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儿童成长阶段的社交需求,往往被我们固化的思维所遗忘忽视,从而渐渐脱离相对自由宽松的成长环境。其实,从客观的个人遗传行为角度来看,我们的儿童从出生起就具有了社交的或被社会化的本能,他们常常会主动地去寻找外界的接触,去发现探索,去感知收获。</p><p class="ql-block">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渐渐是儿童感知的最为主要的社会关系,我们应该去重视儿童之间应该存有的社交位置,鼓励学生可以自由地合作研究、共同工作,共同建立道德规范,如此参与的过程正是他们发展自我思维的重要体现。</p><p class="ql-block"> 在活动学校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积极创设这样分组合作的交流,经过由他人到自我的同化,和从自我到他人的顺化带来的逐渐适应之后,儿童才能够理解外部社会。</p><p class="ql-block"> 在这样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中,儿童渐渐能够找到从自我中抽离出来的变化轨迹,不仅能去意识到自我的存在,而且也能够站在外部其他人的角度,来发现自己的和其他每个人的人格特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