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对自我的透明度

甘艺华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2年元旦假期间,心理咨询师是大基本功培训结束了,我收获了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又复习了一次心理咨询师四大基本功:同感力、洞察力、沟通力、觉察力。现在总结,我还是忍不住想再次要文字表述这四个概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同感力就是咨询师能够准确体察,把握来访者的内心感受,产生思想共鸣的能力。它要求咨询师建立与另一个人的思想与情感去感受、体会、反馈周围的人和事,以求的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对焦与思维并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洞察力就是咨询师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变无意识为有意识。洞察力就是“开心眼”,就是学会用心理学的原理和视野来归纳总结人的行为表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黄老师的概括是:洞察力是指咨询师能够对来访者的认知、情感、行为之动机与相互关系进行归纳总结、透彻分析,深入探讨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沟通力是指咨询师能够对来访者的主诉进行归纳总结,深入探讨的能力。用俗话来讲,沟通力就是咨询师与来访者交流思想,表达意念,寻求共识的能力。“沟”是手段,“通”是目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觉察力就是学会自我反省,培养对自我的透明度。认识并化解自我的反移情觉察力包括个人能够及时体察内心变化的能力,及时发现自我优缺点的能力和及时调整自我状态的能力,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始终要睁开另一只眼看自己,随时随刻地发现、矫正自己在咨询对话与判断中的失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次培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这些概念,而是我与其他伙伴的练习,黄老师也说了,在咨询过程中,这四种能力,是综合体现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三人练习中,我有两次都在扮演咨询师,第一次,来访者是一位七年级年级男孩子的妈妈,她的困扰是,孩子虽然考上了重点初中的重点班,但是,与孩子在小学阶段相比,妈妈在周末看到,孩子的学习劲头明显不如以前,孩子小学时的一个朋友,考上了比他更好的学校,成绩几乎每科都在100分以上,而这位妈妈的孩子成绩远不如这位孩子的朋友。妈妈特别为自己的孩子担忧,她想做些什么,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咨询师的我,始终没有脱离咨询目标,跟来访者探讨了出了5~6种方法,大多得到了来访者的认可,作为观察员的伙伴也十分赞同我的咨询,她们都认为这一次咨询很成功,获得同伴的认可,我很高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在集体分享的时候,在其他伙伴的提醒下,我意识到,自己跟来访者探讨出的很多方法,80%以上都是我建议的,并没有充分调动来访者自我探索,黄老师指出,我们的来访者所在的领域,咨询师大多并不熟悉,所以咨询师多数是没有办法直接给建议的,所以,咨询师还是要遵循“每个人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这个原则,多通过巧妙的提问,让来访者自己看到自己的思维盲点,不要过多依靠咨询师给建议,怎么提问才能够更有助于帮助来访者劫财到自己思维的盲点,同时挖掘来访者自身的资源呢?我想这正是我需要不断练习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黄老师点评时,她还提到我一次在跟伙伴练习咨询的过程中,我扮演来访者,当时我对扮演的咨询师说过这样的话:我就等着你给我建议。我记得,我确实说过,黄老师的点评是:那个时候,你就像一个找爸爸的孩子。听了这样的点评,我的自我觉察是,那个时候,自己确实很没有力量,我看不到自己的力量,我甚至不知道要去寻找自己的力量,多年以来,我的做事模式大多数是被动、等待,遇到问题,就等着别人给我建议,等着别人来指导我,我意识到这是在我成长的过程中,被抚养者过度打压,同时过度包办形成的思维和行为模式,现在终于更进一步觉察到了,终于变无意识为有意识了。曾几何时,自己对自己的这种无力感是多么的不满意,但是又不知道自己不满意在哪里,模模糊糊知道自己对一些特别有力量的人很羡慕,但是又不知道如何把自己变成那个样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1月3日下午的练习当中,我仍然扮演咨询师,来访者同样是一个妈妈,她的女儿六岁读小学一年级,咨询的目标确定为改善跟女儿的关系。这位来访者妈妈主诉,指出女儿的一些不对的地方时,女儿经常回否认,不但否认,还情绪很强烈,经常跟自己顶嘴。女儿还经常跟两岁的弟弟争宠,妈妈因为难以调和女儿与2岁弟弟的争宠的矛盾,因而在与女儿相处的过程中,经常闹不愉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跟来访者探讨改善跟女儿关系的过程中,我发现妈妈跟爸爸的互动方式,也常发生激烈的争吵,妈妈有时候会跳起来跟爸爸说话,我设想是父母的沟通方式对孩子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但是却很难用语言引导来访者觉察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绕来绕去,也没能让来访者觉察到或认可这点,后来干脆用语言正面指出,来访者可能感觉到这只是咨询师的想法,也可能感觉到咨询师对自己有指责,所以不太乐于接受这个观点,这次的咨询不是很顺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点评的时候,黄老师指出,这样的来访者,正是我很好的练习对象,我想这很容易理解,各种各样的来访者,我都做好应对的准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作总结发言时,我非常认同另外一位伙伴所说的,每次的落地练习,扮演来访者的伙伴,最好是拿自己生活中的真实困扰作为咨询案例,不要拿别人的,这样才足够真实。黄老师也认同这一点,原因我认为有两点:首先,我们不是专业的演员,自己代入另外一个人的角色,难免会有巨大的偏差,那样的话,会把扮演咨询师的伙伴拖垮的,换句话说,会误导咨询师。另外,我们走在专业咨询师的培训路上,做够≥300小时个人体验是非常必要的,走在这条路上的每一个人,都需要做足了这样的心理准备:要把自己的信念系统放在手术台上,在督导老师的带领下,提供给所有学习伙伴来进行剖析,看看自己的思维盲点在哪里,看看自己的行为模式有什么特点,优势和弱点分别是什么。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敢面对自己的思维盲区,如果我们没有具备看透自己思维盲区的勇气,怎么能够学习到帮助他人看透自己思维盲区的本领呢?我想这可能就是岳晓东博士所说的觉察力这个概念里所说的“对自我的透明度”吧!每个他人都是自己的一面镜子,这让我想到黄玉玲咨询师说的一句话:我们最大的勇敢,是真实地活着。</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