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王维源同志,汉族,1930年生于温州。1953年入党。</b>12岁小学毕业后学徒三年,夜读完成初中课程。又打工五年,半工半读以同等学历考入上海光华大学(华东师大前身)。大学期间参加党的地下外围组织进行学生运动。</p> <p class="ql-block"> 1950年初参军,同年11月入朝,在志愿军政治部前线外俘收容所任外俘教员和俘管队队长。我方与美方停战谈判开始后,调任我方代表团第二项议程俘虏交换材料组组长。回国后从事我军的联络工作,1987年转业任浙江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开城谈判第二议程资料组在来凤庄-初始谈判会址外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片截取自2000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的抗美援朝纪录片《没有铁丝网的俘虏营》)</span></p> <p class="ql-block"> 2020年中央电视台为记念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七十周年,以20集的大篇幅全面回顾抗美援朝的系列纪录片,作为《国家记忆》永世长存。王维源同志作为健在当事人,接受采访,陈述我军在艰难困苦条件下实行高度人道主义,举世无双的俘虏政策,录下了历史的真实。</p> <p class="ql-block"> 转业地方进入科技情报研究所后,正逢国家改革开发,计划经济艰难转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此,王维源同志就科技和经济改革方面的一些问题,先后在国家和省两级公开和内部刊物,发表论文五十多篇。后收集成册,取名《暮秋集---写于车轮转弯的时候》。</p> <p class="ql-block"> 作为我国第一篇关于高速公路的研究论文,1985年王维源同志与人合作发表了《宁、杭、沪、甬高速公路和经济发展模式》,受到国家领导人重视。五年后在上海开始我国第一段14公里长的实验性高速公路。</p><p class="ql-block"> 当时因杭州钱江大桥严重堵塞,国家铁道部拟在杭州新建钱江二桥,计划除建双线铁路,外加双向一级公路和用于旅游的观潮带。在方案讨论会上,王维源同志独持异议。终于取消观潮带,一级公路也改为高速公路,平交改立交,促进宁、沪、杭、甬长江三角洲骨干高速公路的形成。</p> <p class="ql-block"> 为开辟和启动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王维源同志曾承担《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大纲》课题组副组长,负责总课题报告的起草任务。课题重点在“产业发展”,必须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课题报告除了提出50个具体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还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建议。当时杭州技术市场因素欠缺,为使高新技术市场快速成长,王维源同志还专门撰写了《引入乡镇企业,参与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和《关于高新技术贸易街的设想和建议》两篇专文,具体建议把电子贸易街设在杭州文三街。</p> <p class="ql-block"> 这些建议被杭州市领导采纳后,很快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和市场的形成和聚集。几年后各地就有了“北有中关村,南有文三街”的说法。国家商业部因文三街的电子产品市场的高度繁华,授予文三街为《中国特色商业街》荣誉。王维源同志也因《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大纲》的课题报告受到国家科委三等奖奖励。</p> <p class="ql-block"> 1992年63岁退休后曾任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高级顾问三年。</p> <p class="ql-block"> 对于燃烧了的青春无悔;对于默默奉献的年华无怨;对于受了战伤老而逝去的躯体无憾。老一辈的革命家们刻苦、勤劳、认真、对于理想主义的追求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抗美援朝打过仗,</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经济建设添锦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改革开放献言策,</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问心无悔坦荡荡。</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