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故乡的窝头<div><br></div><div> 文/春华<br><br>八十年代以前在农村,在我老家,基本每天都是吃窝头的,冬天就是吃白薯和窝头,当然主要是吃白薯,窝头只能吃一个,那时候粮食缺呀!一年四季总是吃窝头,毕竟大米和白面少,那时候细粮呀,大多的时候还是吃粗粮的,主要是玉米。<br>在那个缺粮的年代,窝头不总是净面的窝头,窝头里面是有内容的,总是要掺一些东西的。窝头里掺榆钱是不错的,但不是任何时候都有榆钱,也只有每年的五月份那么几天能够吃到新鲜的榆钱,再后来就掺榆树叶了。榆树叶也不是任何时候都有的吃的,还是吃鲜嫩一些的。那时候蒸窝头赶上什么掺什么,有什么掺什么,有洋槐树花掺洋槐树花,有白薯掺白薯,白薯切成丁放在玉米面里,连槐树扁豆里窝头里面都放过,槐树扁豆可以存起来,什么时候都可以放进窝头里。但是槐树扁豆要用开水煮熟,去除苦涩的味道,还得用凉水浸泡一段时候,然后晾干储存起来备用。<br>那个年代穷日子穷过,要不粮食就接不上了吃了,就青黄不接了,吃窝头也得算计,要不一冬天每家每户要那么多大白薯呢,不就是连玉米面也是不敢敞开肚皮吃的,不往窝头里面掺一些东西是不行的。过去总说大眼窝头,就是窝头的眼儿很大,一是为了窝头蒸熟得快,二是窝头眼大显得窝头个大,二两面蒸一个大窝头,看着就解饿,窝头个小了还不得吃几个?其实就是心理作用,肚子还是不饶人的,那也没办法,家里的粮食快见缸底儿了,自欺欺人呗。所以窝头里多掺些别的东西,两个窝头的面就可以蒸出三个窝头了。<br>想起故乡的窝头就自然想起了母亲,那个年代母亲是很不容易的,操持着家务什么不得算计着,其实那时候哪家不是这样?都是这样啊!蒸个窝头也得绞尽脑汁,每天都得琢磨着放点儿什么进去,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是没辙啊!<br>想起故乡的窝头也就想起了故乡的窝头山,村子西边不远就是窝头山,是离村子最近的一座山头,形状就像是个窝头。小时候看到窝头山就想:窝头山啊窝头山,你怎么就不是一个真的大窝头呢?你要真是窝头,全村人就都有窝头吃了,随便吃,敞开肚子吃,一辈子也吃不完,谁还往窝头里掺野菜和树叶呢?母亲们也就不为每天做饭发愁了,村里人也就不用每天吃饭发愁了。遇上多少年的饥荒算什么呀?我们有大窝头吃呢。可惜窝头山就是窝头山,它不是一个真正的大窝头。<br>想起那个年代,人们常说白薯脑袋,窝头脑袋,就是一年吃的最多就是白薯,就是窝头,看村里瘦弱的乡亲们,倒不像白薯脑袋了,而是像窝头脑袋了,面黄肌瘦,脑袋尖尖的,那不是窝头脑袋的写照吗?<br>啊,故乡的窝头啊,多么令人难忘啊!<br><br>2022-1-5<br></div></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