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锦溪古镇</p><p class="ql-block">2021年11月2日我们游览了锦溪古镇、周庄。</p> <p class="ql-block">千年水乡锦溪位于昆山西南隅,东临淀山湖,西依澄湖,南靠五保湖,北有矾清湖、白莲湖,可谓名副其实的水乡。“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 是锦溪的写照。锦溪被“五湖三荡”环抱,拥有大小17个湖泊,是华东地区水体面积最大的古镇。</p><p class="ql-block">锦溪传统建筑以明、清、民国初为主,建筑特色古朴,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以民居民宅、四合院为主,另外还有水墙吊脚楼、落水廊棚、桥楼廊坊等独特的河街集市建筑。</p><p class="ql-block">锦溪拥有众多名胜古迹,依然保持着淳朴的江南地区汉族水乡文化风貌,若隐若现的陈妃水冢,风铃悦耳的文昌古阁,蛟龙卧波的十眼长桥,以及中国首创的古砖瓦博物馆等。</p><p class="ql-block">锦溪是江苏省的 “南大门”,素有 “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 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古莲桥</p><p class="ql-block">古莲桥位于锦溪古镇的入口处,是一座超长的景观廊桥,整座桥独立在五保湖中央,翘角亭子是古典的飞檐造型,似凤首高昂,长廊则像是凤尾卧在湖面上,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桥亭在水中的倒影很是漂亮 。</p><p class="ql-block">古莲桥左侧有著名的陈妃水墓,右边是孝宗为怀念陈妃在此设立的莲池禅院。</p><p class="ql-block">虽然古莲桥是一座新置的景观桥,却成了锦溪古镇景区的标致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 陈妃水冢</p><p class="ql-block">南宋兴隆元年(公元1163年)金兵入侵,孝忠皇帝携宠妃陈氏逃难途经锦溪,陈妃病逝而葬于此地,此地名被冠"陈墓",当时镇名也 由 “锦溪” 改为 “陈墓” 800余年,直到1992年才恢复原名 “锦溪”。</p><p class="ql-block">湖中那个 “小小岛” 便是陈妃之墓。经过修缮,陈妃之墓的牌坊端立墓前,周围松柏郁郁葱葱,亭子掩映其中,她与古莲寺隔水相望。</p> <p class="ql-block">陈妃水冢,就是古镇南五保湖中的独圩墩,地势很低,但葬于此的陈妃水冢却一直在浅水中若沉若现,数百年来不管这里有多大的洪水,水冢却一直露出水面一尺多高,好像水冢是悬浮的。</p><p class="ql-block">有人说陈妃水冢如有根,亦无根,说有根那么为什么水冢永远不会沉没?说无根,水冢又为什么永远不会被飘走!陈妃水冢成了千古之谜。</p><p class="ql-block">水冢不对外开放,只可远观,不可登临。</p> <p class="ql-block"> 《陈妃水冢》</p><p class="ql-block"> 谁见金凫水底坟,</p><p class="ql-block"> 空怀香玉闭佳人。</p><p class="ql-block"> 君王情爱随流水,</p><p class="ql-block"> 赢得寒溪尚姓陈。</p><p class="ql-block">这是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徵明的《陈妃水冢》诗。</p> <p class="ql-block"> 莲池禅院</p><p class="ql-block">南宋皇帝孝宗赵昚宠妃因病殁,水葬锦溪五保湖中,为怀念陈妃,孝宗赵昚在五保湖畔钦旨建庙一一“莲池禅院”,为陈妃诵经护坟,锦溪亦因此被宋朝皇帝御旨改名“陈墓”长达800余年。</p><p class="ql-block">“莲池禅院”由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启功题字。</p> <p class="ql-block">与禅院一墙之隔,是三层之高的文昌阁。</p> <p class="ql-block">“圆通宝殿” 门口的匾上写着 “有求必应 ”。</p> <p class="ql-block">以 “水为魂,桥为骨 ” 的锦溪在不足1平方公里地方竟然藏有26座古桥,密度远远超过了水城苏州的桥梁密度。经过二千多年历史,它历尽沧桑,屹立不倒,现仍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桥柱、楹联、碑刻保存俱全,一座又一座苍颜斑驳,风格各异的桥梁形成了锦溪独特的 “桥文化”。</p><p class="ql-block">在全镇36座桥中,最有名的有8座,即天水桥、太平桥、十眼桥、锦溪中和双桥、众安桥、溥济桥、普庆桥、里和桥。</p><p class="ql-block">锦溪桥梁星罗棋布,当地名谣素有“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之说,其中较著名的就是 “十眼长桥”。</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就先来说说锦溪的 “骨”一一桥。因时间关系我们还有许多桥没走到。</p> <p class="ql-block"> 十眼桥</p><p class="ql-block">“十眼长桥 ”建于明代,南北走向,系花岗石多孔平板桥,桥有九柱十孔,由一孔较高的平板桥与九孔低平板桥连接而成,桥全长52m,高3.1m,桥宽2.7m,中孔跨度3.5m。</p><p class="ql-block">桥墩采用条石整齐叠砌,结构坚固,姿态优美,有“小宝带桥”之称。建国后,几经修缮,现保存良好。</p> <p class="ql-block"> 槃亭桥</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迁入的新置老桥,老桥的历史不详,查询无果。</p> <p class="ql-block"> 普庆桥</p><p class="ql-block">普庆桥俗称“俞家桥”,花岗石单孔全环形石拱桥,始建于明永乐七年(公元1049年),清乾隆四十六年重修。桥长18.7米,高4.1米,跨度6.6米,桥面宽3.1米,桥柱有联:“两岸烟飞通海市,一溪浪涌接澄河”。六十年代前该桥北侧两堍建有桥楼一幢,在桥面上可直接上东西桥楼。该桥亦为锦溪保存最完整之古桥。</p><p class="ql-block">普庆桥还是全环形石拱桥,即桥孔水面上呈半个圆,水下面也是半个圆。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军师刘伯温来到锦溪,刘伯温认为这里是龙穴之地,如果不破掉这里的风水,日后必定要出皇帝,与朱元璋争江山。为破龙穴风水,朱元璋即下令在锦溪河的“龙颈”上建了这座全环形的石桥,以卡住龙的脖子。</p> <p class="ql-block"> 众安桥</p><p class="ql-block">众安桥俗称牌楼桥,因昔时该桥西堍有牌楼一座而得名。众安桥位于南北向市河之上,在普庆桥的北面。</p><p class="ql-block">此桥始建于宋代,重建于明代永乐五年(公元1047年),又重建于清雍正年间,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再度重修,初名南塘桥,俗称南观音桥。</p><p class="ql-block">桥长23.4m ,桥高5.1m ,跨度9.0m ,桥面宽3.5m ,为锦溪古镇诸古桥中跨度最大、最高的石平桥。</p><p class="ql-block">众安桥为石板平桥,两边有引坡,桥面两侧设有石框砖砌护栏,桥板侧面镌刻“重建众安桥”。</p> <p class="ql-block"> 里和桥</p><p class="ql-block">里和桥,俗称南塘桥,始建于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重建于清乾隆十二年,为锦溪诸古桥中最古老,跨度最高大之石拱桥。</p><p class="ql-block">里和桥为明代“锦溪八景”之一《古井风亭》所在地,明书、画、诗三栖大家文征明有诗称赞:“改邑何妨旧井存,苔花翦翦玉栏春。轱辘声声千年泽,不是邮亭阅古人。”</p> <p class="ql-block"> 庆丰桥(改装的老桥)</p><p class="ql-block">庆丰桥位于中和双桥的北面,是一座石板平桥,上面加盖亭廊。</p><p class="ql-block">据介绍:此桥是由陆允中建于明代万历中期,清代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嘉庆十四年(即1809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 溥济桥</p><p class="ql-block">溥济桥俗称陈家桥,为索腰并联式拱桥,在西街廊桥的北边,据介绍:始建于明代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由里人陆溥、陆济兄弟所建。桥名各取陆溥、陆济兄弟的溥济二字,故名溥济桥。</p><p class="ql-block">明代天启三年重修,桥长15.4米,高3.25米,跨度5.8米,桥面宽2.95米,桥栏原为木栏,解放后改砌砖栏,是锦溪古镇最低的石拱桥。</p> <p class="ql-block"> 文昌桥</p><p class="ql-block">文昌桥气势恢宏!两角高翘,桥身伸展绵延有二百多米长,有二车道那么宽。把古莲桥比作凤凰,这桥则是龙啊!第一次见到这么巨大的廊桥。</p> <p class="ql-block">换个角度看文昌桥</p> <p class="ql-block">走过这个牌楼,前面就是锦溪古镇。</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曾经的王氏旧宅,现在是 “马若特泥禅坊 ”,已成为锦溪第十个民间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马若特是河北省土生土长的农民,当地人称他 “泥人马”。一般人看来,泥土多是平淡无奇的,但马若特和他的父亲知道,它们也有着神奇的一面。</p> <p class="ql-block">泥塑艺术看似简单,但技术含量可丝毫不低。程序大致包括挖泥、炼泥、捏塑、烧坯、彩绘等五大环节,其艺术表现手法有雕、塑、捏、贴、刻、印、彩等,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p><p class="ql-block">进门的大厅中央,一个造型夸张却又相当传神的雕塑将人们吸引过去,一个朴实的农民袒露上身,左手一把类似胡琴的民乐,右手弹到性情处奋力向外挥出,夸张的大嘴仰天高歌,让人一看,仿佛一种声嘶力竭的吼声在耳边回荡。这个雕塑叫《大地飞歌》,是马若特先生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 大地飞歌</p> <p class="ql-block">马若特直言之所以喜欢上捏泥人,受父亲的影响和熏陶很大。在锦溪的马若特泥禅馆,就展示有马若特先生和他父亲马志国两人的作品计200余件,个个栩栩如生,惟妙惟肖。</p> <p class="ql-block"> 同一首歌</p> <p class="ql-block"> 童年</p> <p class="ql-block"> 又见爆米花</p> <p class="ql-block"> 牧笛悠扬</p> <p class="ql-block"> 张省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镇上的邮局,</p> <p class="ql-block"> 等到了今天最后一位顾客</p> <p class="ql-block">昆山为华夏古砖瓦之乡,锦溪又为昆山古砖瓦之乡。</p><p class="ql-block">古砖瓦博物馆在锦溪的古宅一一丁家大宅的前四进里展示,是中国唯一一家砖瓦博物馆。里面收藏有各类古砖瓦珍品千余件,展品范围几乎涵盖中国古代各时期。</p><p class="ql-block">从新石器时期 “半穴式” 房屋墙上的 “红烘土”、秦始皇行宫 “望夷宫” 的砖饰物、汉代城砖、六朝板瓦、西晋纪年砖、宋代凿榫井砖,到明清、太平天国、民国时期的青砖,应有尽有。</p><p class="ql-block">这里毎一块砖,每一片瓦,诉说着中国建筑的发展轨迹,无不让人清晰的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设 “一砖一瓦•万千气象”,“ 锦溪古窑•砖瓦之乡”,“ 砖瓦大观•纹饰博览”,“ 锦溪金砖”,四个展厅,展示了中国建筑形成,历代风格,以及古砖瓦起源和辉煌的历史。</p><p class="ql-block">第一展厅 “一砖一瓦•万千气象” 展厅中最珍贵的要数砖的雏形良渚红烧土。这块红烧土来自于5500年前的昆山市赵陵山良渚文化遗址,红烧土以竹杆和芦苇作骨架,由粘土、砻糠和稻草糅合,并经堆积大量干柴经大火焚烧制成。</p><p class="ql-block"> 梦回良渚</p> <p class="ql-block">第二展厅 “锦溪古窑•砖瓦之乡” 整个展厅别出心裁地以锦溪古窑为造型,进入展厅犹如进入古窑内部,展厅中间的屏幕展示《造砖图说》中古代窑工掘、运、舂、磨制造金砖的过程。</p><p class="ql-block">第二展厅摄影:吴团</p> <p class="ql-block">第三展厅 “砖瓦大观•纹饰博览” 展厅中,陈列着各种纹饰滴水,瓦当,和形形色色的砖。</p><p class="ql-block">在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瓦当,是中国建材的一大组成部分。它安放在瓦楞下面,兼有护檐和装饰的功能,是一种特殊的瓦片。安放时弧型朝上的,称为滴水;安放时弧形朝下的,称为檐头。</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瓦当纹样</p> <p class="ql-block">第四展厅的 “锦溪金砖” 正是锦溪历代窑工精心制作的金砖。</p><p class="ql-block">锦溪金砖是锦溪古砖瓦的一张名片。金砖价值不菲,素有一两黄金一块砖之称,制造金砖的步骤繁复,多达29道工序,历时则需要一年时间。</p><p class="ql-block">到了明清时期,锦溪的窑厂不只烧制普通砖瓦,还与陈墓的御窑共同承担起为皇宫供奉金砖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这一池绿萍浮在水面,池中亭子飞檐翘角,池边垂柳婀娜,好美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 丁宅</p><p class="ql-block">丁宅位于锦溪镇丁家弄,始建于清中期。前厅于光绪年重修,原有前后共十一进,现存轿厅、正厅、堂楼等七进,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门楼砖雕精细,刻有 “聿修厥德” 匾额,厅内地坪铺设的大方砖、门窗等保存较好,现是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今天晚上我们夜游周庄,大巴到了停车场,一打听,周庄还在1.7公里之外,沒有接驳车,只有步行了。还好,路上的风景也不错。</p> <p class="ql-block">周庄旧名贞丰里,自宋元估元年(公元1086年),周迪功郎在此收获设庄,遂有周庄之名。</p><p class="ql-block">元代中期,江南巨富沈万三之父沈祐由湖州南浔迁来周庄,人丁始盛,辟村为镇。周庄于元代属苏州府长洲县,明代中期改属松江府华亭县,清初复属苏州府长洲县,清雍正三年县一分为二,属元和县,</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后属吴县,1952年划归昆山县。</p><p class="ql-block">周庄镇处于澄湖、白蚬湖、淀山湖和南湖怀抱之中。 “镇为泽国,四面怀水,港汊纷歧,湖河联络,咫尺往来,皆须舟楫”。造就 “小桥流水人家” 的江南水乡古镇。</p> <p class="ql-block">“世德桥”、“永安桥” 成直角相倚,人行桥上有一步跨两桥之趣,“双桥”美名遐迩中外。</p> <p class="ql-block"> 周庄张厅</p><p class="ql-block">张厅是周庄镇仅存的少量明代建筑之一,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张厅明代建筑,原名怡顺堂,后改为玉燕堂。14世纪初叶中山王徐达之弟徐逵后裔所建,16世纪初叶为张姓所有,俗称张厅,前后六进,沿河临街,大小房屋70余间,占地1884平方米,雕梁画栋,金碧辉煌。</p><p class="ql-block">大厅轩敞明亮,—抱粗的庭柱下是罕见的木鼓墩(柱础),这是明代建筑的明显标志。厅堂内布置着明式红木家具,张灯结彩,迎送宾客。墙上悬挂着字画,—副对联尤其引人注目,上联是“轿从前门进”,下联是“船从家中过”,道出了房屋建筑之奇景。</p> <p class="ql-block">沈厅位于周庄镇南市街,坐东朝西,有气势宏伟的 “七进五门楼”,屋宇一百余间,占地二千多平方米。是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沈厅原名敬业堂,清末改为松茂堂。建成于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系江南巨富沈万三后裔,沈文渊之子沈本仁所建。</p><p class="ql-block">沈厅由三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前部为水墙门,石河埠,是停靠船只的码头,为水乡特有之建筑;</p><p class="ql-block">中部由墙门、茶厅及正厅组成,为会客议事及办理婚丧之处;</p><p class="ql-block">后部为大堂楼、小堂楼、后厅屋,是生活起居之处;</p><p class="ql-block">整个厅堂是典型的 “前厅后堂” 建筑格局,前后楼屋之间均由过街楼和厢房楼连接沟通,形成一个大的 “走马楼”,为同类建筑中所少见。</p> <p class="ql-block"> 敬业堂</p> <p class="ql-block">第四进是正厅,正厅是用来招待贵宾,也是沈家祭神拜祖的场所,因而也是全宅的中心,所以非常宽敞气派,厅内空间与天井直接联通。</p><p class="ql-block">正厅取名“松茂堂”,沈家希望财源广进,像松柏常青,这三个字是由清末最后一个状元张謇所书写的。</p> <p class="ql-block">沈厅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村料,房梁上面刻有许多小动物,例如仙鹤、麒麟等等,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松茂堂上刻有三爪蟒龙,它是象征富贵的,而最高的饰物当属皇家的五爪金龙。</p> <p class="ql-block"> 松茂堂</p> <p class="ql-block">第五进大堂楼,造型浑厚,线条流畅,樑栋雕刻一律为明式圆形图。</p><p class="ql-block">这里是女子生活起居的地方,家具非常小巧秀气,中间的圆桌可以看出,家眷生活的比较融洽,经常围在一起聊天,非常和睦。</p><p class="ql-block">旁边有个像床一样的,这是“榻”,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沙发,女眷可以在上面喝茶、下棋、聊天,所以我们称之为“美人榻”。 </p> <p class="ql-block">第六进小堂楼,里面有一尊沈万三的塑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