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通过自己与天空明月的对话,阐明了哲理,诠释了亲情,表现了凄婉阔大的意境,乐观旷达的情怀。风格潇洒浪漫,语言耐人寻味,既有情趣又有理趣,传唱千年,经久不衰。究其原因如下。</p><p class="ql-block"> 首先,作者在词的上片中表现出的是天上与人间,出世与入世的思想和自由驰骋、敏捷聪颖的才思。</p> <p class="ql-block"> 上片从问月写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首先要明白作者写“明月”和“天上宫阙”并非写神话,为此要联系作者写此文时,正直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并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此时也是作者政治上不得意,心情郁闷,彷徨之时。可作者身居外地,内心无时无刻不牵挂着朝廷的政局,在这里“月”和“天上宫阙”应该指的是皇上和朝廷了。</p> <p class="ql-block"> 作者为官在外,心却在朝廷,真是“心在曹营心在汉”,因此写道——“我欲乘风归去”,字面上是说想回到天上去,其实是真的想回朝廷去。但这一次作者是自请外调,有点赌气的意思,真是想回又回不得,这种矛盾心理只有作者自己明白,常想找人倾诉一下,但是知音甚少,这种孤独寂寞的心境,迫使作者在中秋月圆之时举杯问月,以求得心灵上的慰藉。作者想回去又回不得,即便回去也只能使自己更加地孤独无依,因此作者慨叹道——“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p><p class="ql-block"> 另外,作者的豁达也是出了名的。既然“琼楼玉宇”是那么寒,“高处”是那么冷,为何还苦苦追寻呢?人间不是还有自己的清影为伴嘛!因此,作者突然觉得自己并不孤单,于是盛满酒杯,与清影为伴,共同举杯邀请明月,翩翩起舞,尽情享受这人间的美好时光。情感真可谓一波三折。</p> <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作者在上片借助“月亮”和“琼楼玉宇”的描写表达了对朝廷的留恋和牵挂,更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理,因而他的思绪在天上人间徘徊不定,据说,当时的神宗皇帝在读到“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时,乃有“苏轼终是爱君的”感慨。因而上片写作者想回朝廷,同时又害怕回到朝廷重遭排挤和打击的郁闷和矛盾心情。</p> <p class="ql-block"> 其次,作者在词的下片中表现出的是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和豁达乐观的态度。</p><p class="ql-block"> 下片从移动的月光写起——“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随着时光的推移,夜越来越深,月光从朱红的楼阁转过来,照到低矮的窗户上,作者看着皎洁的月光,辗转反侧,睡意全无。他思前想后,自己一片忠心,竟落如此地步,因而一丝幽怨涌上心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怨月总在分别时圆,怨世事总是不公。</p><p class="ql-block"> 此情此景,作者循着月光看到了天空中的明月,它把清亮的光辉撒向人间,万事万物都沐浴在它的清辉里,一切都是那么祥和,一切都是那么恬静。见此情景,作者突然有所感悟:比起永恒的月亮和广袤的大地,人的生命是如此短暂,既然生命如此短暂,为何不好好体会一下这种博大而宁静的情怀呢?对嘛,如果人总是沉湎于自己的得失中不能自拔,那未免太自私了!面对博爱的月光和宁静的万物,于是作者就有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豁达、乐观与大度的情怀。</p><p class="ql-block"> 月光给作者带来的是彻悟,他从紊乱的思绪中回到了现实,人生总是不完美的,就连永恒的月亮也摆脱不了阴晴圆缺的宿命,我这点挫折又算什么呢?重要的是,要在这短暂的生命里珍惜一切美好的事物,珍惜亲情,珍惜幸福。</p><p class="ql-block"> 美好的月色,彻悟后的美好心情,想法也由己及人,作者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多年未见的弟弟,于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千古佳句就脱颖而出。</p> <p class="ql-block"> 总之,下片写作者看到月光无法入眠,转而对宇宙人生的思考。从狭隘的入世的矛盾中宕出,表达了作者豁达乐观大度的情怀和对亲人的美好祝愿。</p><p class="ql-block"> 回味全文,作者利用奇特而丰富的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神话般美丽的故事,通过问天问月诠释了人生哲理,身处逆境却豁达乐观、气度不凡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最难能可贵的是苏轼对亲情的关注,单是这点就这的我们学习。</p> <p class="ql-block">(图片源自网络,谢谢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