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王氏世谱

春风燕语

<p class="ql-block">历时三年第九次续修的新城王氏世谱,在众位族人的努力下,终于与2021年底完工。</p><p class="ql-block">续修家谱是传承族根文化的重要家史记载。续修家谱是为了追思往昔、寻宗问祖,凝聚血脉传承;谱写家史,纪念祖先,昭示家族兴旺,后继有人,兴旺发达。</p> <p class="ql-block">王氏一族由元末明初琅琊公王贵自诸城徙居新城,成为新城王氏始祖。在科举制度臻于完善的明清时期,农耕起家的新城王氏崛起为历跨两朝、兴盛200余年的仕宦望族和文化世家。王氏历代冠缨不绝,科甲蝉联。其间,出进士29位、举人44位、有记载的诸生896位,有文学著述者50余人。112位出仕者,官至尚书、御史、侍郎、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等三品以上的朝廷重臣9位,中级官员也多为寺卿、翰林、府道中等要职,故有琅琊世家“王半朝”之誉。在新城王氏名人中,王重光、王之垣、王象乾、王象晋、王象春、王士禄、王士禛(渔洋)等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p><p class="ql-block"> 后人对先前的这些名人大都不知晓,但对清康熙朝集名臣、诗人、学者于一身的王渔洋知晓甚多,也颇感自豪。王渔洋名王士禛,字子真,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生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卒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享年78岁,身后因避雍正(胤禛)讳追改士正,到乾隆时,乾隆认为“正”“禛”相差太远,恐流传日久,后人不知为何人,诏改士祯,补谥“文简”。优越的文化环境、深厚的文学沃土造就了一代宗师王渔洋。他从二十六岁开始为官,累官至刑部尚书,是著名的清官廉吏。从政之余勤于著述,独创诗论“神韵”说,主盟诗坛半个世纪之久。浩瀚的诗文掩盖了他洁已爱民,廉洁奉公的政绩,不但被誉为“一代诗宗”、“文坛领袖”、“一代廉吏”,更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文学家。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王氏后人与牟家庄</p><p class="ql-block">淄川区罗村镇牟家庄,位于淄城以东偏北15公里处。东傍锦川河,西靠湖南路省道,南与前河村毗邻,北与罗村村相互对望。村庄约建于明代初年,因牟氏立村,故以姓氏命名。现人口约有608人,民风淳朴,乡人和睦,世代以农耕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牟员外</p><p class="ql-block">传说立庄人是小窎桥人氏,人称牟员外,家有良田百亩,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牟家庄是他家打场晒粮的场院,因此地无名,便依姓氏命名为牟家庄。</p><p class="ql-block">说起牟员外的场院,70岁以上的老人都还记得,他的场院被人们称为“响场”。当年,牟员外不只持家有方,更是一个颇有想法的人。农闲时他派人把整个场院的地面挖空,在木板下面挂上铃铛,再把地面用木板一块一块的扣起来。每当人们在上面劳作时,下面就会传出清脆悦耳的铃声。(另有一种说法,把大瓮口对口排列起来,再用木板把地面罩住,在上面打场时,会发出空响)</p><p class="ql-block">牟员外建庄不久,李氏由山西洪同县大槐树迁此定居。在重修牟家庵时,因牟员外在西阁的上面加盖了哈巴狗,而冲撞了朝廷,家族不只被抄,还被官兵追杀,从此流落他乡(还有一种说法,大窎桥村的两个学生在邢家村上学,从此地路过,毁坏了牟员外的庄稼。这牟员外也没有打骂他们,只是把他们俩个关在了猪圈里,让他们在栏里给他踹粪。后来他打听到这两人已考取了功名,怕他们做官后打击报复,便把牟姓改为姓黑,带着家人躲进了山里)。明朝末年从新城搬来的王氏两兄弟,便在牟员外废弃了的园屋住了下来,辛勤耕作,开枝散叶,与李氏组成一个村庄。庄名一直未改,明万历四十一年及清代各版,淄川县誌皆载成牟家庄,沿用至今。(根据牟家庄村碑记载整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迹</p><p class="ql-block">位于村东的牟家庵,约建于明末清初。是一座坐西朝东的两层建筑,当地人称西阁。第一层皆是用宣卡起来,墙壁厚实,下面的空间狭小,门窗上方皆为拱型。从阁的南边沿窄陡的台阶登上二楼,上面宽敞明亮,西面北面安放的供人朝奉的神像一应俱全。南屋是尼姑居住的地方,东边的屋子小点,是她们生火做饭的饭棚。牟家庵与邢家庄的和尚寺,罗村村的莲花庵、双塔寺,是当年四外八乡的人们祈福求财,香火最旺盛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此庵原先叫“藤花庵”,解放后,在邢家庄和尚寺修行的秀风和尚,不知何故挑着一担诗书住进了藤花庵。传说,秀风和尚精通命理和奇门遁术,被后人传得神乎其神。后因归属问题,有关人员问他愿意归属那里时,他选择了牟家庄,遂改为牟家庵。在1958年下半年,上面的一层无故被拆除。随着时代的变化,就连下面的一层也没了 ,只留下个遗址。</p><p class="ql-block">现该庄还存有一块刻于大清光绪三十四年的石碑,因年代久远,风剥雨蚀,很多字已模糊不清,几次请当地有学识的老师帮忙辨认,有些字还是难以认出。碑文内容如下:霸堰文:牟家庄之前有大河自西南冲突而来,x关帝、龙王两庙错列岸上,岁不免有浸塌之忧。又复崖径陡狭,过从者有难色焉。余两人奉xx商部令,开炭矿于兹,议同地面绅耆,情愿自出资费,从xx而以石坝之,陡者使之颇(坡),狭者使之广。月余工竣,约所费六百余缗。纵无其裨益,而庙址其庶以固,轮蹄其庶以安乎!</p><p class="ql-block">大窎桥五品蓝翎王怀琪、邢家庄六品蓝翎仇永荣谨识</p><p class="ql-block">甲午经魁候选四顶教职 王国锡撰文</p><p class="ql-block">邢家庄处士张至德 书丹</p><p class="ql-block">石窝地主王茂林、王茂兴、王茂隆、王茂训</p><p class="ql-block">石匠杜修x</p><p class="ql-block">泥水匠陈学文</p><p class="ql-block">大清光绪三十四年荷月上浣毂旦立</p><p class="ql-block">这也是牟家庄现仅存的,历史较长,保留较完整的唯一老物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人物</p><p class="ql-block">王树同,字,枫林,生于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1968年故于博山,享年82岁。他的后人现仍居牟家庄。当年,颇有些文化且精明能干的王枫林,很受当时富甲一方的炭矿主王怀琪的赏识,被派往山南包大柜,终至家大业大。王枫林是一个开明商人,待人和善,虽富不骄。无论谁遇到难事,只要求到他的门上,定会慷慨相助。因了他的善举,在当地被称为大善人。</p><p class="ql-block">当年,他为牟家庄做的两件事,至今让老百姓难以忘怀。民国初期,因土匪猖獗,时时进村骚扰百姓。为了全庄人能安安稳稳的过日子,他个人出资修建了围墙,把整个村庄很好的保护了起来。选青壮年轮流值更,对进出的陌生人严加盘问,有效的抵御了土匪的侵扰。</p><p class="ql-block">再一件事,就是他在教育事业上做出的贡献。为了提高村人的文化水平,他自费建了牟家庄第一所学校。找木工把桌椅做好后,用大漆漆好,再派人从博山运回学堂。凡是想读书的孩子,每人一张带有抽屉的桌子,无需交纳任何费用即刻入学。该村90岁以上能识字的老人,皆是当年在王枫林办的学校读过书的。现在学校依然伫立在牟家庄,只是随着在此居住过的两位老人的相继去世,显得有些空旷与荒凉。</p><p class="ql-block">他建于清末民初的四合院,坐落在牟家庄的东南角,与他所建的学校相距不远。古色古香的建筑,犹如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透着历史的沧桑。虽几经战火与硝烟的考验,依然挺立在那。我想,它不会只留在记忆的这个“门楣”上,一定会被当作历史文物保留下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牟家惨案</p><p class="ql-block">1938年1月31日(正月初一),当牟家庄的村民惊魂未定的还未从前一天河东惨案的悲伤中走出来,丧心病狂的日本鬼子又血洗了牟家庄。</p><p class="ql-block">窜进村里的鬼子,把全庄的男人全部集中在村西的龙王庙前,按年龄分成两行,还没等人们回过神来,兽性大发的小鬼子便用机枪对着一侧的人群扫去。霎时,一个个正值壮年的年青人,纷纷倒在了血泊中。</p><p class="ql-block">那次不幸遇难的村民有10人,他们是王茂禄、王茂东、王茂海、王玉山、王玉章、徐宗海等。王树顺、王树本是该次血案的幸存者。等小鬼子走后,乡人把他们从死人堆里扒了出来。因身上多处中枪,以至落下了终身残疾。(牟家惨案的死亡人数,被记录在河东惨案人数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抗日积极分子</p><p class="ql-block">王玉文,字,冠玉,生于1915年。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但思想激进。抗战时期,不堪忍受日本人对中国的侵略,积极投入到抗击日寇的战斗中去。</p><p class="ql-block">他胆大心细,头脑灵活,以商人的身份周旋在敌我之间。曾多次把从日伪军那里购来的枪支弹药,装在驮篓里,上面装上瓜果桃李,用驴子驮着偷偷运送给活跃在罗村地区的抗日队伍。</p><p class="ql-block">当年,时任蟠龙地区八路军地下党负责人的张子勤,曾派他去南定任汉奸队队长。是我军安插在敌人身边的地下工作者。他以特殊的身份,为我军提供了大量的情报,有力的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p><p class="ql-block">文革时期,曾有人对他当年所做的一切,产生过怀疑,专门派人来牟家庄进行调查。有村民建议让他们去找,曾与王玉文在战争年代共过事的白光标了解情况。最终白光标的一句“王玉文,对革命是有贡献的。”才肯定了他在抗日战争中的身份,文革中未受迫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劳动模范</p><p class="ql-block">李秀英,生于1933年,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百废待兴的建国初期,积极参加到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响应国家号召,组织妇女,宣传新婚姻法。带领村里的妇女们发扬互帮互助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活动中任劳任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57年她被评为山东省妇女劳动模范,光荣的参加了在济南召开的表彰大会,并颁发了奖状与奖品。</p><p class="ql-block">已耄耋之年的她,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老党员,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虽行动不便,却还时时关心着村庄的变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牟家名吃</p><p class="ql-block">牟家鸡,是牟家庄村民王世金,1993年路经昌乐时,在品尝了一农家饭店的昌乐鸡后的改良版。当店主打开锅盖,香味顿时飘满屋子。用筷子夹起一块鸡肉放进嘴里,顿觉口中生香,回味无穷。便萌发了要学艺的想法,便跟店家讨要煮鸡的秘方,碍于面子,人家只是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并没有把真正的秘诀告诉他。</p><p class="ql-block">回家后的他回忆鸡中的味道,经过反复试验,在原有的味道中,又添加了几味开胃滋补的中药,使这鸡的味道吃起来更加的鲜美无比。炖好后的鸡,倒进铺着一层绿叶的盆里,上面飘着一层淡红的油汁,举勺浅尝辄止,入口下腹便暖了脾胃。再大快朵颐,品尝一下辣中带香的鸡肉,定让你吃的汗流浃背兼酣畅淋漓之感并峙。</p><p class="ql-block">他做的牟家鸡,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很快就火遍了罗村地区。不只吃鸡的人络绎不绝,慕名学艺的人也多了起来。在他毫不保留的传承和教授下,牟家庄这道名吃便遍地开花了。</p><p class="ql-block">现在,牟家鸡不只遍布各省市,更是已跻身于京城,享誉全国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p><p class="ql-block">牟家庄从建国以来就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1963、1964、1965年连续被山东省共青团委,淄博市共青团委,淄川区共青团委任命为“四好团支部”。人民公社时期牟家庄一直是罗村公社的红旗大队,它与四好团支部的荣誉一直保持了多年。1968年与于家村合建的第一个企业“于牟瓦厂”,具有相当的规模,在当时的市区亦是名声显赫。继而又新建物资站、旱冰场、商场、纺织机械厂、渔杆配件厂、渔杆厂、加油站、纸箱厂等,在解决村民就业的同时,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p><p class="ql-block">几十年来,牟家庄在历代村干部坚韧不拔的努力和奋斗下,以现有的历史,又创造印证了一个新的时代。在“凝心聚力,打造美丽新乡村”的新形势下,以花园般特有的庄容,展现在了世人面前。</p><p class="ql-block"> 2019年5月2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