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1日,农历辛丑年十一月十八日冬至,繁昌正谊堂董氏隆重举行祭奠列祖列宗暨宗祠故址纪念碑揭幕大典。 阳光灿烂,晴空万里。全体参加典礼的董氏后裔,佩戴红围巾,喜气洋洋,纷纷来到宗祠故址前,参加祭奠列祖列宗大典。 上午9时28分,典礼在悠扬的《中华祭祀歌》和隆隆的鞭炮声中开始。仪式由39代孙义根主持。 首先由34代孙仁启、37代孙德圣两位为纪念碑揭幕,全体人员报以热烈的掌声 仁知、义金、义标、义东四位,手捧花篮,笑容满面,向列祖列宗敬献花篮。 全体人员列队,向列祖列宗三鞠躬。 六位代表为列祖列宗敬清酌庶羞,敬奉香烛。<br>34代孙仁财、36代孙盛烈敬酒敬香 36代孙盛涛、38代孙忠林敬酒敬香 38代孙忠发、忠书敬酒敬香 34代孙仁勋代表全体族人,面对列祖列宗敬诵祭词,告慰先贤。 36代孙盛书,介绍董氏历史渊源和现状,介绍本次编修宗谱情况,并衷心祝愿董氏家族绵延兴旺,家家户户幸福美满,子孙后裔勤奋努力,光宗耀祖! 全体面向纪念碑,由主持人义根带领诵读董氏家规 由36代孙盛书为执谱人和捐助人颁发新编族谱。 最后,在《今天是个好日子》歌声中,全体人员,围绕纪念碑行鞠躬礼,绕一圈。 主持人宣布大典胜利闭幕后,族人仍争相为列祖列宗敬香行礼。 中午,集中聚餐。亲人们相聚在一起,觥筹交错,热闹非凡。 祭奠列祖列宗庆典,是正谊堂董氏,近百年来的一件大喜事 。<br>公元2021年12月21日,农历十一月十八日冬至,是正谊堂董氏家族值得纪念的好日子。 开展这样的活动,告慰先贤,增进亲情,激励后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董氏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属黄帝之后裔,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繁昌正谊堂董氏,公认董父为始祖,仁琬公为一世祖,恤五公为迁繁始祖。<br>黄帝孙子颛顼,颛顼的孙子叔安,其子父,因为舜帝养龙有功,赐姓董,叫董父。董父以后,世代相传,渊源流长。<br>董父画像 董氏图腾 自唐代仁琬公起,我族世系脉络清晰。仁琬公始居陇西(今甘肃一带),后迁居河南,任梁州博士(文教官),其第四代孙乂公,因唐末战乱,由河中渡江至银峰海口定居。第六代孙从积、从和,由银峰海口迁至江南太平府繁昌。其后代散居各地。<br>十五世恤五公,名韬,宋咸淳间任河南郑州佥判(文书官)。宋景炎二年(1277年),携妻率三子仁一、仁二、仁三,辞官归南陵,遇战乱,路受阻,始居荻港东十里黄塘冲山下。当年,夫妇相继离世,葬黄塘冲山麓。<br>元朝至元年间(1264—1294),仁一、仁三,迁居感定圩。仁二娶亲,后居延载乡(今之芦南),曾建一桥,称董公桥,卒葬其山,后称董公山。<br>芦南董公山图片 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仁一公之孙荣十公,由感定圩移居质塘冲芦江村(后称董家垅)。其后,子孙繁衍,延续至今。<br>现董家垅照片 我族宗祠堂号“正谊堂”,出自于《汉书.董仲舒传》。汉代大儒董仲舒曰:“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谋其功”,意思是,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匡扶正义,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历代儒学文人,将“正谊明道”奉为“千古名言”,深为世人所推崇,引以为荣,故我董氏以“正谊”为堂号。<br>现我族居住地主要有孙村镇汪洋村董家垅、董家湾,峨山镇沈弄村方冲。 现董家垅照片 现董家湾照片 现峨山镇沈弄村方冲董氏照片 正谊堂董氏,是繁昌望族,愿我族世世代代,族旺家兴,人才辈出!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