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王崧舟,字维岳,号泊静斋主,浙江上虞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系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浙江省十大育人先锋、“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开发基地”电视教学片主编、“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国家级远程培训”小学语文主讲教师、“浙江教育资源网”特级教师工作室首批专家、“浙江教育学院教师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杭州市小语会会长。现任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p> <p class="ql-block">自1984年参加教育工作以来,长期醉心于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实践。他积极倡导“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言语生命为核心,从生命成长的高度观照和深化语文教育改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1998年评上特级教师以来,他先后应邀赴全国29个省份160多个城市开设观摩课800多节次、讲座200多场次,其代表课例有:《万里长城》、《我的战友邱少云》、《只有一个地球》、《一夜的工作》、《长相思》、《两小儿辩日》、《慈母情深》、《普罗米修斯》、《与象共舞》等,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派语文教学风格。他的语文课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栏目播出。</p><p class="ql-block">在醉心于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实践的同时,王崧舟还一直潜心于小学语文教育科学的研究。自1992年以来,他先后主持了《电化教学和语感培养》、《“自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课堂语感教学策略》等省部级立项课题的研究,其课题成果多次荣获省部级一、二等奖。他先后出版《小学作文教学改革与流派》、《王崧舟小学语感教学法》(音像专著)、《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王崧舟讲语文》、《听王崧舟老师评课》等多部教育教学论著,在省部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天地一课堂》、《语文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诗意语文挥洒诗意人生》、《诗意语文,追寻生命化教育的境界》、《磨你千遍也不厌倦》等论文100余篇。</p> <p class="ql-block">从事学校管理20多年。他认为,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校长应该成为学校的精神领袖、专业导师。实践中,他贯彻“理念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名师精校、品牌强校”的办学策略。2001年,作为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系统第一位引进的人才,他担任拱宸桥小学校长。立足学校的区域实际和文化背景,借鉴“成功教育”的合理思想和经验,提出“新成功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战略,并开始全面实施旨在重塑以“成功心态”为核心价值的学校文化、为每位学生的成功人生奠基的整体教育改革。他提出“让每个孩子走向成功”的教育理想;倡导“为每个孩子的成功学习而教”的教育观念;弘扬“相信自己、鼓励自己、超越自己”的教育精神;建构“尊重、理解、赏识、激励”的教育机制。</p> <p class="ql-block">在王崧舟老师的课堂中,有幸看到的是经典</p><p class="ql-block">的传承,是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王老师在</p><p class="ql-block">这节课中让我明白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p><p class="ql-block">深度融合,在教与学中触摸传统文化的根与</p><p class="ql-block">源,在品与读中领略传承千年的民族精神。</p><p class="ql-block">二、“整本书导读”的基本策略</p><p class="ql-block">名师优课</p><p class="ql-block">1.功能定位: 一本书镇定一个语文要素。</p><p class="ql-block">2.文体导向: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法。</p><p class="ql-block">3.要素选进:整本书和语文书相辅相</p><p class="ql-block">最后借用王老师课堂结尾所说的话来勉励我</p><p class="ql-block">们老师自己:“不光鲁迅先生有好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好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希望一生中能保留这样一个好的故事,它是</p><p class="ql-block">那样的美丽,那样的优雅那样的有趣。请- - - -</p><p class="ql-block">定不要忘记希望,即便会遇到孤独,会遇到</p><p class="ql-block">怅惘,也一定不要忘记自己也有一个好的故</p><p class="ql-block">事”。</p> <p class="ql-block">三、作为教师,我们要个断学习,和领导</p><p class="ql-block">学,和前辈学,和专家学,我们的专业成长,一直在学习的路上,过去的经验,我们可以继承,格是天地辽阔,山外青山楼外楼,我们不能裏足不前,做“装在套子里的人”,我们要积极主动的学习,才能把更好的方法运用于课堂,把更新鲜的知识教给学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