨园春》,这台栏目在河南就象是个小春晚,许多观众就盼着周末在电视机前过把戏瘾。还记得当年河南台著名主持人倪宝铎介绍傅希如时的赞美之词,想不到在豫剧的擂台上来了一员京剧唱将,且是一位英俊青年扮相的老生,自此我记住了这个名字,想不到多年之后在这里再次相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幕布拉开,傅希如一开嗓便赢得满堂彩,长相俊美的傅希如出演儒雅的梅兰芳,外形就有些酷似,身段道白和唱腔也是有名角风范,傅希如音质清亮,气息悠远,把个二黄唱的一个酣畅,很久没有听过国粹这般行云流水的浪漫了,听至酣畅时,只觉得一股血在向上翻涌。这是一种豪气干云的感觉,快乐有如足球场破门的绝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昨晚除了傅希如唱腔让我快乐,剧本的唱词也让我难忘。本剧本的唱词写的那一个典雅,高贵而不生涩,易懂又不流俗,颇似当年的汪曾祺,词作者应是深喑古典诗词况味,又熟知戏剧音律之人,江南多雅士,不似我家乡在戏文中写入:"咦!你这个老鳖孙!"和"黑灯瞎火那飞机还往云彩眼儿钻儿"那样的哩语取乐观众,接地气是接地气了,斯文却是没有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上面写这些,丝毫没有贬低家乡戏的意思,一方水土一方人情,只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人的文化素质也要不断提升,至今在我心里,家乡豫剧的唱腔还是排在越昆之前,那里有我乡土的记忆,有我情感的密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昨晚一同观剧的还有一个不久前结识的戏迷,这位戏迷是首次经我推荐来到东艺,好象发现了新大陆一般,观剧比我还兴奋,一直说今晚太值了,是超值的享受!</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