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又到了和梅花有约的时候。<br>我喜欢梅,在百花凋零的时刻,唯有梅花不惧严寒,在瑟瑟寒风中呼唤春天。我也喜欢古往今来吟诵梅花的诗句,我想正是梅花铁骨铮铮、一尘不染却又幽香远佈,在百花盛开的时候却又悄然离去。<br>正是这一高洁的品格让吟诵梅花的诗词代代传颂!<br>今年我又想到了毛主席的咏梅词!<br><br>【卜算子】•咏梅<br><br>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br><br>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h3> <h3>今年再一次吟诵毛泽东这首词的另一个缘起是早些时候我在网上看到一篇东西,我觉得通篇臆测,立论主观,除了反映作者的龌龊心理,似乎没有什么可读性。<br>我绝不是偏激之人,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意见尽可以说,但不可以臆造。即便你想误导别人,也得说点道理。否则,你如何让别人信服呢?<br>打那以后我就留心网络上有关这首咏梅词的有关内容!<br>终于看到了一篇让人信服的文章!</h3> <h3>这是文章的截图,后面三段是节选文章的部分内容。</h3> <h3>一、<br><br>(陆游的咏梅词)和毛泽东的咏梅词两相对照,人们就发现二者格调迥然不同:一个是凄凉抑郁、清高骄傲、孤芳自赏;一个是泰然自若、慷慨豪迈、自信自强。陆游的咏梅词写得消极悲观,流露出封建士大夫报国无门的无可奈何情绪。毛泽东“反其意而用之”,用“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来比喻身陷困境而绝不屈服的高贵品质,用“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来喻示道路曲折而前途光明,表达最后胜利的春天一定会到来的信念。<br>二、<br>毛泽东为什么要在1961年写这首《卜算子·咏梅》,还将其作为会议文件下发?诗言志。当时中国国内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粮食等农产品严重短缺,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十分猖獗,苏联又单方面撕毁同我国签订的合同和协议,撤回全部在华专家,中苏关系趋于破裂。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如何鼓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发愤图强,勇往直前,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是毛泽东思考和关切的一个重大问题。</h3> <h3>三、<br>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虽是针对特定的历史现象写的,但作品创造的独特意境、动人的艺术魅力一直给人们以美好的精神享受。特别是词中赞颂的那种理想信念的坚定、逆境中的不屈不挠,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精神价值。</h3> <h3>这篇文章还是有说服力的,时间、地点、人物交代清楚。<br>文中说到,1961年11月6日,毛泽东一天之内三找田家英,要来北宋林逋、明朝高启有关的咏梅诗,这是主席在构思写作。文章脉络清晰,重要的是作为文件下发,这就有据可查了!</h3> <h3>文章提到的另一首就是宋•陆游的词。</h3> <h3>【卜算子】•咏梅<br><br>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br><br>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h3> <h3>至于文章说:<br>《卜算子·咏梅》是毛泽东读陆游同题词,反其意而作。文中说到:“凄凉抑郁、清高骄傲、孤芳自赏”;“陆游的咏梅词写得消极悲观,流露出封建士大夫报国无门的无可奈何情绪。”<br>这个观点我不赞成!<br>陆游(1125——1210),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因主战被罢免了隆兴州通判一职,也就在这个时候写下这首咏梅词表示自己的苦闷、孤独,同时也表示无意争斗,一任嫉妒的心态。这时他才41岁,正值壮年。<br>一直到死,陆游还有“人死才知万物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的诗句。可见陆游初衷不改,信念长存的执着。复出后又任知州、礼部郎中、秘书监,晚年以太中大夫、宝谟阁待制致仕,封渭南伯。<br>由此,不能说陆游这首咏梅词是消极和孤傲!<br></h3> <h3>读完文章,又再读一遍,思绪万千,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br>是夜作了个梦在大山里寻梅,梅林很暗,半月时隐时现。好像走了好多路,却发现满地梅花。<br>怎么枝头上没有梅朵?一时莫名惊诧,忽然惊醒,一身汗水!<br>打开床头灯,写下如下词句:</h3> <h3>【卜算子】•梦梅<br><br>昨夜訪香梅,<br>月隐山林暗。<br>觅径寻踪影也无,<br>惊醒浑身汗。<br><br>笃信傲梅枝,<br>清气乾坤绽。<br>一缕晨曦又现时,<br>依旧金光灿。<br>~2022.01.03</h3> <h3>接下来几天,翻找我曾拍下的梅花,做成这个《美篇》,把我一位朋友的书法和我画的拙作一并发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