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百年石碾 桑梓情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曹宏卿/编辑·曹宏卿/图片·自拍/音乐·美篇平台.</span></p> <p class="ql-block"> 百年石碾 桑梓情深</p><p class="ql-block"> 文·曹宏卿</p><p class="ql-block"> 蓝田云台山(俗称月牙山)脚下的洋峪川静躺了万万年,洋峪河清澈的山泉水,穿流不息,将东村、祝旗寨紧密地连在一起,使其成为个建制的东光村。东村就是我的故乡,祖辈世代生活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东村座落在洋峪河东边半坡上,有坡地、山梁、沟壑、河边川地。一年四季有着不同景色,冬天,飞雪覆盖着川坡山梁,茫茫原野象只宠大的白蝴蝶,被未封冻的洋峪河象条缆绳般牵引着,欲宇高飞,雪白的翅膀上点坠着棵棵红彤彤的柿子,十分夺目耀眼。 春天,万亩青苗葱葱拔起,吸食着和风细雨,迎合阳光的招唤与大地万物一起生长,把山川大地染成一派绿色。夏季,金色的麦浪,摇拽着丰满果实向过路的人们示意,又是一个丰收季。</p> <p class="ql-block"> 中秋时节,玉米将要成熟,五谷杂粮满山遍野,静待庄稼人的收获。展眼望去,山脚下野花鲜艳,碧草盈盈,树木茂盛,秋风习习,树叶欢快得手舞足蹈,伴随山梁上的草木一起歌唱。洋峪河依然弯延在龙一般的山脊旁,伸向远方的云台山。</p><p class="ql-block"> 秋雨过后,村庄里的树木在雾气中洇得湿绿绿的,人们行走在街道上倍感温润凉爽,微风在人们的脸庞上拂过,显得格外的精神,山村原生态气息轻轻地浸人毛孔,呼吸着故乡的深情。</p> <p class="ql-block"> 我是八月十四下午回到老家农舍,停放好自家车,大门未进,就急匆匆地去了荣平堂叔家,巨婶家,告知他们:明天是八月十五,曹、巨、荣三姓人家,落实两年前商定保护先祖遗留下的石碾……。</p><p class="ql-block"> 石碾盘径约一米三,碾碌细腰而短小,岁月的磨砺已是三扁四不圆了,但它却承载着东村曹、巨、荣三姓人家的生存,依应先祖以来各代人们的使唤,也给全村人们的生活带来邦助,在它那瘦小的身躯上,纂刻着曹氏世代烙印,传承着祖先的精神风貌,彰显着曹姓人们的坚强脊梁。</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农村建设规划时,为取直村道拆迁过程中,曾将弃用的石碾投放道边。二零零七年硬化村道,拓宽路基时,为搭建过路排水道,将石碾盘铺埋在路基中,本家兄弟曹军田参加施工,看到碾盘上纂刻有文字,仔细观察,提水清洗后,清晰可見从右至左竖写“曹大来、巨ⅩX、荣XX;乾隆四十八年;王X”石匠。当埸真心爱惜,就联合曹氏族人,用挖掘机将石碾盘挑出,并保护性留存在王余良家房北空地树丛中。</p> <p class="ql-block"> 我在二零零四年建房屋时,听得军田兄弟讲明“石碾”的故事之后,利用年休假的时间,分别走访了荣平堂、荣汉娃、村长荣建民、巨家婶婶及她的儿子巨扣印,商讨如何保护石碾盘,达成共识,理应保护……。</p><p class="ql-block"> 两年前,我和平堂叔、建民、巨家扣印兄弟商议,将石碾盘安置在村中主街道边曹喜财老屋拆除剩余地基处,由我来实施安置保护工作,大家一致表态热心支持,并到埸参加保护行动。</p> <p class="ql-block"> 我回头同曹家长辈、同辈十余人共商,达成曹姓家族的一致共识:“保护先祖遗物,安放合适位置,传承祖辈精神意志,把前辈光荣传统告诉后人”。决定在今年“中秋节”正式落成。</p><p class="ql-block"> 中秋节,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二零零二年八月十五,东光村委会、东村四组全体人家同意我以旧屋残留庄基地换得新庄基地建房。我是无比感激家乡人的温暖,当时,心情无法用语言表达,就用行动回敬救我养我的父老乡亲,拜走于每个人家,诚告游子终于可以回家了……! </p> <p class="ql-block"> 回顾我的人生经历,曾记得父母告诉我,“你是菊兰姐从月娃抱大的,身上有着长嫂比母的气息,你是吃东村百家饭活下来的,应该回去谢谢村人”。生我养我的东村,哺育我长大成人,是故乡爷爷奶奶们、伯伯大妈们、叔叔婶婶们、姑姑们、大哥大姐们,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灾害的年景,扣自已嘴巴饭,一筷头一筷头地喂进我哪瘦小发白的小嘴里,自己碗里都是稀菜汤糊糊,却救了面临饿死无奶可吃的婴孩……我! </p> <p class="ql-block"> 我怎能忘记亲人的救命之恩!怎能忘记父老乡亲的爱待之情!怎能忘却故乡的山山水水!怎能忘却东村的沟沟坎坎! 东村,是个勤劳而富有诗情画意的秦北山村,是个建村250年左右的自然村。东村有两个村民小组,一百五十七户人家,以荣、曹、周、王、赵为主姓,巨、杜、杨、张等姓人家为少数。据上辈老人相传,曹、巨、荣、王四姓人家最早迁徙到此地,建村立户,其他各姓人家都是后迁过来的。依据本村荣姓家谱记载,荣姓人家是从焦岱镇荣家沟村迁徙到东村,而荣家沟村一组在徐家沟,曹姓二十六户,紧临荣家沟居住,两姓人家自古友好相处,依居在浐河东岸,村后紧临白鹿原,人多地少,那时需外迁人口,荣、曹都属同村管辖,很有可能荣、曹两姓商量结伴迁出,同时来到东村定居。</p> <p class="ql-block"> 二零一八年 ,我陪同叔父曹振文走访徐家沟曹姓,其曹姓祖父辈大多为“忠”字辈,父辈也有“振”字辈多人,因此,初步断 定 东村曹家与徐家沟曹姓人家为同一血脉和历史渊源。 东村巨、王两家因无记载和其它佐证是何年何地迁来。但因石碾盘背面有记载证实,曹、巨、荣三家合资打造石碾,就能说明巨、王两家是同一时期迁入。而石匠姓王,本村王家后代有祖传石匠王余良,王家又紧临曹家居住,所以,不排除今石匠很可能就是“王╳”石匠的后人。</p> <p class="ql-block"> 石碾盘体型薄小,而且是半扁状。原来打造时,选石不大,说明当时迁过来人家还不多,劳力少,无法搬动更大石头,也同时说明曹、巨、荣三家比较穷困,无钱打造更为理想的石碾。</p><p class="ql-block"> 同一时期,前后迁过来的人家还有赵家。赵家老宅紧靠荣家老宅南边,另一户赵姓人家居住在曹、王两家中间。从建房布局上看,曹、巨、荣、赵、王四家处在同一街面,前后基本相等距离通往后街,而赵家以南是周姓老宅,根据东坡地势分析,村后东坡在周家老宅处是坡沟,后坡排水就在周家老宅南墙根处,依旧时生活习惯和讲究,最早迁过来的人家,只会选择较为平坦宽范的地块建房,尽量避开坡沟和水渠,因此推测赵、周两家晚于曹、巨、荣、王四家到东村;另一户赵家住宅,只占前街半边,房后却是曹、王两家的老宅,有可能是赵家人多了,从曹、王两家购得此处,或可能是结姻缘于曹家或王家人,拨给了前半部分建房所得。</p> <p class="ql-block"> 王家来历,也有可能是晚于曹、巨、荣三家,依据“王╳”石匠的石记,也可能是顧用来打造石碾的,或是先顧来打造石碾,之后留下居住的。</p><p class="ql-block"> 东村中心位置的荣家大宅,也就是平堂叔家老院内,植有三百年左右国槐一棵,(西安市人民政府2011年古树名木国槐编号为:610122135030)。此国槐已空心,皮杆仍然坚固,枝叶茂盛,树冠约十余米,高约十余米,主杆胸径有米余。可能是在搬迁时故人赠送的成年树植之,也可能是荣家迁徙来者选植的,或是自然生长于此处若干年。华夏民族自周朝以来,讲究风水和《易经》,民间也有“前植槐,后栽榆”的传统,植树以示扎根安居,槐(怀)念故乡之意!</p> <p class="ql-block"> 一石碾,一古槐,是建村的有力证据,是曹、巨、荣、王姓人家的骄傲,是曹、巨、荣姓三家先祖的遗物,也是村史、家史发展的极其珍贵的重要物证,更是东村村民,特别是曹、巨、荣、三姓人家后人的传承根源。</p><p class="ql-block"> 后来,随东村周、赵等姓人家的迁入,王家打造了自家石碾石磨,赵家也拥有了自己的石碾石磨,最大石碾石磨在周家,石碾盘直径达两米有余,厚度足有四十公分。石碾是用来加工粗粮玉米、谷子、糜子、高粱、红薯、洋竽、豆类以及辣椒面的。随着时代的变迁,东村现在只剩下保护完好的曹、巨、荣三家共同拥有的石碾。</p> <p class="ql-block"> 我八月十五起个大早,筹划如何具体实施安置石碾。随之叫来曹家长辈和同辈共八九成十人,带上各自的器具绳索,走向村子街道中间,本家最小弟弟曹龙开着自购的货车拉着装载机,前来吊装石碾盘,施工现场组织有序,各人都很卖力,在埸有长辈曹振文、曹存堂、曹余善、曹公善,同辈有曹喜财、曹宏卿、曹宏利、曹建荣、曹建波、曹小青、曹龙、宏刚兄弟,还有堂妹夫王建武,姑表妹夫王缠良,巨婶家兄弟巨扣印,以及前来邦忙的数十人之多。</p><p class="ql-block"> 曹龙开着装载机,将石碾盘钩上路边,喜财哥将吊绳穿过碾孔挂于铲斗钗角上,在建荣指挥下,石碾盘乖巧顺耳地平卧在事先砌好的基座之上。此时,天公得知世间有如斯尊道守义之事,令神仙送来清雨,王母娘娘派宫女将石碾盘沐浴洗漱一番,光亮的碾盘展示出“她”的芳容,酷似新娘子出嫁一般,含羞端坐,迎面再世。这时,只听到喜财嫂子急声道,我拿来家里最新的红布,随机盖到石碾盘“新娘”头上,这一盖增加了更深层的敬意,似乎在告诉世人,先祖又回来了……!</p> <p class="ql-block"> 此时,炮声四起,欢笑满街,曹姓族人在劳动中给先祖以慰祭!为祖辈们的艰辛,带来今天的幸福生活而高兴!我这时的热泪悬在眼睑之中,感到无比的幸福和自豪!</p><p class="ql-block"> 村里的人们,听到炮声,纷纷围了上来,共同为石碾盘得到安放而拍手叫好!我仿佛聆听到先祖们在说:“我们的后人还念记着祖辈亲人,念记着祖辈的精神,念记着曹氏家族的经历和荣耀,念记着家族的祖训发扬广大”。在埸的人们,淋着细雨,欢声笑语地回到各自的家里。</p> <p class="ql-block"> 在前后商讨实施保护石碾过程中,我和振文、公善二位叔父、以及兄弟军田、建荣负出了不少心血,其余几位叔父和兄弟们也负出了多次劳作和努力。叔父曹存堂,将亲手栽植的花椒树砍掉,为石碾让路,堂弟小青腾出小组划给他的这块使用地安放石碾,曹龙小弟还捐出自已的水泥以作固定石碾之用……。</p> <p class="ql-block"> 中秋节的晚上,叔父曹振文和婶娘在家中准备好一桌丰盛宴席,我和喜财哥带上封存多年的老酒,曹姓族人齐聚一堂,欢声笑语,共庆安成,一醉方休……!</p><p class="ql-block"> 祖宗六代寒辛苦,</p><p class="ql-block"> 石碾遗留告后吟。</p><p class="ql-block"> 种地为生家事本,</p><p class="ql-block"> 要知稼穑碗中金。</p><p class="ql-block"> 2022.01.03.</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曹宏卿,字宏,号子卿,陕西省蓝田人。爱好文学、书法。中国诗歌报会员,中原诗词研究会会员,益友文学社会员,秦风诗社会员,陕西省散文协会蓝田散文创作基地会员,陕西《作家摇篮》签约作家,西安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散文诗歌散见于《西北信息报》《阳光报》《西安商报》《陕西日报》《三秦都市报》等报刊及《美篇》等各种网络文学平台。</p><p class="ql-block"> 2022.01.0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