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创设情境 培养兴趣 学做合一 发展能力

厚德载物

<p class="ql-block"><b>  摘 要 :</b>“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要以生为本,创设多种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p><p class="ql-block"><b> 关键词 :</b>情境、兴趣、能力。</p><p class="ql-block">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最佳途径是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习兴趣是学生认识需要的情趣表现,也是他们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数学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p><p class="ql-block">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欲望。</p><p class="ql-block">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情境可以促发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其处于思维激活状态,为新旧知识提供接触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到所提问题的情境之中,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从而促进学生认知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稳定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故事、游戏等,提出问题,于无疑处诱疑,让学生平静的心田泛起思维的涟漪。</p><p class="ql-block"> 例如在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可采用“猴王分饼”的故事导入新课,并用课件演示。有趣的画面、生动的故事,学生立即被吸引,自然会积极思考故事中所提出的问题。通过故事设疑,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起到引人入胜、声声夺人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又如学习“圆的认识”后,设计游戏:让学生站成一排横队,距队伍2米处放一泥人,大家套圈。学生们觉得不公平,应站成圆圈或纵队,才公平,这样使学生体会到“在同一圆内半径都相等。”</p><p class="ql-block"> 再如在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教师给学生们讲“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激起学生解疑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维。由此创设问题情境,造成悬念,启动了学生思维的闸门。</p><p class="ql-block"> 二、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学习兴趣。</p><p class="ql-block">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学习乐趣。动手操作、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不仅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还要精心创设操作情境。因为新颖的教学手段、方法均能使学生聚精会神、兴致勃勃地学习和研究。适当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在多种操作过程中,调动多种感官一起参与活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节奏地交替,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地发展。</p><p class="ql-block">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概念时,让学生在钉子板上用橡皮筋拉出多种三角形,通过观察感知,建立起三角形的概念。</p><p class="ql-block"> 又如“将正方体钢坯锻造成长方体”,教师让学生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p><p class="ql-block"> 再如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即使学生理解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时,就觉得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兴许学生就能轻松地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 正是有了看、拼、捏等实际操作,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习兴趣盎然 。</p><p class="ql-block"> 三、寻找生活情境,体验数学价值。</p><p class="ql-block">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既让学生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又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无穷乐趣。</p><p class="ql-block">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时,教师让学生测量一下教室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利用所学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学生经历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学得主动,学得轻松。</p><p class="ql-block"> 又如一道“安排房间”的问题:一幅图画中,标出:男42人,女38人,一共有80人去旅游,晚上住宿,要安排房间,问怎样安排花钱最少。(注:双人间90元,三人间100元,四人间120元。)面对此题,有的学生提出只要先算出80人里面有几个4人就需要几个房间,再乘120,就完了。但马上就有人提出:这样有一个房间就得男女合住了。经过讨论,最后总结得出:男同学住9个四人间,两个三人间,女同学住8个四人间,两个三人间,计算得出花钱最少。</p><p class="ql-block"> 再如学完“用字母表示数”,随意取出一本书,问它有多少页?学生们起先一愣,有些茫然,过了一会儿才恍然大悟:“这本书有x页。”“有a页。”“有b页。”……</p><p class="ql-block"> 如何让学生钟爱数学,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教师要让生活中的数学走进课堂,使学生与数学近距离接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并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p><p class="ql-block"> 例如教学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经过点拨学生答道: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算理。由此可顺利解答121-103、279+98、279+102等习题。</p><p class="ql-block"> 又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后,教师设计一实践作业:若将10盒火柴包成一包,你能设计出几种不同的方案,你认为哪种方案最好?通过实践,学生认识到,通常情况下表面积越小越省料越好。</p><p class="ql-block"> 再如学完了“圆的面积”,教师出示:将一个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自然想到:长方形的周长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是3厘米,问题就迎刃而解了。</p><p class="ql-block"> 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从而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学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仅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的乐趣,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例如在教学乘法后,设计:现在只有10盆花,要摆成5行,每行摆4盆,该怎么摆?这一挑战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探究欲望即刻得到升华。</p><p class="ql-block"> 又如有一判断题:若60÷7=8……4,则600÷70=8……4。()</p><p class="ql-block">不少学生觉得这道题很简单,认为在括号里填上“√”就完事了。经过认真地思考,大部分学生都想到利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来检验:7×8+4=60,70×8+4≠600。只有70×8+40=600。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商不变性质的理解:“在有余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余数也随着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p><p class="ql-block"> 再如围绕“校园规划”教师设计:用12米长的绳子在操场上围一块地,怎样围面积最大?通过设计规划,极大地焕发同学们的创造激情。既让学生体验设计带来的乐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p><p class="ql-block"> 总之,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重要阵地,采用有效手段,让学生的认知活动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愉快的情绪,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变得感知敏锐、想象丰富、思维活跃。让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p><p class="ql-block">参 考 文 献</p><p class="ql-block">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p><p class="ql-block"> 备 注:此篇论文邮送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参加评比,荣获二等奖​​​。</p>

学生

数学

情境

教学

学习

创设

教师

兴趣

长方体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