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小感

芷芋芯

<p class="ql-block">  2021年年初立了个flag:多读书。回顾2021我读了17本书。相对于豆瓣上一年100本,一年200本,甚至一年300本的速度,我的读书速度还很慢。我是达不到那种速度的,不过一年20本还是可以达到的。当然,读书不能只看数量。分享一下我的读书理念、方式和收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年,年初迫于现实的困境,我急于读书。目的性很强,就是自我成长,自我提升,丰富自己的思想。于是,我就结合统编教材以及自己的兴趣选了些书来读。这一部分在《读书小记》 中有详细说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本来就比较喜欢看书,所以每天看书对于我来说也没有压力。我以我的速度看书。每句话都读过去才觉得看过了,才能让自己产生更多的感悟(可能读书方法不对,现在还没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我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每天都看书,随心随性,只是两三天不看书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内心空虚,觉得生活没意思。书是我的精神食粮,但现在想来书还是我逃避生活,体验不同人生,参与不同生命,汲取他人智慧的时空穿梭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读书能否增知增智与读者的接受能力有关。每个人的接受能力都是不同的,对于书中庞大的内容的关注点不同,感悟也会有所不同,因而其指导实践的意义也不同。受环境、现实条件、主观意识(性格、接受能力、“三观”)的影响并不是所有的书中的知识和智慧都能转化成实践。读书要读出自己的见解。这一点无可厚非,有自己的见解是极好的。我只处于“启智”阶段,见识少,脑子里的想法也不多,思想更是不深刻,读书很少有自己的见解,大多都是选择性的接受。我想如果我读的书再多些,积累再厚些,经历的人间事更多些可能会有更多的自己的见解。真的很期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读书之用很重要,但也不能忽略读书的无用之用。比如说文史哲这些文学知识类书籍,看似“无用”(实践性、转化性不强),它对滋养人的心田,陶冶情感,激发灵感大有好处。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些文字提供的知识与智慧或许不能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工具,工作中的利器,但它浸润这着我们的思想和性格,启迪着我们的智慧。书的可贵之处在于能拓展人的思维和头脑,让思想的边界无限拓展,尽情遨游,让人博大、平和、真实。有些人会说:我们读书应该把书读通读透学会转化。把一本书读通透需要极长的时间,耗费极大精力使自己非常累,何况自己的能力暂时有限。功利性太强会让自己很累。读书的更高层次应该是轻松惬意的,必要的甄选和自我约束不能少。除此之外,添加过多的目标、任务就丧失了读书的本色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说“博,然后深;广,然后专”。我深有此感。教语文最需要博、广、深、专了。所以,我读书不局限于专业成长类,文史哲、心理学、美学都需要读,这样才能更好的分析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更好的指导实践,更好的服务于工作。我读的17本书中三分之一是专业成长类书籍。 用散文、随笔或小说来调和专业成长类书籍或自传类作品带来的大脑疲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不仅在物理宇宙中很渺小,在精神宇宙中也是如此。愿泛游学海,得心之所向。此文同步发于个人公众号:荷锄东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