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土家医药精汇》前言

沅水恋歌

<p class="ql-block">实用土家医药精汇前言初稿</p><p class="ql-block">前 言</p><p class="ql-block">八百里武陵山脉,是西南群山与江南大平原联系的门户,南接苗岭,北极巴山,西临乌江,东汲洞庭,千山万壑,逶迤蜿蜒,于青山绿水之间,烟火星罗;土家苗瑶侗壮畲,缀珠串玉而列,布依仡佬汉白回,踩云戴霞而歌;大杂居小聚居的群落布局,孕育了灿若星辰的武陵文明。而土家文化以其博达宽容、恢弘雄健的气势根植于这片历史悠久的热土;以其诚恳求实,开明进取的精神一路走过,从古至今,继往开来。</p><p class="ql-block">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沉淀丰厚的古老族群,土家族人世代居住的武陵山北麓,可谓人类文明的摇篮。建始县2百万年前猿人化石的发现,刷新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推测;环绕古云梦泽西岸,古文明遗址参差罗列,宛若星洒霄汉,洋溢着大河文明的神韵。如1万年以上历史的黔江县冯家坝土湾遗址和花垣茶洞药王洞遗址、7千余年历史的澧县城头山遗址、5千余年历史的彭水郁山盐泉遗址、4千余年历史的永顺县不二门商周遗址等等田野考古发现,宛如沧桑斑驳的帐本,记述着她的前世今生;落寞与辉煌,挣扎与潇洒,直将神农遗韵,化作风吹不散的誓言,万千渔咏樵歌,恍若挥拂还来的绝唱。</p><p class="ql-block">医药技术作为人类自我保护的手段之一,随着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脚步,由简单到复杂,由肤浅到深刻,由匮乏到丰富,由粗陋到精细,千万年风吹浪淘,才得到如今经验荟萃、思想升华的境界。</p><p class="ql-block">土家族世居之地,处在远古神农氏的活动范围之中,丰厚的动植物和矿物资源,为土家医药的滋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资基础。土家医药从古老的母系采撷时代开始启蒙,历经巫觋,水师,药匠等发展历程,以及近千年土司时期的封闭式独立成长,形成了以三元理论为指导、以对症论治为基础、以神药两解为大法、以五术一体为手段、整体筹划、神形兼顾、药食并进、进行身心同步治疗的土家族传统自然医学。</p><p class="ql-block">久经岁月淘洗的传统土家族医药,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医药体系和技术经验。在基础理论方面,大小三元论、内仓脏腑论、伤损毒气论,以看问听脉摸嗅验七诊合参为特色的诊断技术,以冷热平三性、酸辣苦甜咸涩麻淡八味为特征的药物学经验,以风症惊毒伤分类的疾病辨治经验,以水火刀针药五术一体的技术手段,药物治疗与心理辅导相结合的医疗模式,药治食养相结合的健康理念,无不闪烁着智慧之光,为土家人的千万年繁衍生息提供了有力的保障。</p><p class="ql-block">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地处中国之中的土家族地区,也不是铁桶一般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受周边各民族的影响也是很大,当然也包括占压倒优势的中原医药文化的影响。从秦昭王27年司马错沿着乌江上循、翻越酉阳山地、顺酉水而下、伐楚占据黔中郡以来,一直到清朝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极力推行王化、以求实现对土家族地区的有效管理,都是历朝历代认真在办的事情。这一措施对原生态土家族医药文化的影响,也就不言而喻了。</p><p class="ql-block">尤其是清廷自康熙43年对湘西腊尔山地区进行强制改土归流试点及雍正6年开始的湖广全境改土归流措施,取消土司制度,推行所谓王化,强力推广儒教思想及以此为准则的生活方式,对原生态土家医药文化的冲击非常之大。从现存的《医学萃精》、《玲珑医鉴》、《南垣医抄》、《医方守约》等土家族地区医药著作来看,自此以后,有文化的土家医生都以熟谙官医官药(中医中药)为荣,很少涉及原生态的医学理念和本土草药的运用经验。而几千年来一直在土家族地区担负抵御疾病、保障健康重任的原生态土家医药则跌下神坛,从此散落民间,成为社会底层自救互救的医药技术。尤其父子相传、师徒密授类闭门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也让这一传统医药体系日见支离,残缺断绪,很多特色医药技术失传难续。</p><p class="ql-block">虽然如此,原生态土家医药如同压在岩板下的草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曲折畹蜒,艰难前行,虽于夹缝之处才见出头露面,仍以阳光灿烂的面目绽放精彩。那些散行游走于武陵山寨的土家药匠,在治病救人的同时,授徒传艺,究病识药,努力保持着土家医药的薪火传承。口传心授之余,稍有文化的老药匠还将自己的医药经验和所了解的土家医药理念付诸笔墨,纪录备忘,以传后世。这一时期的民间手抄本《七十二症》、《二十四惊》、《老祖传秘方》等,较好地保存了土家医药的部分散落经验。而更多的经验和技术,仍是以口碑相传的形式,存在于土家村落父子师徒之间,依旧听天由命,任其自生自灭。</p><p class="ql-block">及至上世纪七十代以来,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给土家医药的复兴与发展带来了生机。作为中华传统医药组成部分的土家医药,被以民间中草药的名义得到挖掘整理。湘鄂黔渝地区土家医药人良好的合作关系,让相关的建设打开了局面,在不断地挖掘整理总结提高的过程中,逐渐进行了多方面的标准化建设,开始了现代土家医药学体系的构想与搭建。这一时期,涌现了《土家医药学》、《土家医药学概论》、《土家药学》、《土家医方剂》、《土家医毒气病学》等一大批挖掘整理的研究成果,现有相关专著40余部,土家医诊疗团体标准30余项,为土家医药学的系统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面对可喜的挖掘整理成果,我们也不得不正视目前所面临的问题。缘于交通闭塞,长期的闭门教学等原因,土家医药因地域文化因素等原因,从医药理念到诊疗技术等方面,都出现很大的南北差异。以清江流域为代表的北部土家医受汉文化影响较重,其医药观念中可见较多的中医元素。而以酉水流域为代表的南部土家医,居住在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地区,在保持浓郁的原生态土家文化特色的同时,或多或少难免有一些周边兄弟民族医药文化元素的掺合。更兼研究者们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的阶层、不同的文化层次和不同的专业,于主流共识之余,也存在学术上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技术上我做我的你做你的这种多元化状况。这一繁花似锦的现状,也说明土家医学体系构建中,从医学理论到临床实践的各学科之间,其有机衔接尚待加强,学术连贯性有待完善。尤其是对于土家医基层从业人员和学习者来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也让他们岐路亡羊,踟躇张望。</p><p class="ql-block">如何应用朴素唯物的土家文化理念,以原生态的土家医药技术为基础,挖掘整理,归纳总结,融汇新知,逐步完善现代土家医学体系的构建,做到理论系统化,结构专业化,技术实用化,是每个土家医药人为之奋斗的目标。有感于斯,我们整合了一个既做临床诊疗工作又做挖掘传承研究的土家医药队伍,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编写了这本《实用土家医学》;力求从医学理论、用药经验,方剂原理,临床诊断,病理气机分析、临床治疗科套与养生服侍要求、药食禁忌等方面进行有机衔接和系统性阐述;以利于学习研究、切合临床实用为目的,对以往的土家医药研究成果进行了一次归纳总结。也愿我们的努力对于学习和研究土家医药的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在本书的编写体例上,我们按照传统土家医的分类习惯,全书分为人文历史,基础理论,常见疾病诊疗技术,常用土家药物及方剂等四大部分,以土家医传统三元论贯彻始终。在绪论部分介绍土家族的历史文化,以便读者对土家族地区的文化特征,风俗习惯,医学理念等有一定的了解。在基础基论部分,重点介绍土家医三元理论指导下生命气机正常运化机制和疾病状态下生命气机异常运化过程、土家医诊察手段,疾病症的外在表现与辨别和治疗思路,同时对养生保健和临床服侍观念加以阐述。在常见疾病诊疗技术部分,采用土家医生常用的九类四级分类法,把常见疾病分为时袭疾、内仓疾、中毒疾、伢儿疾、孕育仓疾、皮毛疾、筋骨伤疾、头面官窍疾、皮肉伤疾等九大类和疾、病、症、型等四级从属划分。疾指的是某类大系统中局部运化失常的诸多病的统称,病是对具体的功能系统气机失常的归纳性辨识分类,症是根据病的不同外在表现和内在气机紊乱状况的特征性辨别判断,型是根据病症成因和冷热、虚实、通塞、上下、里外、真假等临床表现对病症性质进行的本质化特性的鉴别认定。如内仓疾,分为上元脏腑气行失常相关的气路病、与饮食的摄纳传导相关的食路病、与尿脬气化清排相关的白水路病、与津血的流通输灌运行相关的红水路病、与胆汁排泄疏注相关的黄水路病,与脑髓麻筋神机出入相关的脑府病、与骨内肢节气血水运化流通相关的风气节骨肉痛病等。而如其中的气路病,又分为咯症、齁症、蛤蟆症、晕死症、肺痨症、巴肺瘤症等;再如其中的咯症,又分为风热型、着凉型(风寒型)、痰湿型等。理顺土家医疾病分类习惯的目的,就是为了把这种土家医临床实用性很强的习惯思路更趋完善,以便学习和临床应用时可以执简驭繁,触类旁通。在常用药物和方剂部分,主要以土家医习用的武陵山区原生药材为主,从三性八味、功用、炮制、剂量等方面加以阐述,重点突出土家医用药经验;方剂学方面,运用三元理论、针对风症惊毒伤的症型特性,结合土家医的表、散、清、败、赶、攻、止、调、提、补十法,从主、帮、客、信四个方面对方剂的组方原理进行论述,旨在全方位展示土家医的组方习惯和对症治疗理念,为土家医临床提供个性化组方治疗的可行性路径。一言以蔽之,从临床实践的需要出发,把现有的土家医临床实践经验系统化,为临床提供可行性技术参考,是本书的出发点与归宿。</p><p class="ql-block">本书适用于基层土家医生的临床参考和培训学习,也可作为医学生和传统医药爱好者学习土家医药的参考资料,对于从事土家医药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p><p class="ql-block">鉴于土家医药三百余年散落民间、多为口碑传承的客观条件,挖掘整理和归纳总结工作十分艰巨,加上编者的学识和业务水平有限,再之土家语翻译成汉语,也难以准确无误地做到信达雅;书中难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蒙赐读并提出宝贵意见,将是我们的荣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实用土家医药精汇》编写委员会</p><p class="ql-block"> 2021年11月2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