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汉函谷关,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是西汉时期的古遗址。 新安汉函谷关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对于函谷关,或许很多人并不陌生。河南灵宝有一座函谷关,俗称秦函谷关,那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亦相传是古代思想家老子著述《道德经》的地方。 到汉代由于地形的变化灵宝秦函谷关已不能有效作为关隘。(见本人美篇:灵宝 秦函谷关) 公元前114年(汉武帝元鼎三年),西汉楼船将军扬仆将原设在河南灵宝市的秦函谷关移建于此。史称汉函谷关。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每当吟诵唐朝诗人王昌龄的这首《出塞》时,不由让人产生一睹汉时关雄风的渴望。历史车轮滚滚,带走了多少功名与尘土,曾经的雄关,今又何在?位于河南洛阳新安县境内的汉函谷关,以“全国唯一留有关楼遗址的汉代关隘”屹立至今,仍可见一丝汉关风采。 2021年3月23日我和太太自驾由洛阳出发,沿310国道西行20公里,就看到了这座两千年前的宏伟建筑。新安汉函谷关是历史上著名的关塞,也是丝绸之路自洛阳起点西行必经的第一关。 新安函谷关遗址入口。 走进关门的小路两旁是绿油油的竹林。 进了景区,沿着笔直的竹林小道向北步行数百步,是清澈的皂涧河,河边有一段考古发掘出来的古驿道遗址。 在小桥的尽头,看到了一条约1.5米宽的石路,两行深深的车辙印刻于岩石中,用它坚硬的身躯倔强的诉说着2000多年前的故事,让人放佛看到了车水马龙、熙攘喧嚣的场面。怪不得东汉李尤在《函谷关赋》中用“会万国之玉帛,来百蛮之贡琛。盖冠纷其云合,车马动而雷奔”来形容新安函谷关前的邦交盛况和热闹场面。 依河傍山古道路旁断崖上雕刻的题迹:内容有:“上元二年十月及王,赵姓氏等”。上元二年为唐高宗李治的年号之一,上元二年既公元675年。 通往函谷关路边的河里的小野鸭 沿皂涧河向西步行约三四百米,是一片开阔的草坪。草坪上立有一组雕塑。仔细看,其中有汉人,胡人,还有马匹和骆驼。胡人手里捧着丝绸,汉人手里捧着酒坛,看上去是在进行商品交易。汉函谷关是古丝绸之路东端的重要关塞,和平时期,关城内外都是东西方商人交易的场所。<br><br> <p class="ql-block"> 沿着涧河一路向西,映入眼帘的是雄伟的关楼和两边的夯土阙台。在阳光的映照下,高15米的关楼和阙台立刻让人觉得自己的渺小。据史料记载,原来的关楼有三层,由于风雨的剥蚀,上层已坍塌,现在只能看到下面的两层,阙台也只是残存下来的基址。经过考古工作者的勘探和发掘,认定汉代出关的古道路在现有道路下面约3米的地方,如果把场景拉回2200年前,地面与关楼及阙台最高处的差距至少有30米,相当于十层楼的高度。函谷雄关巍峨壮观可见一斑! </p> 远处眺望汉函谷关。新安函谷关的关址千年不变,虽经狂风骤雨多次侵蚀,金戈铁马几度踏过,历经风雨沧桑仍屹立不倒。新安函谷关遗存主要包括东西向坐落的关楼、南北两侧的夯土关墙和阙台遗迹,以及关墙外向南北延伸的长墙遗迹,关楼遗址东西两侧发现的总长约400米的古代道路遗迹以及西南侧发现1处建筑基址。 <br><br> 新安函谷关地势险要,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其北依凤凰山,南眺青龙山,西有奎楼山,东望八陡山,四山环绕,皂涧河环绕遗址西部、南部,在遗址东部与涧河交汇折向东流,形成了“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层紫气万层烟”的雄伟气势。 现在的关城是1923年修缮的,主持修缮的是张钫,新安的千唐志斋也是他建设的。<br><br> (关隘北侧陇海铁路) 如今北侧的凤凰山上陇海铁路轰鸣而过,南侧的青龙山下310国道川流不息,古今的交通要道在此交汇,也彰显着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我家太太和把守关隘的武士合影。 关城东面有一幅对联:“功始将梁今附骥,我为尹喜谁骑牛”,“将梁”指的就是将梁候杨仆,“今附骥”大概是说将梁候兴建了今天的函谷关,我才有机会题写对联,下联讲的是尹喜与老子的故事,尹喜得算老子的伯乐,对联的作者也在寻觅人才,然而老子时代函谷关并不在这里,还在灵宝。 关城西面城门洞上方“汉函谷关”的匾额是康有为题写,匾的年代落款未用正常纪年,而是“孔子二千四百七十四年”,孔子诞生于公元前551年,算来正好是修建关楼的1923年。(距离较远需放大才能看清。) 西面也有一幅对联:“胜迹漫询周柱史,雄关重睹汉楼船”,“周柱史”指的是老子,曾为周朝史官,“汉楼船”指的是杨仆,楼船将军。 (这是西门对联的拓印) 城楼正中是楼阁残基,青砖砌筑的四个拱门,围着一个中心,上面原来建有关城楼阁,是古代守关将士登高望远处。我们站在城楼上,眺望关下,古道逶迤,晦天苍茫,恰是唐朝诗人王维笔下“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意境。<br><br> 参观关楼二层时,据介绍原来在关楼二层东门的北侧有一副“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层紫气万层烟”的对联,不太理解前半句,在新安博物馆参观函谷关遗址专题展时,终于有了深刻的理解。通过沙盘,能够清晰的看到函谷关所处的地理位置,北有凤凰山,南有青龙山,西有奎楼山,东有八陡山,皂涧河自西北流经关南与涧河交汇于关东,形成一个易守难攻的自然河谷。南北两侧各有高厚的城墙伸向山间,向北至黄河,向南到洛河,逶迤起伏形成数十公里的屏障,只有通过城门,才可出入此关。现在关楼南北两侧分别是陇海铁路和310国道,交通要道可见一斑,确实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哪! <p class="ql-block"> 关楼上南侧看青龙山下310国道。</p> <p class="ql-block"> 关楼上北侧看陇海铁路。</p> 关楼南侧的阙台叫望气台,得名于老子出函谷关著《道德经》的故事。北侧的阙台叫鸡鸣台,得名于齐国孟尝君门客在函谷关前学鸡鸣的故事。成语“紫气东来”、“鸡鸣狗盗”即源于此。这两个故事均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应该是秦函谷关阙台的名字,怎么汉代的函谷关也这么叫呢?原来在汉武帝元鼎三年杨仆移关时,沿用了秦函谷关对阙台的称呼。<br><br> 静心游览,你能感觉到每一寸斑驳都是一段历史,每一段城墙都是一个故事;极目远眺,“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层紫气万层烟”的雄伟气势扑面而来;放飞思绪,仿佛能见到汉时商贾驼队云集于此,进行商贸交往的盛景…… 注1:杨仆是出现在《汉书》的酷吏传里,有功也有过,汉武帝时期的酷吏传一共有十人,其中一人叫杜周,他是杜甫的远祖<br>。 注2:张钫(1886年-1966年5月25日),字伯英,号友石,河南新安人。幼年念私塾,1902年到陕西;1904年后入陕西陆军小学堂、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炮科学习,加入中国同盟会。1909年春毕业后入军旅,成为陕西新军中主要领导。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任秦陇复汉军东路征讨大都督。中华民国成立后,任陕军第二镇统制、师长。<br>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钫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51年,应中共中央统战部邀请,到北京参加统战部举办的学习班,并受到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同志的接见;毛泽东见到他时,称他是“中原老军事家”;1966年在北京病逝,享年80岁。<br><br> 注3:康有为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游陕过豫,途径新安时题写了“汉函谷关”门额,镶嵌在函谷关西门洞正上方,石高50厘米,宽60厘米,为砂岩阴刻,其书古拙挺拔,风姿灵动,而题款则用孔子两千四百七十四年癸亥秋南海康有为书(康有为是清末著名保皇派,此处题款不能用清代年号,他又不愿用民国的年号,便选用了孔子年号,可谓别出心裁)。……康有为生前与张钫交往甚密,在新安留下了诸多墨迹。 注4:历史上有三座函谷关,分别是秦函谷关、汉函谷关、魏函谷关。秦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汉函谷关位于新安县东关村,在汉代时由秦函谷关迁建而来的; <br> 三国时期曹操为了讨伐马超,想绕开秦关快速转运粮草,命许褚距离秦关东北10里的地方开凿隧道,修筑关楼,简称魏关,抗日战争时期关楼毁于战火,现魏关遗址已经没入三门峡水库。<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