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万子私塾》教七艺,传道授业解惑,指导弟子就业,辅导弟子创业,培养新时代儒商。</p> <p class="ql-block">《论语》第九篇子罕篇第九章</p> <p class="ql-block">《论语》第225讲——子罕篇第七章</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我是万守杰 今天我们一起分享《论语》第九篇子罕篇第七章。</p><p class="ql-block">原文是这样。</p><p class="ql-block">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p><p class="ql-block">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这样。</p><p class="ql-block">子牢说:“孔子说过,因为没有被国家任用,所以学了许多技艺谋生。’”</p><p class="ql-block">子牢是谁啊?历史上有争议。郑玄的《集解》曰:“牢,弟子子牢也。”就是说,郑玄认为子牢是孔子的弟子。而《史记.仲尼列传》中查无其人。《钱穆先生注解》中也说:牢,孔子弟子。无论如何吧,鄙以为,是不是孔子弟子并不重要,反正是熟悉或了解孔子的人,关键是子牢说的话,我们如何去理解?</p><p class="ql-block">《朱熹注解》曰:“试,用义。言由不为世用,故得以习于艺而通之。”朱熹的意思是,“试”是起用的意思;孔子不被起用,不得已就学习一些技艺谋生,所以这是很平常的事情。</p><p class="ql-block">《钱穆先生注解》曰:“试,用义。孔子言,我不大用于世,故能多习于艺。”’与朱熹的说法趋同。</p><p class="ql-block">大家还记得《论语》的上一章吧?“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这段话意思是:有一天,太宰问子贡:“孔夫子是圣人吗?怎么这么多才多艺?”子贡说:“是老天让夫子成为圣人,又多才多艺。”孔子听说此事后,说:“太宰了解我吗?不一定吧?我小的时候很苦,也做过许多低贱的工作。圣人要学这么多技艺吗?不需要的。”</p><p class="ql-block">朱熹和钱穆先生认为今天学习的“子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与上一章应该合并在一起,两则合一则,是一个整体意思,不要分割开来,是对孔子“多艺”的又一解释。</p><p class="ql-block">大家是不是有些纳闷,技艺多了不是好事吗?不是自古道“艺多不压身”吗?这是对普通人而言的。对于君子而言,圣人曰:“君子不器”。“君子不器”的意思是君子不能象器具那样只是具有有限的、具体的、定型的目的,而应该是博学笃志、志向高远,有天下担当的人。而有些人却曲解或故意曲解了“君子不器”意思,说什么“君子瞧不起种田的、做手艺的”,“君子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等等。</p><p class="ql-block">有道是:“君子务道不务器”,就是说君子的心中指向理想、精神、担当,而不是指向具体的技艺的“稻梁谋”。再说白一点,君子认为读书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找个好工作过上好的物质生活,而是为了明明德,为了弘道,为了兼济天下。所以啊,君子以为“为政”是弘道兼济天下的途径,因此才有了“学而优则仕”的说法。如果当官是为了发财,那不是君子所为,更不是孔子的希望与志向,是伪儒,是大阴谋儒,实则是小人,为孔儒所不耻。所谓的“艺多不压身”是指“多些手艺不愁没饭吃”,对于君子而言,这远远不够,一生不能只为了吃饭而活着,君子的心里装着天下,装着“忠孝仁悌礼义廉耻”。</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儒家对“对才多艺”并不以为是赞誉的深刻原因。今人在夸赞某人时,往往说:“这个人琴棋书画无所不通,真乃多才多艺。”还像是夸赞,其实君子并不以为然。我们看看“艺”字如何写,“艺”这个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像一个人双手捧着一颗树苗的样子,其造字本义是“种植”的意思,也就是说,上古时代种庄稼是最大的“手艺”。《说文解字》曰:“艺,种也”,“艺”字后来又引申为“才能”、“艺术”、“文艺”等等。无论如何变,“艺”没有离开“术”的范畴。</p><p class="ql-block">那“术”又是什么呢?“术”与“道”有何区别呢?“术”是个象形字,像是一个人走在道路上的样子,其本义是“人如何走在道路上”。《说文解字》曰:“术,邑中道也。”意思是说,“术”是城市中的道路。打个比方,一个城市如何规划道路的思想是“道”,如何具体建设道路是“术”。“路的模样”是道,“如何走路”是术。</p><p class="ql-block">初心与思想是“道”,谋划与策略是“术”;宏观为“道”,“微观”为“术“;无用为”道“,有用为“术”;所以,技为“术”,艺也为“术”。</p><p class="ql-block">也许有人问:“何谓技呢?”“技”这个字是象形字,像是一个人用手把身体支撑起来,其本意是“巧”,就是表示有“窍门”的意思。《说文解字》曰:“技,巧也”,慢慢引申出“技巧”、“技能”、“技术”等。这样一来,“技”与“艺”虽有微妙差异,但异曲同工。因此,“技艺”就成为一体了,“技”当然也属于“术”的范畴。</p><p class="ql-block">那“技”与“艺”有什么细微的区别呢?“技”多“巧”,“艺”多“才”。好像大家不一定完全理解。比如说,八级工可以车出精美的零部件,使用的是“窍门”,你可以说是技术,徒弟从师父那里可以学习到“窍门”,聪明的徒弟一学就通了,不聪明的人无非是学习时间长一些而已;“学艺”就不同了,“艺者才也”,需要有这方面的“天赋”,也叫做有“才华”,不具备这方面天赋的人,可能一辈子也学不来。比如说学音乐,不是所有人想学就能学的。“技术”与“文”不沾边,但“艺”与“文”可以扯上些关系。《尚书.舜典》曰:“艺,文也。”《广韵》曰:“艺,才能也”。但是,要记住,当“艺”与“文”扯上时,指的是“道艺”,“道的艺”,比如孔子教“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教的是“道艺”。因此,当“文艺”离开“道”的指引,就会走上“技”的方向。今天我国“文艺与艺术”的道在何方?简单地说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就是道。</p><p class="ql-block">既然“艺”属于“术”的范畴,那么君子的根本在于“道”,所以要对孔子为什么“多才多艺”须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在传统文化里,“艺”与“技”都属于“鄙事”,孔子自己也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也许有人反对了,孔子怎么可以把“技艺”当做卑贱的事呢?怎么可以说成是“鄙事”呢?又有人说:“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就是因为孔子儒家学说所造成的”。先请不要不分青红皂白、简单地给孔子“扣帽子”、“打棍子”!劝君莫发火,由鄙人细细道来。孔子反对“技”吗?不是!要不然孔子怎么夸子贡是“链瑚之器”?“链瑚”是青铜制作的精美的祭祀器皿,是国家重器,是能工巧匠花费大量心血打造的;孔子反对“艺”吗?不是!孔子所教“学问”都是属于“艺”,即“六艺”;孔子反对富贵吗?不是!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所恶也。”孔子的思想之根本是“君子不器”,是说一个人不能整天想着“升官发财”去学习“技艺”,而是不能不弘毅,应该有远大的理想,有兼济天下的志向,任重而道远。学习一些养家糊口的“技艺”是必需的,为了生活,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但是,孔子强调的是,“技艺”必须要在道的指引下,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首先要修身养性。否则,“技艺”只能走上“邪路”。孔子对商人有一句经典的话,“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意思是,富贵的前提是“仁义”,没有了“仁义”而富贵,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一飘而过。这才是真正的孔子的中庸思想。</p><p class="ql-block">有人说了,你还是没有回答“贱”和“鄙事”啊。不要急,慢慢来。中国人把“贱人”和“卑鄙”已经习惯当成骂人的话了,至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查了许多文献,无历史记载。但是,可以比较肯定地说,至少在春秋末期,“贱”和“卑鄙”不是骂人的话,是中性词。 先说一说“贱”这个字,其本义是“价格低、便宜”。《说文解字》曰:“贱,买少也。”《广雅》曰:“贱,卑也。”《皇疏》曰:“无位曰贱。”由此可见,“贱”字一是指“价格低”,二是指“地位低”,“贱”字与“贵”对应,即“贵贱”。“贱”起初的本义不是“贬义”的意思。再看看“鄙”字,“鄙”是一个象形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像是一个城外的农田,其本义是“边远之地”,后来引申形容乡里粗俗的人,做动词用时是“瞧不起”的意思。但是,“鄙”又常常作为“谦卑”的辞来用,比如鄙人、鄙意等等。</p><p class="ql-block">因此上,“贱”原义表示“不是做官的人、价格便宜”,常与“贵”对应,与“贫”属性类同,而没有“贬义”的意思;“鄙”原义是“边远的地方”,自然是闭塞、贫穷、粗俗,也没有贬义的意思。否则,孔子怎么可以骂自己“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呢?实际上,孔子是一种谦卑的说法,是说自己年少时没有地位,所以就学了一些手艺糊口。再打个比方,有人礼貌地问:“贵姓?”你自然会说:“免贵姓什么”,对吧?如果直接说“姓什么”而不首先说“免贵”,属于失礼,对不对?有文化的人是这样回答:“免贵,鄙姓什么”,在前面又加了一个“鄙”,这样会显得更加“谦虚”。为什么在“鄙”前面加上“卑”是为“卑鄙”时,成为现在骂人的话呢?《周易.系辞上传》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意思是说:“天尊贵在上,地卑微在下,乾天坤地的位置就这样确定了。天下万物以卑下和高大杂然并陈。”所以说,“卑”这个字的原义是指地位低下,说的是位置概念,没有其他意思。“谦卑”可不是贬义的意思吧?人人都应该“谦卑”,对吧?当“卑”与“鄙”合在一起,表示“地位低下而又处于边远的地方”,这是什么人呢?应该是“处于边远山区的百姓”。而现在汉语字典的“卑鄙”解释为“品性不端”的人,难道就因为老百姓没有住在城市而住在边远的农村就是“品性不端”吗?鄙人认为,“卑鄙”、“卑贱”的定义须要重新释义。因此,“卑鄙”可以,不能“无耻”,“卑鄙无耻”才是规规矩矩的骂人话。</p><p class="ql-block">当然,时代在进步,世界在变化,我们再不能说“技术”和“艺术”是“鄙事”,再也没有人瞧不起“技艺”了,“技术”与“艺术”的地位大大提升了,不再有“贱”的意思。</p><p class="ql-block">不过,笔者所强调说明的是,“术上道下”可不是“祥瑞之兆”。“道高术低”、“道尊术卑”、“道术并举”才是易道。吾并非把人分成“道人”、“术人”,而是指一个人自己应该有的“小宇宙”须是“道生而术有”,而不是“有术无道”,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能“有术无德”,一个人的“德”才是最根本的,“德”不能仅凭“遵纪守法”进行判断,“遵纪守法”是最低底线。</p><p class="ql-block">遗憾地是,今人多喜术而求技艺,以为“技艺”有用而“道”无用。常常听到这样的话:“不要整虚的,说些无用的话,最好来点实的。”似乎这种话非常有市场,俨然成为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可怕之处就在这里,人们的一切焦虑不安均源自于有用的东西,越是追求有用,越是灵魂不得安宁。有用的东西适可而止,无用的东西无穷无尽,人生幸福的钥匙是矣。</p><p class="ql-block"> 好,今天的课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