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国民党当局青岛奇葩抗战

丁广斌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中华民族陷入危机之中。六年后日本又制造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国难当头,按照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国民党青岛当局先是大肆剿灭共产党,对日军妥协避让;在日军进攻青岛前又实施所谓“焦土抗战”并率军弃城撤离;青岛沦陷后,国民党在崂山组建青岛保安大队,开展游击抗战并反共;抗战胜利后,其在美国帮助下接受驻青日军投降,青岛沦为美国远东海军基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国民党当局青岛抗战堪谓奇葩,其剿共避日、“焦土抗战”、不战而撤和媚美丧权等举尤让人不齿,在历史上留下痛辱而发人深思的一页。</span></p> <p class="ql-block"><b>一、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大肆剿共,对日军妥协避让</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九一八事变后,部分爱国军民奋起进行了东北、淞沪、长城、查哈尔、缓远等局部抗战,抵御日本侵略。民族危亡之际,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积极反共,对日军妥协退让,东北三省很快沦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29年4月国民党政府接管青岛,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九一八后剿共愈演愈烈,大批共产党人被捕杀。1931年4月5日和8月19日,邓恩铭、刘谦初、党维蓉、马恒德等43人先后在济南被杀害;1933年8月18日,李春亭等9人又在济南被杀害。他们当中有20多人曾担任青岛共产党组织重要领导职务。在白色恐怖中,1929年5月至1934年12月,青岛市一级共产党组织频繁更迭17届。</span></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坐落于济南槐荫广场的四五烈士纪念碑,上面镌刻着邓恩铭、刘谦初等革命烈士的英名</span></p> <p class="ql-block">在大肆剿共同时,国民党青岛当局对日军则逆来顺受、妥协避让。 </p><p class="ql-block">1936年11月, 在一二·九运动和上海日商纱厂工人反日大罢工影响下,青岛日商内外棉、大康、隆兴、丰田纱厂等上万名工人举行反日大罢工。为报复和镇压爱国工人,12月3日凌晨,日本调动9艘军舰、1000余名海军陆战队士兵强行武装登陆青岛。时任中国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青岛市市长,统领中国海军第三舰队和警察队、保安队的沈鸿烈,竟然不做任何抵御,命令驻青岛的海军陆战队和保安大队撤至离市区几十公里外的城阳、即墨一带,青岛海防形同虚设。</p><p class="ql-block">日军登陆后恣意妄为,从中国军警手中接管了城市警戒,包围纱厂、断绝交通、逮捕工人,并袭击了国民党青岛市党部、胶济路党部及警务段、市图书馆、青岛通讯社、平民报社、胶济日报社、国术馆等,拘捕了数名工作人员。</p><p class="ql-block">在日军胁迫和蒋介石政府授意下,沈鸿烈默许日本领事提出的严重干涉中国内政备忘录,接受了日方无理要求。12月8日,青岛日本工厂开除531名工人。10日,国民党青岛政府按照日方要求,遣散被开除人员,强令工人复工,并将撤至城阳、即墨的军队和保安队调回部署在四方、沧口一带工业区域,用以威慑、镇压工人罢工。</p><p class="ql-block">国民党当局这些行径,暴露了其面对外侮腐朽无能、软弱动摇的本质,不仅残酷打击了共产党和抗日爱国力量,而且助长了日本侵略者嚣张气焰,为1938年1月日本兵不血刃再占青岛埋下伏笔。</p> <p class="ql-block"><b>二、实施“焦土抗战”,炸毁日商工厂、重要城市设施并自沉舰船,弃城仓惶撤离</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国共产党大力倡导和推动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国全面抗战爆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七七事变后青岛局势骤然紧张,日商工厂相继关闭,大批日侨回国。平津失陷后,日本海军提出对上海、青岛的作战计划,12月20日日本内阁批准进攻青岛计划,大量日舰进逼青岛。25日,日本驻青岛总领事率员降旗回国。26日,日本军舰封锁青岛海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战云笼罩胶州湾畔。10月1日,蒋介石任命沈鸿烈为青岛陆海军总指挥;12月4日,电令沈鸿烈实施“焦土抗战”,伺机撤离青岛;8日,再次电令沈鸿烈炸毁日商纱厂及其重要企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2月18日下午,沈鸿烈下令炸毁青岛市区日商九大纱厂、铃木丝厂、啤酒厂、太阳橡胶厂、丰田油坊、四方发电厂、自来水厂和青岛港船坞、塔吊等设施。晚8时点火引爆,沧口、四方至市里连绵十几公里烈焰冲天、浓烟滚滚。</span></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焦土抗战”中被炸毁的日商纱厂</span></p> <p class="ql-block">12月25日晚,沈鸿烈又派海军第三舰队司令谢刚哲、港务局局长袁方乔指挥沉舰封港,将装满砂石、煤渣的中国海军镇海、永翔、楚豫、同安、江利等5艘军舰和港务局的飞鲸、金星、土星等5艘小火轮打开舱底水门,沉没于青岛大港、小港口外航道上。</p><p class="ql-block">爆炸后数日,大批青岛市民挑着箱笼、挎着包袱、带着锅桶败絮,蜂拥蚁聚般沿公路向即墨、胶县、高密等地逃难,一片“国破家何在”的凄凉景象。</p><p class="ql-block">从12月27日开始,驻青岛的国民党海军陆战队、保安队、警察队和党政官员、眷属等9000余人,陆续弃城仓惶撤离。31日,沈鸿烈携随从离开青岛去徐州谒见李宗仁后,将撤出部队带至山东曹县一带。</p><p class="ql-block">国民党在青岛的所谓“焦土抗战”虽然破坏了日本工厂,但丝毫没能损伤日军并阻止其进攻。相反,却刀刃向内自毁海军舰船、海防和重要城市设施,拱手让出了整个青岛。</p><p class="ql-block">1938年1月10日,日军在数十架飞机掩护下,乘40余艘军舰分别从山东头、沙子口、浮山湾、汇泉湾登陆,11日又从青岛栈桥登陆,未费一枪一弹便再次侵占青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38年1月11日日军在青岛栈桥登陆</span></p> <p class="ql-block">日本侵占青岛后,于1月17日成立“青岛治安维持会”, 赵琪任会长,行使政府职能。12月,日本成立兴亚院,在青岛设出张所实行全面统治。1939年1月10日,又成立伪傀儡政权“青岛特别市公署”(后改称“青岛特别市政府”),赵琪任市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日本兴亚院华北联络部青岛出张所旧址</span></p> <p class="ql-block">日本展开全面侵华后,汪精卫等一批国民党高官和将领屈膝投降,建立伪傀儡政权。为统一地方傀儡政权、建立伪“国民政府”,1940年1月23日,日本操纵伪国民党中央党部主席汪精卫、北平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委员长王克敏、南京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行政院院长梁鸿志在青岛举行会谈,通过了伪中央政府大纲、政纲等多项议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青岛新民报》关于汪伪青岛会谈的报道</span></p> <p class="ql-block">日本将青岛作为重要兵站基地,大量驻军,设置特务机构,并成立新民会、黄道会,维护其殖民统治。在市区大力推行强化治安运动,在农村实行“三光政策”,对胶东半岛和崂山郊区进行“扫荡”,残酷屠杀抗日爱国军民,疯狂掠夺物资财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日本殖民当局在青岛拐骗华工运往欧洲战场</span></p> <p class="ql-block">面对日伪黑暗残暴的殖民统治,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引领下,青岛地区众多抗日武装和各界抗日爱国力量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有力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成为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位于青岛市平度大泽山的抗日纪念碑</span></p> <p class="ql-block"><b>三、在崂山组建青岛保安大队和流亡政府,开展游击抗战并反共</b> </p><p class="ql-block">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合作成为抗日主流。1937年9月,八路军率先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中国军队抗战第一个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接着,八路军又连续打响雁门关、明阳堡、广阳、神头岭、长乐村等著名战役战斗。从1937年10月起一年多时间里,国民党军队也先后进行了太原、淞沪、南京、徐州、台儿庄、武汉等会战战役。这些,给予日军有力打击。</p><p class="ql-block">青岛沦陷后不久,国民党在崂山组建了青岛保安大队和流亡政府,由李先良领导开展游击抗战。</p><p class="ql-block">1938年至1942年,李先良先后任国民党山东省党部执行委员会委员,国民党山东省鲁东抗日联军(国共两党军队组成,含八路军一个旅)总指挥兼鲁东行署主任、山东省国民政府委员,国民党青岛政府(流亡)秘书长,国民党青岛政府(流亡)代理市长兼青岛保安总队总队长等职。</p><p class="ql-block">1938年春,国民党以参与炸毁日本工厂的部分青岛国术馆教师学员、工人和农民为主,在崂山旱河庵(玉清宫)成立国民党第五战区游击指挥部第二纵队直属第三大队。1939年5月,李先良将这支队伍的骨干调至鲁东行署所在地莱阳训练,改编为鲁东行署独立营,后进驻崂山华严寺。1941年初,独立营扩编为青岛市保安大队。1942年,保安大队增设第二大队,合编组成青岛市保安总队。1945年,保安总队改为青岛保安师。</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李先良在崂山检阅青岛保安总队</span></p> <p class="ql-block">李先良是国民党中一位抗日将领。从1941年10月起,他率部凭借崂山险峻的环境条件,与日伪军进行过数十次战斗,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p><p class="ql-block">在崂山较长一段时间里,李先良将华严寺作为青岛市政府(流亡)所在地,以太清宫为军事干部及保甲长训练基地,以太平宫为军需品粮秣库,以白云洞为修械所,形成其在崂山的游击抗战中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43年,李先良(中)与时任青岛保安总队队长高芳先(左一)等人在崂山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李先良部抗击日伪军主要是进行游击战。如1943年6月末7月初规模较大的崂西战斗,3000余名日伪军在3架飞机掩护下分途进入崂山“扫荡”,李部凭借险峻的环境条件开展游击战,毙伤日、伪军30余人。1943年7月的李村石门战斗尤为激烈,李部与日伪军激战6小时后转移,毙伤日军28人、伪军80余人,李部亦伤亡58人。</p><p class="ql-block">从1938年10月起,全面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随着战争发展,国民党日益转向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李先良执行蒋介石“反共剿匪”政策,在崂山提出“有匪剿匪、无匪防匪”的口号,旗帜鲜明反对共产党。由于共产党抗日武装在崂山活动时间短,未与李部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p><p class="ql-block">1937年11月,中共青岛市委曾在崂山毕家村、蓝家村一带,早于李先良部建立起崂山抗日游击队第四中队。游击队建立后与日伪军和当地反动势力进行了尖锐斗争。1938年春节前,游击队在夏庄村后沙沟前伏击了首次进入崂山“扫荡”的日军,毙敌十余人,这是青岛地区首次对日武装作战。此后,根据上级决定,游击队调赴诸城与中共高密抗日游击队会合抗战。</p><p class="ql-block">1943年8月,中共胶东区委建立即东县工委、即东行政公署,同时从胶东军区抽调百余名干部、战士组成精干的特务二连(又称崂山武工队)。武工队进入崂山后,在夏庄青峪村山谷与李先良部数十人遭遇,经短暂突袭将其全歼。鉴于李先良部在崂山人多势众,力量相差悬殊,武工队撤回即墨皋虞以北地带。</p><p class="ql-block">为维护一党独裁,蒋介石政府实行单一的政府和军队抗战,千方百计<span style="font-size: 18px;">限制和打击共产党、防止民众运动发展。李先良执行蒋介石片面抗战路线 ,其武装力量发展缓慢并囿于崂山之中。</span>1945年4月,日本陆军第五混成旅携伪军7000多人进犯崂山,先占领九水、北九水、大崂,并从女姑至大崂修建铁路,逐个山头进占驻守,将李部压制在崂东(现王哥庄)海边一带狭长区域至抗战结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段时间,共产党、八路军放手发动并依靠人民群众,在青岛周边平度、莱阳、即墨、胶县等地分别建立了大泽山 、莱阳西北山区、河里套、即墨西北边区、胶北等多处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抗日武装斗争,多次粉碎日伪顽军的“扫荡”“蚕食”,形成对青岛日军包围之势。这与李先良部在崂山被压制收缩的状况形成鲜明对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大泽山抗日根据地高家民兵联防队民兵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b>四、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在美国帮助下接受青岛地区日军投降,青岛沦为美国远东海军基地</b></p><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时,山东大部已成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国民党力量薄弱。在美国帮助下,国民党抢占青岛接受日军投降,迎接美军登陆盘踞。 </p><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18日蒋介石任命李先良为青岛市市长,并令其让日军在解除武装前担负青岛治安、警戒等任务,阻止八路军进入。战败日军呈现最后疯狂,27日,驻青岛日军警备旅团4000余人在伪军赵保原部配合下,向驻守即墨、胶县的八路军发起进攻,并配合济南日伪军向胶济铁路进犯。</p><p class="ql-block">9月13日,李先良率部进入青岛市区。16日,美国海军进入青岛港,解除日军海上武装。17日,国民党青岛市接收委员会接收青岛行政。 </p><p class="ql-block">为抢占青岛并踞为美国远东海军基地,9月11日,美国海军第七舰队登陆青岛。10月11日、12日,美海军陆战队第六师两个团及7个直属营2.7万余人由关岛开赴青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45年10月,美国海军陆战队第六师在青岛登陆</span></p> <p class="ql-block">10月25日,青岛地区日军投降仪式在汇泉跑马场(今汇泉广场)举行。国民党军政部胶济区中将特派员陈宝仓、美国海军陆战队第六师司令谢勃尔主持受降仪式,接受驻青岛日军投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在青岛地区日军投降仪式上,日本独立第五混成旅团长长野荣二交出战刀</span></p> <p class="ql-block">为加强对青岛的控制,11月14日,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将国民党第八军3万余人从九龙运至青岛。之后,又把国民党宪兵第十一团运抵青岛。</p><p class="ql-block">为长期霸占青岛,美国继续大量增兵,在青岛设立了11个军事机构和4个不同系统的特务机构。1946年11月,美国政府与蒋介石签订青岛海军基地秘密协定,据美国合众社报道:“一旦发生战争时,美国与中国将共同使用青岛基地。” 美国高级军政官员频繁到青岛活动,并垄断青岛经济,大量倾销过剩物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位于青岛太平路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第六师师部、美国海军西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已拆除)</span></p> <p class="ql-block">盘踞青岛的美军以占领者姿态肆意横行。1945年10月至1946年6月,青岛市民被美军枪击身亡19人,汽车压死22人,飞机降落撞死1人。1946年8月至1949年5月,美军在青岛犯罪案件达373件。国民党当局对此视若罔闻,却对人民群众抗议活动进行残酷镇压。</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虽然取得伟大胜利,但广大中国人民却没有站立起来。国民党当局媚美丧权、引狼入室,青岛沦为美国远东海军基地。在美蒋残暴统治下,人民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