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言“建安风骨”与曹操

風過丿雲傷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起“追忆名人”,思想中突然跃出“三国志”中的曹操,当然,我不是以批判者的身份来指说他的忠奸好坏,更不是来谈论他的政治霸凌。数日之前,跟一位教授艺体的老师探讨美术时,不知不觉聊起了某些“舞台造型”缺失男人血性的话题,一番深入浅出的对白,又令我想起近几年文坛上的一些娘娘腔,不客气的讲,实在是脂粉染尽,于是乎,便想起了汉末时代的“建安风骨”。</p><p class="ql-block"> 建安文学是华夏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并且在华夏文学史上极其昌盛。建安文学的开拓者,就是我开篇破题讲的那一位,——极其富有血性的大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p><p class="ql-block"> 曹操凭借自己权倾一身的无上地位,广泛张罗搜集天下文人墨客,铸成了与汉末诗赋“极丽靡花之词”所迥然不同及欣欣向荣的建安文学新思潮。曹操诗赋极为本色,气韵雄横,就我们耳熟能详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以及那“老骥伏枥,志在长空”,就促以说明建安时代的风骨,诗人触境叹实,深刻的抒发了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满怀感概。就今天的我读起来也倍感热血沸腾,有如冲暴脉管的感觉。然而那几句“铠甲生虮虱,百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等,极其本色的伤时悯乱,苍凉激楚,促以令我看到诗人当时唯天可表的伤感动容。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里,十分推崇曹操为文的“清峻”和“通脱”。——“作文章沒有顾忌,想写的便写出来”,又例如: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曹操就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对此,文史家却有着这样的评点:“这些话非曹操不能道的”。可见,与那些靡词胭脂之类的文章相比,本色与血性促能叫人傲骨擎天。</p><p class="ql-block"> 曹操在改造汉末以华丽纤巧掩盖空虚贫乏的文风上,是不遗余力的下促了功夫的。他虽然权倾天下,但却不象殷纣王那样把权力浸泡在酒池肉林里,而是广聚天下奇才文士,积其所长,从而创造出了建安时期的文学翘楚,——“三曹”、“七子”和“蔡琰”(蔡文姬)是建安时代的文学代表人物。——曹丕华丽、曹植灵动、王粲激愤怒、蔡琰凄楚,他们完全承接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风彩,积极向上的关注了国泰民生的忧心情怀,真实客观的反映了社会的实际生活,精典的体现了一个新时代的精神,特别具有“慷慨悲凉”的风格,从而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优秀的文学传统。</p><p class="ql-block"> “建安风骨”在华夏文学史上影响悠远而厚重。初唐诗人陈子昂在进行诗歌革命初期,就积极无畏的高举起“汉魏风骨”的旗帜,大气磅礴的写出了那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登幽洲台歌》,拓开了唐代诗歌豪放激荡的先河。由此,便勇现出杜甫的“即事名篇”和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这其间,可以清晰的看见一脉相承的进化痕迹。不止于此,还有岑参那表现苍凉伤悲的边寨诗人。在“建安风骨”这面大旗的引导下,又聚集了宋代时期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李清照。尽管曾经锤嵘在反对晋的形式主义时,不少的文学变革者也不得不感叹:“建安”的风劲强力,傲骨铁铮。这一点,我们无需置疑,因为,在“建安”以后的各个时代里,我们或多或少总能看到“建安风骨”的魂影,这包括在文学史上渐入式微的明•清两代的许多作品,也毫不隐藏的纠缠在“建安风骨”的灵魂中。</p><p class="ql-block"> 试问:华夏文学从“宫庭脂粉”到“建安风骨”,直至走到现在,谁又曾再次高举过“建安风骨”的这面旗帜?当然,也沒有文史学家们理论可见,但愚认为,在近代文学的变革浪潮中确有一面,那就是鲁迅先生,愚把他称之为:“寻常市井”。鲁迅先生在批判传统文化时,“关于臧否,鞭辟入里,入木三分,浅随如我者”,很多人根本不理解先生思想里的深邃。先生对“建安风骨”是情有独钟的。就先生的每一篇文章中,都透着“清峻”和“通脱”,由此推论,愚自认为先生的文风颇受“建安风骨”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那么,不妨再大胆的问一下,切止,还能看到“建安风骨”的影子吗?对此,愚只看到了“庭院深深莺歌燕舞”,“乱花渐欲迷人眼”。在华夏文史上虽然早就赋有了专事谄媚的宫庭诗;虽然早就厥有了华丽辞藻堆砌的“花间词人”;虽然早就叙有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悲伤等种种文学现象,但愚认为,还是没有现在这么迷雾难辩,特别是那些无聊、无耻的“當铺文学”——乱七八糟,乌烟瘴气,只为赚钱,就去点當脏句,拍卖移语。智慧极其下贱,思想极为婢奴。</p><p class="ql-block"> 严肃的讲,现在是一个盛世花艳的时代,我们需要“风雅抒情,浪漫畅怀”;我们需要“金戈铁马无挡,气吞万里如虎”,我们需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需那种无病呻吟,脂粉霜天的娘娘腔,作为文人墨客,仅此是矣。</p><p class="ql-block"> 时代对于文学的真正需要,正是那种关注国泰民生,革除时蔽阳刚的“建安风骨”。就这个意义而言,它有着警醒:——苍凉的狼嗥要比惹人怜爱的“京巴狗”幽咽更加有用。</p><p class="ql-block"> “建安风骨”树造了文学血性,它从过去的那种虚无、荒淫的文学丛林中杀出一条血路,并用坚强有力的臂膀,为文学撑起了一遍不受委屈的天空!</p><p class="ql-block"> 愚仰慕“建安风骨”,愚敬畏“建安风骨”,愚亲祝“建安风骨”宁静致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