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绸木屐玉手镯

杨杨

<p class="ql-block">翻通讯录,又翻到石头兄,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石头兄逝去快六个年头了!想那时他每次见到我必爽朗地大笑着喊“小杨杨!”,而我总嘲笑他一副汉奸模样,那是因为他喜欢穿香云纱(油绸)对襟衫,还满是摺叠痕的那种……</p><p class="ql-block">最早认识香云纱衫,一个是老式电影里的汉奸,一成不变地骑着自行车戴着墨镜穿着油绸衫的标准形象,一个是学校里的那位广州藉的老教师,印象中他似乎一年四季都穿着飘逸的白色丝绸和黑糊糊的云纱衫,有事没事提着小型的矿石收音机在校园内溜达,边走边哼着一首很“革命”的粤语歌:“韶啊山,世界革命摇啊篮啊,东方红啊咦,还是敬爱的毛泽东思想!”我那时候还很小,说着一口粤北腔调的客家话,并不懂粤语,只是喜欢听他摇头晃脑地哼唱,听多了就记住了,歌词是直到长大后会说粤语才明白的,还有邻居那位早年走日本从广州上来的大字不识一个的阿婆教孙儿们唱的广式歌谣,我们也凿壁偷光学得一二:月光光,照地堂,虾仔你乖乖瞓落床……番鞋姐送苔明,苔明姐几时嫁,送盒胭脂送盒茶……至今我也不知晓番鞋姐的“番鞋”是不是这两个字。对了,香云纱也不叫香云纱,而是叫“纹纱”,大约是因为香云纱的主要产地是广东的顺德,而粤语里“云”是念作“文(纹)”的。</p><p class="ql-block">我后来还知道我嘲笑石头兄的纹纱衫有摺叠痕,都不熨烫一下就穿出大街嘲笑得好没道理,纹纱衫的正确穿着方法,正是要有摺叠痕,衣服洗干净后挂背阳处阴干,然后摺叠好,有摺叠痕后再穿出去,这样的衣服才有“摺气”,粤语中“摺”和“志”同音,摺气就是志气。</p> <p class="ql-block">由油绸香云纱想到一些旧物件,比如木屐。小时穿过一种叫“木屐”的鞋子(木屐的屐读作kie,大约也是受粤语影响),那是父亲亲手制作的,用一块比脚略长的质地硬实的木头,一劈两半,砍削出鞋的样子,再把鞋面刨光滑,鞋底切割出厚厚的鞋跟和前掌,在前掌位置钉上一块轮胎皮,木屐就做好了。穿着高水台的木屐行走在青砖铺就的地面或鹅卵石路上,踢踏踢踏的声音穿云破壁而来,尤其在静寂的夜晚,木屐敲打路面发出的声响象敲更的木柝,清越悠扬,每回听到木屐行走的声音,都会勾起我儿时的馋虫,是卖冰棍的阿姨用木屐声般悠长深远的白话吆喝着:菠萝雪条,要来~~牛奶雪条,要来~~</p><p class="ql-block">我以为木屐是我家专有的一种穿着,不料这东西早在春秋时期即已出现,到晋文公时还有一段带血的故事,话说当年晋公子重耳逃难时饿得两眼发昏,臣士介子推把自己大腿的肉割了一块煮给公子吃,19年之后重耳得位(晋文公),欲重赏介子推,介子推却带着母亲躲入山中,为逼介子推出来,文公放火烧山,介子推母子抱树而死。文公哀痛之余取该树制成木屐天天穿着以作纪念,这就是“足下”一词的典故。而通风透气良好的木屐后来在北方渐渐消弭,却在气候炎热多雨的两广和福建一带大行其道,简单的如父亲所制,更高级的有雕花木屐,做好后还刷一遍清漆,闪闪亮着足下生辉,后来有人嫌弃木屐行走的声音过于呱噪,耳根不得清静,又在鞋底钉上一层橡胶,木屐的踢踏声再也听不见了。</p> <p class="ql-block">比如玉手镯。年轻时穿金戴银,老了戴玉,有钱人家上了年纪的女性更是玉簪玉戒指玉坠玉头饰满身披挂,尤以玉镯为甚,两条手臂各戴一支。我一直不明白这个道理,以为玉代表尊贵,鼎铛玉石,代表品德,温润如玉,代表福寿,还有辟邪挡灾的功用,因此深得老人喜爱,而老人戴玉,最大的原因是辟邪挡灾,玉能保命。老人骨脆易摔,摔跤时手撑地面,如果戴了玉镯,玉会替主人挡过一灾,玉碎而骨不折,是为通灵宝玉。</p> <p class="ql-block">过去的人还喜欢戴花。女性有绣花鞋,脸上搽胭脂,还有各式各样的头花。我存有印象的是一种绑在细铁丝上的绒花,有多种颜色可以弯成各种形状,蝴蝶呀,花卉呀,若配以珍珠更显高贵。穷人家呢,采几朵野花插在头上,也是一种朴素的美。</p><p class="ql-block">戴花有讲究,可以插在两鬓的头发上或是脑后的发髻上,但不能夹在耳朵上。</p><p class="ql-block">小时候唱过的一首客家歌谣:癫婆戴野花,戴在耳朵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