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竹口古窑址分布在图中有具体的介绍,不一一细说, 本文就一些关键窑址和见解做个简要阐述。</p> <p class="ql-block"> 黄坛窑 位于竹口镇黄坛村。窑址考古发掘出的残件碎片显示,该窑主要生产日常器物为主,如瓶、罐、盘、碟、碗等日用具。</p> <p class="ql-block"> 据官方考古定论:黄坛窑是处瓷里最早烧造青瓷的窑址!年代为唐代中、后期。</p><p class="ql-block"> 那么问题来了:在龙泉、庆元,乃至山水相连的福建省松溪县,大量出土的西东晋、南北朝原始青瓷又从何而来?会是古越窑产品吗?</p> <p class="ql-block"> 答案肯定:不是!</p><p class="ql-block"> 1, 龙泉、庆元属浙南山区,古代交通极为不便,运输模式基本属于“输出模式”,即:顺水而下的输出木料、特产。由于山势陡峭,落水较高,基本上不存在逆流而上的运输方式。一些必需的日用品,需要从埠外购进,主要是靠肩挑人扛回来的。</p><p class="ql-block"> 2,杭州距浙南有千里之遥,靠人工从越窑搬运这些笨重厚实的瓷器回浙南,也几乎是不现实的,尤其是许多器物并不实用,如堆塑罐等冥器。</p><p class="ql-block"> 3,从器形的构造(含胎体)和釉色区别来看,浙南出土的器物与同一历史时期越窑烧造的瓷器特征相比较,大相径庭。</p><p class="ql-block"> 那么,这些大量的日用生活器皿,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来听听一些坊间说法:以前,在山里有许多类似于馒头样的瓦窑,解放前后,多被改造成烧炭用的炭窑和烧砖瓦用的瓦窑…这些被沿用和改造的瓦窑堡,在很久以前,极有可能为当地烧制了众多的原始青瓷!这个猜测,有待考古界认真细致的考证,但很有必要提出来!毕竟,没有战乱和人口大量迁徙记录的浙南山区,从汉代到唐代,文明没有中断,瓷器的烧造与日用,并没有中止过,断言黄坛窑是龙泉青瓷里最早烧造青瓷的窑址,这个定义有些武断和不够严肃。说黄坛窑是目前为止发现烧制处州青瓷最早的窑,比较贴切。</p><p class="ql-block"> 隔山相望的遂昌县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里,就发现了原始人类烧造和使用的陶器。人类文明没有中断,陶、瓷器就没有停止过烧造与使用。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窑址是很容易被破坏和灭失的。是否还遗存有窑址?不能作为人类生产生活是否延续和文明传承是否有序的考量依据。</p> <p class="ql-block"> 上垟窑,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发掘出11座窑址,基本上属于五代十国时期。考古定论基本倾向于“仿越窑”性质。现提出三点质疑:</p> <p class="ql-block">1,釉色差别:上垟窑的釉色属于月白瓷。这是上垟窑独具特色和魅力的釉色。在处州青瓷里独一无二。龙泉和庆元境内已发掘保护的300多处窑址里没有发现类似釉色。</p><p class="ql-block">2,釉质瓷化(玻璃质)程度最高。浙南属于酸性土质,一般金属器物被掩埋地下,极易被腐蚀,瓷器也不例外。出土的瓷器,在施釉薄弱的地方,如口沿、底部,常见被风化和腐蚀(这也是鉴别瓷器新旧的主要参数)。上垟窑的物品例外!出土的上垟窑器物,在地下被掩埋千年,器物如新,几乎无二别。这种制釉水平,千百年来,可能被模仿,但从未被超越!</p><p class="ql-block"> 3,大件器物和精细器物的器型差别。像八管瓶,塔瓶等器型,是越窑没有的器型,它更像西东晋堆塑瓶的演变和延续的器型。</p><p class="ql-block"> 高品质的釉色、釉水和创新形器型,远胜于同时期的越窑。“效仿越窑”,这个说法值得商榷和重新考量。</p> <p class="ql-block"> 由于竹口窑址表层瓷片很少见宋代瓷片,许多业内人士认为竹口窑在宋代没有烧造瓷器,那么,竹口窑在北宋、南宋烧造瓷器吗?答案是肯定的。这个问题,我在2017年《竹口窑在宋代就烧造瓷器》一文里有详尽的介绍(可查百度.竹口窑系在青瓷文化中…)。本文就不再赘述。</p> <p class="ql-block"> 省文保单位潘里垄窑址发掘出的黑盏和青瓷,属于宋代同一文化层,甚至是混烧,这点已无异议。省考古队在竹口工业园建设时,对潘里垄古窑址进行过严谨系统的考察,并有定论。值得一提的是:潘里垄窑址在宋代烧造的黑盏,质量并不比建窑黑盏逊色。也是浙江省内唯一烧造成熟黑盏的窑址。</p> <p class="ql-block"> 这篇文章要探讨的重点在下面这张图中。目能所及的这片山沿,到底有多少古窑址,前文已做了阐述:地表上能看见的元、明古窑址约30几座。看不见的呢?被山土和民居掩盖的古窑址呢?有多少座?无人能知。</p><p class="ql-block"> 有多少秘密被尘封在民居下?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这不是所有人都关心的事,但倘若我第一个宣称:哥窑很可能在竹口!估计会招来铺天盖地的质疑、讨伐甚至是谩骂声。没关系!我戴好了头盔,我要告诉大家:</p> <p class="ql-block"> 哥窑窑址极有可能在竹口</p> <p class="ql-block"> 先来说说瓷器史上最迷人的悬案:哥窑。</p><p class="ql-block"> 能找得到的所有历史文献都记载着和指向了哥窑两个特性:1,宋代。2,处州龙泉烧制。</p><p class="ql-block"> 图中器物是故宫博物院藏的哥窑珍品。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及世界各大博物馆馆藏的哥窑传世器物一致。很搞笑的是,通过现代科技分析和鉴定,世界上各大博物馆(含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哥窑珍品,年代为元代!胎土、釉水的化学成分和景德镇元代所仿造的哥窑一致!</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说:传世哥窑器物,是元代景德镇仿造的!狸猫成了太子!</p> <p class="ql-block"> 传世哥窑珍品和哥窑的两个特征风牛马不相及。这无疑是平地一声雷,被震晕的各大博物馆反应过来后,矛头一致指向浙江省龙泉市:那你觉得什么才是哥窑?拿出产品来!哥窑窑址窑址在哪?</p> <p class="ql-block"> 所有的科考队员在浙江省龙泉市境内忙乎了几十年,结果:没找到哥窑窑址!</p><p class="ql-block"> 以狸猫的形态去找寻太子,找得到吗?</p><p class="ql-block"> 所有的科考队员一致忘却了一件事:南宋庆元3年(公元1197年)之前,浙江省庆元县不是县,而是龙泉市所辖的一个乡。</p><p class="ql-block"> 换种说法:浙江省庆元县竹口镇,在1197年之前,属龙泉县荣庆乡所辖,竹口是古龙泉县荣庆乡的一个村。</p><p class="ql-block"> 从来没有人来竹口考察:哥窑窑址会不会在竹口?</p> <p class="ql-block"> 先抖一个猛料:来看一本族谱。</p><p class="ql-block"> 竹口后窑许许家族谱序言里明确记载:“…其地古哥窑也…”</p><p class="ql-block"> 说到这,没人骂我了吧?不是我说的!是后窑许许家的老祖宗许绍琳在明代嘉靖甲子年(公元1564年)之前说的:这个地方(就是)古(代)哥窑(窑址)!</p><p class="ql-block"> 先来看看这部族谱的可靠性:许氏族谱在汉、唐、宋、元、明都修撰族谱,传承有序。到了嘉靖甲子年(公元1564年),许姓十一祖许绍琳到竹口旅游,看上这里的山水,于是,举家从江西省抚州市棲源迁到浙江省庆元县竹口镇定居。许绍琳的儿子从江西故里要来一本明代嘉靖甲子年修撰的族谱,藏在家族中100多年,许氏后人于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重修族谱。乾隆三十八年重新修撰的这部族谱,沿用了明嘉靖甲子年(公元1564年)和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重修族谱的封面(序),传承到今天。</p><p class="ql-block"> 不要怀疑古人会造假。一来,古人基本不说假话,尤其是修族谱这样的大是大非面前;二来,古代玩古玩的不多,哥窑器不像现在一样值钱。“哥窑”并不是特别值得炫耀的“特产”。这部乾隆三十八年的族谱,代代相传,现在保存在后窑许竹中村老书记家里,前几年重修族谱时才面世。</p><p class="ql-block"> 值得信赖!</p> <p class="ql-block"> 族谱中所指的“古哥窑”窑址会在哪呢?</p><p class="ql-block"> 来说说“后窑许”这个地方。</p><p class="ql-block"> 后窑许这个地名,从明代嘉靖甲子年族谱中出现,到今天还在沿用。地图上没有标注,实际坐标就在竹中村村委会(如图)靠南一点这个地方。</p><p class="ql-block"> 许家迁到竹口来后,参与了瓷器的烧造(后窑许明代窑址里就有不少刻着“许”字瓷器),可以确定:许家在居住地(后窑许)建窑烧瓷。</p><p class="ql-block"> 许家为什么把自己家族的窑取名“后窑”?是不是因为居住地和烧窑地前面,还有“前窑”,这是很有可能的!</p><p class="ql-block"> 先来看竹口的山形地貌。许家族谱中描述的“白泥山”,就是今天“东山寨”延伸下来的“后门山”,后门山有五支小山脉,分别延伸到了竹溪(现在的竹口溪),小山脉早在解放之前就已经铺平全盖上民居了。前面是溪,后面是山,中间空旷的地带不多。假设许家先祖来定居建窑的话,前面一定是有古窑址或古建筑的,不然不会选择靠山爬坡地居住和建窑。(估计图中红色虚线标注的区域为“前窑”)</p> <p class="ql-block"> 《庆元县志》明、清代版地图的标注,可以看出:后窑许前面没有房屋建筑。(图中红色虚线标注。九都即竹口)</p> <p class="ql-block"> 再回头看许氏族谱。有两点可以明确:1,后窑许建窑时,前面没有房屋建筑。2,后窑许不在前面居住和建窑,是因为前面空阔地有“前窑”。</p><p class="ql-block"> 依据以上两点和山形地貌判断:后窑许前面的“前窑”,就是族谱所示:“…其地古哥窑也…”!</p><p class="ql-block"> 再看族谱序里记载:“…后之人遂因而名之曰后窑许者,识是故也…”进一步佐证:后窑许正前方的位置,就是古哥窑窑址!</p> <p class="ql-block">竹口村民挖沟渠时挖出的瓷片与匣钵(1)(宋代)</p><p class="ql-block"> 笔者的老屋就与“前窑”相邻,老屋建于乾隆十五年。据祖辈们传下的说辞:竹口镇政府(老政府所在地)靠北面那些地方,盖房子时,地下有很多瓷片与匣钵。这些匣钵和瓷片,从器形和釉色看,不似大窑器物成熟,烧造年代明显要早于大窑的南宋典型器物。</p> <p class="ql-block">竹口村民挖沟渠时挖出的瓷片与匣钵(2)(宋代)</p><p class="ql-block"> 竹口窑烧制的“莲瓣碗”是龙泉大窑典型器物“莲瓣碗”的早期雏形。</p> <p class="ql-block">竹口村民挖沟渠时挖出的瓷片与匣钵(3)(宋代)</p><p class="ql-block"> 从胎体来看,已明显有别于北宋早期厚重胎体,胎体要轻薄许多。</p> <p class="ql-block">竹口村民挖沟渠时挖出的瓷片与匣钵(4)(宋代)</p><p class="ql-block"> 这块瓷片,基本满足古代文献关于哥窑器物的特征描述:金丝铁线(紫口铁足主要表现在口沿和足底,此瓷片无法表现)。</p> <p class="ql-block"> 竹口村民挖沟渠时挖出的宋代瓷片与匣钵(5)。</p><p class="ql-block"> 以上的瓷片还属于地表层瓷片,被覆盖层会是什么个景致呢?掩盖在大片民居建筑地底下的窑址,又会有怎样的惊喜呢?</p><p class="ql-block"> 能成为当代最佳,必须依托当代最高工艺和烧制水平。仔细考量竹口的青瓷产品,你会发现:竹口窑系,在宋代,已掌握高超的制瓷烧瓷水平!</p><p class="ql-block">现在你相信了吗?哥窑的古窑址,极有可能在竹口!</p> <p class="ql-block"> 半部瓷史在浙江,半山瓷韵竹口藏。</p><p class="ql-block"> 我们科学系统的考察竹口古窑址实况、实物,引经据理的还原、论证古代竹口制瓷业的盛况与辉煌,发现、整理、思考、定义竹口青瓷在瓷文化中理应确立的历史地位,为的是能更好的去了解历史真相,探索古青瓷里所描绘的社会生产生活场景,感悟先人对社会、哲学、艺术、美学思想的追求;我们发掘、传承、宣扬好竹口古窑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怀古抚今,古为今用,就能更好的为全面恢复、重塑、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为宋韵庆元文化,添砖加瓦,继而努力践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