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十大名山

雪山老客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邢台十大名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仙翁古洞——张果老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果老山,又名仙翁山,位于邢台市西部15公里处,主峰海拔449米。是国家AAA级景区、河北省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据景区保存的唐代古碑记载,此山原名五峰山,广宗道人张果在此隐居修行成为八仙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明皇李隆基奉老子为自己的祖先,便敕封张果为仙翁,改邢州五峰山为仙翁山,并为张果修建了一座栖霞观,改观后的山洞为仙翁洞。清代时“仙翁古洞”被誉为邢台八景之一。有栖霞观、张果洞府、仙翁神驴、拧劲古柏、苦梦树等30多处景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果,唐代广宗人,其事最早见于《明皇杂录》,《新唐书‧方技传》载:“张果者,晦乡里世系以自神,隐中条山,往来汾晋间,世传数百岁人。”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栖霞观,俗称仙翁祠。根据庙前石碑记载:栖霞观始建于唐代开元23年(735),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苦梦树,位于张果老山的半山腰,是一棵似椿非椿、似槐非槐的古树,据林业专家考证,苦梦树系华夏大地罕见的稀有树种,长江以北仅此一棵,可以说是珍贵之极。据传这棵千年古树系张果大仙从王母娘娘的瑶池偷偷移栽的仙家宝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仙翁古洞,为邢台 “邢台八景”之一。洞中有晶莹的泉水清澈见底,这便是仙山有名的圣水池。圣水池注而不溢,淘而不涸,水质清纯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甘甜爽口有益人体健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拧劲柏 是柏科中一个特殊品种类型,林业专家说其生长与地理、土质、环境条件有直接关系,风吹树冠,促使旋转,所以出现皮层拧劲花纹。拧劲树种生长十分慢,有人说500年拧劲一圈,是为张果老山的一大景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玉皇顶 是张果老山的最高处,登上高高的玉皇顶,一览众山小,豁然视野宽:向东可观赏邢台市区的全貌,玉泉湖近在咫尺;邢和公路熙熙攘攘;西望绵绵太行,巍峨高峻。据说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五,玉皇大帝便要巡视天下各地的芸芸众生,考察人间的善恶祸福及民俗风情,玉皇顶便是玉皇大帝驾临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华北水洞——天梯山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梯山景区位于邢台县西黄村镇东牛庄村,距离邢台市区仅16公里,是邢台交通最便利的旅游地。市区游客可乘公交直达,邢汾高速、邢衡高速、太行山高速、京港澳高速与邢台旅游专线抗大路相连相通到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景观以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主,以高度集聚的喀斯特溶洞、险峻秀美的山地景观以及宋代抗金遗址著称。拥有54个奇特景观和36个天然古洞,素有“三十六洞洞洞奇,五十四景景景美”之盛誉。景区建设于1997年,开放后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旅游,目前景区为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级地质公园、河北省风景名胜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梯山古称“关门山”又称“石门山”“石梯山”等,山上有令公垴,是宋代抗金名将杨令公和牛皋的抗金据守之地。道光、光绪版《邢台县志》均称:“石梯山在城西北六十里,府志作西南七十五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连喜兒山,岭平土沃有水泉二可耕可饮,北有石路如梯。”明成化版《顺德府志》:“石梯山在县西五十里许,中有路趑趄如梯然。”嘉靖版《顺德志》也称:“石梯山,在府西五十里,路陡绝如梯然。”乾隆版《顺德府志》:“石梯山,在城西南五十里路陡如梯,又五里为牛家峪。”从府县志书记载可知,石梯山即今日天梯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梯山风景优美,每年春、夏、秋三季是天梯山景区最佳的旅游季节,景区西部有川口湖,是开展水上旅游活动的好去处;其西岸的剑峡又是峡谷探奇之地,景区内还有古寺庙、古关隘等遗址,东牛庄、南会村风情浓郁,是集山、洞、湖、峡、寺、关、山村风情旅游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梯山为太行山脉东部余脉,海拔高度仅有550米,山虽然不高,但山势峭立,登山台阶陡立向上,好像一架梯子高倚云天,山腰金水洞古洞群聚,有徘徊洞、七星洞、飞龙洞、卧虎洞等36个洞穴,其中的徘徊洞,是宋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部下牛皋屯兵据守之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抗金义军所留下的石刻、石佛、栈道以及捣米用的石臼、石槽等遗迹至今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梯山主峰长寿峰,俗称金顶,是城市近郊观日出的最佳地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爱情圣山--天河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河山景区位于邢台市的西部山区,邢台县白岸乡清泉村和山西和顺县松烟镇夫子岭村。风景区在晋冀交界处的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总面积30平方公里。这里奇峰林立,峡谷幽峻,植被丰茂,林木葱郁;群瀑飞雪,清泉鸣筝,水源丰沛,是著名的“太行水乡”;松涛阵阵,牛羊成群,又称“云顶草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河山景区是八百里太行一颗耀眼的明珠。主要景点有:汉阙大门、荷香园、迎宾大坝、天河湖、爱情广场、鸳鸯池、凌波湖、碟仙谷、凌雪湖、九天银河、天门、碧莲池(壶穴)、睡莲池、情人谷、牛郎庄、仙人峰、鹊桥、月老峰、圣母庙、夫子岩、云顶草原、天下第一牝等数十处。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河山一带广泛流传着牛郎织女的故事,并拥有大量与之相关的文化遗存。经国内民俗专家考证,这里就是牛郎织女故事的原生地。2005年,天河山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为“中国爱情山”。2006年,天河山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七夕”文化研究基地,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七夕文化之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古以来,在邢台西部太行山流传着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每到七夕民间传唱着许多爱情故事与传说,在冀晋交界的天河梁的下面有个名叫牛郎峪的村庄,牛郎就出生在那个小村子里。天河梁周围有很多处历史遗存,有自然形成的地名、村落,如南天池、牛郎峪、织女寨等。在南天池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水潭,传说是织女下凡洗澡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0年代时,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天河配》时,这里曾是主要外景拍摄地,当地许多村民还扮演过群众演员角色。后来经过民俗专家的研究和考证,认为这里是牛郎织女的故事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是故事的原发地。2005年,天河山景区因天下第一牝、牛郎织女故事原生地,以及《天河配》外景拍摄地而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注册为中国爱情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河山景区位于太行山西缘海拔高度均在1000米以上,再西即为山西平原。这里环境优美,植被茂密,风景如画,水资源十分丰富。自春天始,仙桃花、野生桃花、山杏花、连翘和迎春花依次开放,漫山遍野的桃花在微风中漾起。夏季里景区内林木葱郁,道路、山涧之中,悬崖之上古藤交错,森林覆盖率达92%以上,让这里变得冬暖夏凉,即使是炎热的夏天,天河山的平均气温也在25℃左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河山的景点很多,可分为天河水乡,天河幽谷,天河草甸。水,是天河山爱情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在文化史中,人们对水有着丰富的感情,有着不可捉摸的性情,特别是水的柔媚,水的灵性给人带来很多的联想,为此自原始社会时就产生了水的崇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山海经》中的“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是对水的一种神话感知。《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水的爱情绝唱,人们以水为媒,假水达意,借水传情。古人那首填词中的“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不正是喻着人间天河情爱与相思吗。“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以生相许”水与爱情有不解之缘,水也代表女性的温顺、柔韧、清澈、晶莹,天河水乡正是中国爱情山――天河山景区的精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河山水源非常丰沛,四季流水不断,三步一潭、五步一瀑,号称“百瀑百泉”。有静静的天河湖、凌波湖,五彩潭、珍珠潭,还有飞流直下的织锦瀑、人字瀑、一线瀑等。水经过的山谷,穿梭在峻岭幽涧之中,使天河山的九天银河谷、情人谷、清凉谷、蝶仙谷、二郎峡等十几条峡谷又增加了美的韵味,就像少女在爱情海洋中歌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鼎梅晴雪--小西天</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西天俗称“奶奶顶”,又名栲栳红山,位于邢台市西南40公里处,是我国北方著名的道教名山和河北省第一批风景名胜区。属嶂石岩地貌,这里群峰争翠,千峰竞峭,峡谷幽清,且三面环水,山光水色,交相辉映。主峰鼎梅山海拔1089米,山势奇特秀美,直插云霄,登顶远眺,太行美景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山上有庙宇20多处,保存有唐朝丞相宋璟亲自撰文书丹碑一块,有明万历、清道光年间等多通碑刻。山上有六处天然石洞,洞口洞外散见多处精美石刻砖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西天文化厚重,其考与唐代建雷音寺有关,现山顶上保存一通宋璟书丹的《雷音寺记》,碑文说唐代开元二年(714),有僧建寺于邢西,“又奏天子曰:昔供于光禄,仍表寺而曰雷音,法主昙那与宗明和尚守祀,兴我大唐万世不衰……。”碑文可证,当时山上雷音寺为唐皇敕建并赐额为“雷音寺”,又因佛经记载,雷音寺为西天极乐世界佛祖释迦牟尼的住所,因山名为小西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景区有滴血古树、长毛巨石、迎客和尚等景观堪称“北国三绝”,一年四季风景各异。游人到此可以享受大自然赐予的如诗如画美景,还可以感受悠久浓厚的小西天文化,给您带来返朴归真、如临仙境的真切体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山和尚又名“迎客和尚”,此为小西天自然景观之一,鬼斧神工雕出的迎客和尚高三丈有余,身体向前倾斜,盘膝而坐,一丈多高的头部向上昂着,形态庄严,静心修真,专管世间不平事,剧目远望,迎接来客。相传,迎客和尚是关爷寺院内的一位小和尚,因犯佛法被方丈责罚到这里看山迎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滴血树又名“梁子树”,和长毛巨石、迎客和尚堪称为北国三绝。尤其滴血树,是景区唯一一棵品种罕见的千年古树,位于通往顶峰的半山腰上,自唐朝时候就有记载:每年清明节前后,滴血树会滴下红色的液体,历时49天,像血一样;另外,平时折下滴血树的一段枝叶,也会滴下红水,如伤口冒血,几年难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毛巨石是“小西天三绝之一”,位于主峰山顶,巨石上面长有跟人头发一样的长毛,能茬茬滋生,拔下燃之,则散发烧头发一样的扑鼻气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鼎梅晴雪”是邢台古八景之一,是冬季小西天独特景色,也是小西天自然景观现象与特有的植物相结合形成的景观。景观现象是说小西天山下未雪,山顶上已是一片白了。整个山巅上的所有植物已挂满了冰凌花,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如同一座天然水晶宫。如遇大雪纷飞,更是粉饰玉雕的世界了,像千条巨龙飞舞,万树梨花盛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在山上的一种植物,当地称为鼎梅的野生植物,生长于悬崖峭壁上,在冬季开红、白、黄三种颜色的花,在一片银白的世界里盛开着鲜艳多姿的鼎梅花,确是别有一番情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自古以来就有人说:世间奇艳,鼎梅山上雪,即“鼎梅晴雪”名称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老道旮旯--仙界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仙界山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境内的老道旮旯村,距市区60余公里,山因村而得名,村因山而闻名。这里四季分明,景色绮丽秀美。阳春三月,山花怒放,百花争艳,一片花的海洋;盛夏酷暑,流泉飞瀑,云缠雾绕,绿荫蔽日,凉爽宜人;金秋十月,千峰竞秀,层林尽染,红叶似火,“枫”情万种;隆冬严寒,冰雕玉琢,银装素裹,宛如琉璃世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仙界山在老道旮旯村附近,传说老子在此修炼居住过,故名老聃旮旯,后来因老子是道家的祖师,又被人称为老道旮旯,至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旮旯是北方人经常使用的一个词,是“狭窄偏僻的地方”和“角落”的意思,凡指一切角落。老道旮旯有三大旮旯,石崖旮旯、偏缝旮旯、桃花旮旯,统称老道旮旯。石崖旮旯,是仙界山景区的通天谷景区,它是仙界山景区的精华,也是仙界山的主景区,这里以水见长,是水的世界。另外还有两个旮旯,就是偏缝旮旯和桃花旮旯,这是仙界山的仙驼峰景区和桃花岭景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道居住过的“旮旯”角落,自然有许多与八仙传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传说八仙最早在此练习游泳,都是狗刨式的,很不雅观,为此他们喝了不少湖水,却始终难以练成水上飘。一年夏季,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山水中漂来众多仙物,铁拐李随手抓了一个葫芦,汉钟离捞了一把芭蕉扇,张果老抢了一个纸叠驴,蓝采和挑了一个花篮,何仙姑采了一朵莲花,吕洞宾拣了一把长剑,韩湘子捞了个横笛,曹国舅拿了个玉板,然后他们就随波逐流,与神物一起飘飞起来。原来,八仙长年累月在湖中修炼,湖水中亦有仙气,湖水喝多了,自然而然也就成仙了,加之各自得了神器,一日之间便脱胎换骨,成了仙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佛教圣地——天台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临城天台山景区,位于邢台市临城县崆山溶洞景区西北8公里,总面积约23平方公里,有大平台、五谷仓、石柱峰、天眼山、九尖山等诸峰,主峰海拔599米。天台山的岩体为红色石英砂岩,属嶂石岩丹霞地貌。天台山的岩峰和峭壁具有顶平、壁陡、坡斜、树茂的特点。因山体挺拔,奇特多变,顶平如台而得名。景区内树木参天,四季风光如画、景色丰富多彩,春天开满了红红的野红杜鹃;夏天映衬在绿丛之中;秋天山花盛开五彩斑斓,冬日白雪皑皑苍松傲雪。“天台积雪”为临城古八景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台山是太行山的余脉,在数十亿年之前,这里是一片浅海,后来这里的地势逐步抬升,中元古界的红色石英砂岩古天台地层渐渐从水下露出水面。在燕山运动时受到地壳板块挤压,发生断裂和变形,构成了山体大致轮廓和骨架。在距今约258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中,受强烈的垂直升降运动影响,山体隆升并遭受风蚀,加之断裂活动和冰川作用,崩塌后才形成了现在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台山有许多有名的山峰和人文景点,五谷仓、龙首峡、天圈、九县垴、大天眼山、小天眼山、云海亭、半壁殿及南禅、北禅、慈云阉、仙岩庵、桃源洞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远远望去天台山如一尊首东足西的巨型卧佛,卧佛也称为睡佛。自古以来,天台山就是佛教圣地,寺庵密布。历史上在山中曾修建有慈云庵、南禅(南泉)、北禅(北泉、老祖庙)桃花洞(桃源洞)、仙岩庵(仙泉庵)、东寺、西寺、石柱寺等8座寺庵。这些寺庵有的是隋唐时始建,有的是元明重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丹崖翠壁--福寿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福寿山景区位于内丘县侯家庄乡北部,地处晋冀两省内丘、临城、赞皇、昔阳四县交界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福寿山西临山西省昔阳县,北接赞皇县嶂石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南与寒山旅游区相连。福寿山景色秀丽,自然资源条件得天独厚,为北方山岳型风景区,以“山雄、势险、坡绿、谷幽、景奇”称绝。景区四季分明,景色各异。早春,草长莺飞,杏花烂漫;盛夏,翠树丹崖、流泉叮咚;暮秋,黄栌红叶,似霞似火;隆冬,冰柱挂壁、晶莹剔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景区内有杏峪自然保护区,面积40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原始次生林,是邢台市目前仅有保存较好的原始森林生态群落,是河北省动、植物宝库,2001年8月1日,被邢台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自然保护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福寿山有许多自然景点,这些景点与传说故事相结合使这些山水有了灵性,也给来这里旅游的人们带来了兴趣和文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黄庵垴,位于晋冀省界,海拔1773.8米,为河北内丘、赞皇及山西昔阳交界的主要山峰。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杏峪周围遭到大旱,以致大地颗粒绝收,玉皇大帝为了救助苍生,拨粮救济百姓而堆起的粮垛,后来形成了山峰,被人们称为“皇安垴”。黄庵垴东、南两面为悬崖绝壁,西、北两面为缓坡,登上峰顶天宽地阔,遥望四方,千峰拱列,万壑竞秀。在这里可看云海波涛、佛光胜景,也是晨观日出,暮看晚霞之佳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轿顶山,位于杏峪村西北黄庵垴的西南方,因山顶酷似古时的轿子顶,称之为轿顶山。有关轿顶山的传说故事在这一带流传了很多年了,当时王母娘娘在人间时修练,受尽苦难,后来传奇般与玉帝相会,并定下了终身,后被玉帝用天轿娶上天宫,天轿停留在这里,其影子变成轿顶山,并因此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福寿山有九女峰,位于与嶂石岩景区交界处,共有大小山峰九座,山峰高低错落,形态各异,石柱峰头若仙女亭亭玉立而得名。明代顺德府同知郭从道游九女峰曾赋诗曰:“麻姑仙子驭云游,夜夜吹箫月满楼。一曲凤凰人不见,数峰青落碧云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九女峰有一米崖景点,这也是福寿山最精华的景观。明代诗人乔宇诗曰:“岩半花宫千仞余,遥观疑是挂空虚。丹崖翠壁相辉映,纵有王维画不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米崖又叫板山,崖宽不到两米,两侧刀切般的悬崖峭壁,深有百米,直上直下,没有一丝弧度。百米之下,又是一千多米的下坡。登上一米崖极目四周,山峦层层叠叠、连绵起伏不断,往下眺望,一米崖如同刀削,壁立千仞,十分险胜。每一个挑战者来到一米崖,都会感到脚软、心跳,当你颤抖着爬到崖上,坐看云起云落,物我浑然两忘。从一米崖向上攀登,沿陡峭台阶山路攀上山顶。极目四周,太行山层层叠叠、连绵起伏、错落有致,如同刚刚展开的一幅美丽雄伟的山水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道教祖山――灵霄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灵霄山,古称敦舆山,又称中岩山,凌霄山,上凌霄山、中岩寨、中央寨、武马山等名,位于邢台县与内丘县交界处,距邢台市区35公里,主峰海拔1089米。在山上保存有东汉末年太平道遗址,如点将台、练兵场、水牢、军营址、地道、寨墙等。还有唐代于鹄隐居洞,宋代的凌霄寺遗址、凌霄寺塔等。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灵霄山为太行山余脉,据考证为《山海经》记载的敦舆山,是邢台域内最古老的山名之一。在《山海经》北次三经记载说:“敦與之山,其上无草木,有金玉。溹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泰陆之水。泜水出于其阴,而东流注于彭水。槐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泜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灵霄山“僻处西域,距府城(顺德府,今河北省邢台市)七十里,介于皇姑、太子两岩之间”,故原名中岩山、中央寨,属太行山的一个支脉,该山地处太行山深处,四面皆是陡峭的悬崖绝壁,只有数条羊肠小道可通山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重修中岩山空龙殿记”记载,“中岩山座邢州乾方七十余里,亦曰凌霄山,曰武马山等等,古称云城外四座山门,红门、龙门、土门、石门,内有城墙环绕城中,经年云雾飘渺,松柏长青。”山上遗有黄巾军点将台、练兵场、石梯、寨子门、寨墙、水牢、营址、地道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灵霄山与道教文化的渊源,在崇尚老子的唐代,北方的文人选择灵霄山为归隐地。由于灵霄山与道教文化的渊源,在崇尚老子的唐代,北方的文人选择灵霄山为归隐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代诗人于鹄(745-804)为河北南部人,唐大历七年(772)前后,在河北南部的邢州一代游历,他崇尚黄老之学,宣扬禅心道风,追求隐逸生活,在灵霄山归隐,在邢州时曾写下“三十无名客,空山独卧秋”诗句,今凌霄山上有“凌霄洞”,洞中石壁上有“邢州”等字的刻石题铭。应为于鹄等人隐居之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代在凌霄山上修建有凌霄寺,寺内有高僧光上人,光上人园寂后,于鹄写《哭凌霄山光上人》:“身没碧峰里,门人改葬期。买山寻主远,垒塔化人迟。鬼火穿空院,秋萤入素帷。黄昏溪路上,闻哭竺乾师。”除佛教建筑外,在于鹄《早上凌霄第六峰入紫谿礼白鹤观祠》、《过凌霄洞天谒张先生祠》等诗中还描写有道教建筑,如白鹤观祠、张先生祠等,这些建筑今已不存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丁权,宋代南徐人。哲宗元祐三年(1088)进士。授复州司理参军。因决狱有方,调任宣州、潍州任都曹。后改任衮州教授,入为太学博士。后除淮东及河北提举学事,知汀州卒。他在河北为官时,曾登凌霄山,并写《宿凌霄山听琴二首》,其中一首是这样:“千层石蹬与天通,宝构峩峩二佛宫;晓见黄河青嶂外,暮棲峭壁白云中。一心险易分高下,万法圆融绝异同;翠竹黄花何处是,休将蠡管话禅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在灵霄山南麓有凌霄寺遗址,在遗址的山岩上还保存着唐代的凌霄寺砖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秀孕千岩--佛照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佛照山,又称佛堂山,宋代之前称为“大安山”。位于沙河市西部太行山浅山区,属太行山脉,在册井乡白庄村辖区内,距沙河市区45公里。佛照山最高海拔906米。从太行山高速册井口下来西望,她座西朝东呈“n”型状,宛如一个硕大无比的马鞍,因此当地人也称马鞍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佛照山历史悠久,唐宋时期就建有寺院。据宋碑记载,宋代以前,这里就有寺庙。宋初,开封天清寺僧人守仁云游至此,颂有偈子:“气直语直,眼亲手亲。峰峦竞秀,红紫争春。神通妙用施呈尽,要见国师犹隔津。”开始筹建寺庙殿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祥符初年(1008年),朝廷下诏赐名封峦寺,历代多有修缮现存古碑7通。鼎盛时期,有上大殿、下大殿、尼姑庵上院、下院等四大建筑群,寺僧上百人,庙田数百亩,五里碑就是庙产的分界线。是沙河及邻近州县著名的寺院。宋曹皇后曾到寺进香,还曾出过担任督僧纲的大德高僧。寺西大安山脚下,曾有两片塔林,大小塔70多座。惜民国后寺、塔被毁,现保存有许多塔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封峦寺文化深厚,据学者研究称,这里是曹国舅修行出家的地方,现保留有宋碑,《京畿金石考》记载:邢州大安山封峦寺碑,石介撰,释绍珍正书,康定二年立。康定为宋仁宗的年号之一,康定二年为1041年。现存宋代古碑上有“大宋邢州沙河县大安山封峦寺”等字样。两槐夹一碑是封峦寺一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万历四年,赐进士出身,北京吏科给事中,宋之韩,称封峦寺是“温阳(沙河古称)之古化城”。赞美封峦寺佛殿“金壁辉煌、丹癯珍饰、乃神洋洋乎在其上也”。又说佛不在天竺而在封峦。告诫后人要“守之有方,传之无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代文人沙河县令方豪多次来到封峦寺,并写下封峦寺诗:“晓从漆泉来,午向封峦去;登登山尽头,望望云深处。泉流乱石丛,碑夹古槐树;将迎怜冻僧,发兴怨折桂。话长烬佛灯,吟渴索茶具;忽闻夜半笙,或有真仙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佛照山有白龙洞,洞位于北半山腰处,入洞要走崎岖险峻的羊肠小道,因洞中塑有白龙像,故得其名。龙洞深邃幽长,越向深处,洞口越窄,以致人身不得通过,遂不知龙洞伸向何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封峦寺一侧有范子侠墓,墓由34方青石垒成,代表着他走过34年的人生旅程,墓上有碑,却无一字。新中国成立后,将军灵柩迁往邯郸晋冀鲁豫革命烈士陵园。现存封峦寺前范子侠将军墓为衣冠冢,已被列为沙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佛照山植被茂密,红枫树满山遍野。秋天来临,漫山碧绿的红枫树开始变色,碧绿的枫树在萧瑟的秋风中像变魔术似的变成了金黄、染成了红色,随风轻摆如彩浪起伏,分外耀眼好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观赏红叶的最佳位置在山顶。通往山顶的小路只有一条,可从山的南侧或北侧拾阶而上,攀登约500多个台阶后到达山顶,山路曲曲弯弯,每停留一处都有不同的美景,行走在红叶的簇拥中山间小道,佛照山,犹如梦中仙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太行寻真--北武当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武当山,俗称老爷山,又名五明山、小武当,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沙河市西南蝉房乡与武安市交界处。西倚摩天岭,北望小西天,东临秦王湖,山势高耸险峻,沟谷幽深,泉水清冽,植被优良,物种繁多,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千年古树随处可见,有“天然氧吧”之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主峰小金顶海拔1437.3米,为沙河境内海拔最高处。现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武当山是相对于湖北武当山而称,是中国北方道教名山。相传,这里是真武大帝的修真之所,在北武当山得紫炁元君(亦说太上老君)用铁杵磨针的方法点化并传授秘法,又遇天神授予宝剑,修得正果,后辗转到湖北武当山等地传经布道,所以民间有真武“修道于北方,布道于南方”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北武当山一带有“大欠”、“中欠”、“小欠”等村庄,古时村名中的“欠”是“坎”,来自《易经》中的“坎卦”,是真武大帝当年习经演卦时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易经》中对“坎卦”的解释是:“有孚,维心亨,行有尚”。意思是说“坎卦”象征重重艰险,但面对艰险,要像水奔流一样,胸怀坚定的信念,执著专一,内心才能不畏而获得亨通,这种奔流不止、坚强刚毅的行为必然被人们所崇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武当山金顶现保存大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的碑石记载,在唐代,北武当山在中国的北方已享有盛名,来自四面八方的朝圣者络绎不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元代时,张三丰多次进入太行山,其中有 “中州南北遍寻眞,到处高歌吊古文。”“来日又从河内去,袖中携取太行云。”“株守恒山十六载,燕赵往来成逝波。”在32岁时又入太行山,写下了“幽冀重来感慨忘,乌纱改作道人装。明朝佩劒携琴去,却上西山望太行。”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北武当山,有张三丰讲经传道的很多传说,后人把当年张三丰布道的地方——大欠村南一带称为“道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北武当山有很多的道家遗迹和景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真武大帝庙位于北武当山的最高峰海拔1437.3米的小金顶,小金顶也是沙河市境内海拔最高处。据碑刻载,真武大帝庙始建于唐朝,除真武大殿外还建有菩萨殿、药王殿、碧霞宫等,古庙群建筑为三层三院式,第一层为生活用房,第二层为菩萨殿、药王殿、大圣祠等,第三层雄踞于数十级台阶之上,为真武大帝庙,亦称金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传说当年李世民兵败窦建德,带兵西逃,登山拜谒玄武,并得以点化,后出奇制胜。李世民称帝后,重修殿宇,再塑金身,使这一道教圣地一时间达到鼎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代时,因朱棣将湖北武当山建成皇家神殿,沙河北武当山香火才日渐冷清,到清朝中期又逐渐兴盛起来,据现存宋、明、清、民国时期的碑刻30余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舍身崖在山道南边,有一处巨墙样的高崖,是玄武肉身跳下山崖真身升天之处。相传:当年玄武来到北武当山学道,42年后修炼成功。太上老君为了度化他,来到崖上化作一失足即将坠崖的乞丐,真武见此情形纵身过去救人,却扑空落下山崖,真身升天而去,得道成仙,此处便得名舍身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马岭和栓马桩。回马岭位于小金顶东侧,传说玄武在此回马登峰。回马岭西北方向巨柱状的石峰,高达70米,倾斜20多度,当地人叫拴马桩。说当年玄武和碧霞元君争夺山头(今奶奶顶)失败后,羞恼而去,来到北武当山想歇歇脚,见无处栓马,余怒未消的玄武,举剑朝眼前一山峰就是一剑,山峰顿时被劈开一根石柱,把马栓在了上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香炉峰,在临近小金顶的山路上有一块孤立石峰,形状酷似一个巨大的香炉而命名为香炉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图文均来自网络,感谢原创,侵删!)</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