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p><p class="ql-block">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实施个性化的阅读,必须建立在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强调学生自己读书,读出自己的感想。课堂教学虽然是实施个性化阅读的主阵地,然而,仅仅靠课堂四十五分钟来促使学生爱上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因而,我们必须重视课外阅读的辅助作用,有意识地制造导向性的舆论,让学生爱上阅读,并进行个性化阅读,促使学生张扬个性,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阅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多年的阅读教学研究实践中,我发现,颇具特色的《中学生报》,是学生们补充阅读的良好材料,因而,在教学中,以“听”“读”“悟”“说”“写”为主要方法,与学生一起借助《中学生报》开展个性化阅读,培养他们的个性化思维,提高其语文素养,强化文学教育,成了我与学生乐此不彼的事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百啭千声随意移,抑扬顿挫出真知</p><p class="ql-block">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是一个重要的语文学习习惯。有这么一句名言:“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而,在跟同学们一起进行《中学生报》的阅读过程中,我首先注重学生们“倾听”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是,每天布置同学们阅读一至两篇《中学生报》上的文章,做好读书笔记,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点评和批注,并按照“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作者是怎样写的——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我从中学到了哪些东西”这样一个线索,对所阅读的文本进行细致化解构,进而对文本进行简洁的概括,讲述给家长听,并听取家长给出的建议,对自己概括的内容进行修订。第二天的语文课堂上,拿出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同学们做一个具体的展示。当一个同学在展示的时候,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学习该同学的优点,分享该同学的收获,并及时提出不同的看法和建议,及时补充该同学没有涉及到的内容。可谓是“百啭千声随意移,抑扬顿挫出真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朗朗书声诵真情,家校联手塑心灵</p><p class="ql-block">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能力培养,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一直认为,培养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学校固然是一个主要阵地,家庭其他成员的参与也是一条必不可少的途径,如果家庭的作用在孩子阅读兴趣培养的过程中缺失了,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因此,在开家长会的时候,我会努力诱导家长们积极参与孩子的阅读过程,虽然家长的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有好多家长文化程度还不如孩子高,但至少我们可以督促孩子进行阅读,甚至认真聆听孩子们的朗读。现代社会讲究快节奏,因而每个人都承受着很大的工作、生活压力。然而,晚饭过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听着孩子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报》中那些精彩的华章,不也其乐融融吗?这个过程中,家长既从孩子的朗读中获得了莫大的幸福感和愉悦感,孩子的朗读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而我们“损失”的,只不过是不再去打麻将,不再去K歌,不再打开电视或电脑当那些垃圾信息的受众,不再串门子说长道短……那么,我们何乐而不为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晨昏忧乐每相亲,书卷多情似故人</p><p class="ql-block">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即以阅读的方式去领会和把握文章的内容实质和表达形式的思维过程。对文章的阅读理解,也要经由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阅读作品,是从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开始的。语言文字作为思维的载体,承载着作者思维的内容。读者要想了解作者作品的内容,就必须先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去领会它所表达的意义。叶圣陶有个形象的比喻,他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看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因此,在运用《中学生报》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我会随时指导学生,让他们随着视点的游移,从字到词,从词到句,从句到段,进行精细阅读,这样以来,文字符号被感知而变为语言的信息输入大脑,这些语言信息经过大脑第二信号系统语言机制的辨识、翻译和读解,便使同学们获得了对语言文字表层意义的理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例如在跟同学们一起阅读《秋风的手》一文前,我首先布置让同学们利用周末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大地上的一切成熟事物”,并进而感受它们的“芬芳”怎样在天地间“浓郁地弥漫着”,再在课堂上比一比,看谁知道的事物最多,然后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这些“芬芳”“闻起来像是秋天肉体散发出的气息,正像那农妇身上的气味”?这样,他们便会对秋天产生一种深切的感受。这时再让学生去阅读《秋风的手》这篇文章,在阅读中他们的头脑里自然会唤起丰富的秋天的表象与作者所描绘的情景相融合,而表象所积淀着的强烈的感受也自然会被诱发出来,与作者的感受相融合,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然而,作品中有些词语意思含蓄或富有哲理,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而有一些词语看似平常却表现力很强,最容易被学生所疏忽,更需要引导他们去从中体味。例如《生命的角色》一文结尾处有这样一段话:</p><p class="ql-block">哲人在他垂暮即将离世之时,写下了 铿锵有力、震撼人心的话:</p><p class="ql-block">“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p><p class="ql-block">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p><p class="ql-block">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p><p class="ql-block">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阅读到此处的时候,我跟学生一起就文本中的“仗”“路”“道”三个名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使他们明白了这三个字所代表的深层含义为:人生中的跟困难挫折进行的种种斗争、漫长的人生路、人生所要遵守的各种道德尺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厚积薄发勤训练,根深叶茂开奇葩</p><p class="ql-block">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爱上阅读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交际的需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说和写,只有在阅读中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意义的。写作能力是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的能力。积累是写作的基础,积累越厚实,写作就越有基础,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没有积累,胸无点墨,怎么也不会写出作文来的,正如那句话所说: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因此,在利用《中学生报》跟学生一起阅读时,我一直注重让他们进行相关的积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首先是材料的积累。材料是写作之源。写作材料首要的来源是社会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中有很多美的事物,学生要学会时时处处留心周围各种各样的事物,熟悉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捕捉报纸上刊登的生活热点,多留心多思考,并随手记下。这样,发现多了,积累也就多了。阅读和听取,是获取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对于生活范围较小,生活经历有限的中学生来说,从这一源头获取材料最为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听取轶闻逸事,可以使他们获得许多无法亲身接触到的材料。可见,学生要养成勤于阅读的习惯。通过留心生活,精于阅读,学生材料积累多了,便不再会出现无话可说的状况,而是任意泼洒即成文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其次是语言的积累。语言是文章这所房子的砖瓦,因此,我注重让学生有意识的积累语言,读《中学生报》,碰到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段,一定要进行背诵和深入细致的理解、内化。听广播看电视,甚至听别人说活,得到的美妙言语,都要记下来。平时碰到的成语、歇后语、名言警句等等,只要自认为生动美妙的,就积累。这样,积沙成塔,集腋成裘,从而逐步建立自己的语言词典。同时,碰到的生字词,要查字典。经过积累,语言丰富了,写作文时自然左右逢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再次是情感的积累。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写作者只有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自己的真情、深情、纯情、至情(如对师长的敬爱,对同学的友爱,对弱者的同情,对坏人的憎恶等等)付诸写作对象,文章才能情深意切,字字动心。可见,写好作文,学生们必须有情感的积淀。而事实上,情感积累丰富了,写作时人的七情就能自然流淌,进入一种情不能已的境界,写出的文章夜就生动感人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四是写作方法的积累。写好一篇文章,写作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陪学生一起读《中学生报》的过程中,我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们进行写作方法的积累。比如,有的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那么,这一天的日记,我会布置学生运用欲扬先抑的方法进行写作;学习了反衬的写作方法,那一天的读书笔记,就让学生选择用反衬方法写作的文本作为蓝本;有的文本结构上注重首尾照应,这一周的作文,就要求同学们尽量运用首尾照应的方法进行作文……经过一段时间的练笔后,素材积累丰富了,写作方法找到了,写作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趣味良多读报刊,上下求索心坦然</p><p class="ql-block">美国前总统林肯说过:“一个人到了四十岁以后,就该为自己的脸面负责”。对于做教师的人来说,从踏上讲台的那一刻起,就应该为自己的“脸面”负责了。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读的书多了,表现在外自然是气度雍容,谈吐出俗,脸上洋溢的,自然也是灼人的光华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回顾多年来的教学生涯,《山东教育》《中学生报》《山东教育报》等报刊杂志,给予我和学生莫大的厚爱,因了她们的参与,我的教育生活才愈加精彩和幸福;我和孩子们的人生才有了指引的方向和目标;我们的课余生活才更加生动丰富,有了源头活水。尤其是《中学生报》的陪伴,让我们获得了良多的阅读趣味和非凡的人生启迪。读那些精彩的华章,能洗磨你的心灵之镜,焕发你的智慧之光,能荡涤浮躁的尘埃污垢,过滤出一股沁人心脾的清新之气。当内心的浮躁像轻烟一般悄悄消散,整个身心沉浸在那些优美的语句中时,一颗疲惫的心便在上下求索中坦然下来,忘掉了俗世的一襟烟火和满面尘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品尝书本,也既是生命中最好的享受。人生与书本,书本与人生,对于喜欢读书的人来说,是不可分割的一回事,阅读让生活更充实。那么,就让我们携手并肩,在阅读与学用中拥有诚实舍弃虚伪;拥有踏实舍弃浮躁;拥有宽容舍弃狭隘;拥有幸福舍弃烦恼;拥有高雅舍弃低俗;拥有博学舍弃自满……平静而坦然地度过每一个晨曦,每一个黄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