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光熠熠 携手并进——淮滨县第二小学开展新进教师上汇报课活动之语文篇

天天天蓝

<p class="ql-block">  “知君素有凌云志,展翅高飞路不遥”</p><p class="ql-block"> 12月29日,在学校报告厅,为了促进新教师的快速成长,增进教师课堂文化交流,营造浓厚的校本教研氛围,淮滨县第二小学开展了新进教师汇报课活动。本次语文汇报课历时两周,学校教导处林主任以及各年级语文老师都积极参加了本次活动。</p> <p class="ql-block">  吴金鸽、王梦钰、张宇飞、周艳、刘倩蓉五位老师分别展示了的《司马光》、《扁鹊治病》、《古人谈读书》和《王戎不取道旁李》五节汇报课。五位教师课前精心备课、主动试课、反复磨课,为精彩亮相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活动中,教师们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携课亮相,展现了新教师的活力与激情。</p> <p class="ql-block">  吴老师以德育贯穿课堂,上课从容自信,教态自然,上课语言自然流畅,过渡语自然,小结语简洁、清楚、准确,板书及时,再现了教学重点。精心设计教“群儿戏于庭”,教给学生自主理解文言文的方法。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自学读书学习。</p><p class="ql-block">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以这一句做到范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下文的“扶”和“放”打下基础。吴老师让学生自学后,在汇报交流时,她引导点拨,真正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p> <p class="ql-block">  王老师这节课目标明确,板块清晰,重难点突出,渗透了新课程理念,整个课堂很扎实、很真实,达到了预期教学目的。王老师抓切入点,从人物的角度解读文本,紧扣目标,揭示寓意。名师曾说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 在教学中,王老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用心灵感受。</p><p class="ql-block"> 这篇比较简单的寓言故事,老师对课文大致梳理之后,较好地抓住了扁鹊、蔡桓公这两个人物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读人物的语言,明白人物的想法,从而挖掘人物的性格特点。</p> <p class="ql-block">  首先,张老师将生字学习的环节放在了最初,引导学生观察“司”“庭”的结构,通过观察字的结构组词书写,这一系列的“看、思、读、写”细致指导的过程也能进一步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方法。</p><p class="ql-block"> 其次,让学生通过借助课后注释等信息,自由地读课文,过后再请学生相互点评。期间,自然地落实了阅读和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借助注释。同时,这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教师也能够在倾听孩子们发言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给予纠正。</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在设计环节的过程中煞费苦心,按照语文的学科特点,有逻辑有依据地进行授课,这又证实了一句话:“方法永远比速度更重要”。</p> <p class="ql-block">  周老师正确把握本课的目标,还注意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紧密联系,教学中润物无声般地出示人文主题“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字自知。”正因为目标定位准确,周老师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了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从字词的学习到感悟升华都有序推进。</p><p class="ql-block">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周老师在教学中重视学法指导。叶圣陶先生也说:“教是为了不教。”她充分利用副板书,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呈现给学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猜读、查阅工具书……最后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解释文本。</p> <p class="ql-block">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一篇文言文,可教的知识自然不少。这一课,刘老师选择了“古今异义”,非常精当。教学进行的方式则是选取了“尝”与“竞走”为范例,让学生有了感性认知之后,再学以致用,实践迁移。“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p><p class="ql-block"> 小学的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敢于猜想,刘老师让学生在猜想的过程中品尝语言的味道,在猜想的过程中接近文本的主旨,在猜想的过程中感受学习文言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  语文组同级教师对五位新教师的课堂进行了点评,分享了自己的想法,既有直接的肯定,也有委婉的建议,既有对课堂教学感性的认识,也有理性的思考。经验丰富的王灿和李晓红老师也对新教师的执教课堂分别进行点评,既有对课堂教学感性的认识,也有理性的思考。大家的思想在相互碰撞中产生火花,进一步坚定了教育理想。</p> <p class="ql-block">  本次汇报课使新教师得到了锻炼,从备课、上课、评课的各环节中得到了磨砺与提升,同时又增进了语文组各位教师的工作情谊。相信他们定会互为镜像,青蓝相接,共同成长,一起携手为教育发出自己应有的光与热。</p>

学生

教师

语文

教学

学习

老师

文言文

课堂

文本

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