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关隘知多少?

王叶秀

<p class="ql-block">  关隘,指险要关口,在交通要道设立的防务设施,又称关卡。雄关,意思是雄伟险要的关隘。</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古代,就有许多关隘要塞。每一个关隘,都是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的咽喉要冲。这些关隘用以占据险要的地势,抵御外敌入侵、守卫我们的领地及重要城池和富庶的农、牧业区。据有这些雄关,就是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固若金汤地利优势。</p> <p class="ql-block"><b> 十大雄关</b></p><p class="ql-block"> 十、娘子关 又称苇泽关,位于河北石家庄与山西平定县交界处,是河北出入山西的重要关口,有“三晋门户”之称。始建于明朝,因唐李渊之女平阳公主率兵守卫,有娘子军之称,故取名娘子关,是晋、冀咽喉要地,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九关”。</p><p class="ql-block"> 九、函谷关 位于河南省灵宝市,战国秦孝公从魏国夺取崤函之地,在此设函谷关。因关在谷中,东有崤关,西有潼关,有路如槽,深险如函,故名函谷。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要冲。此关古道仅容一车通行,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李白《奔亡道中五首》中写道:“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洛川为易水,嵩岳是燕山”。</p><p class="ql-block"> 八、虎牢关 又称汜水关,位于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始建于秦朝。因传闻周穆王曾将进献的猛虎圈养于此而名虎牢,唐朝时避高祖的祖父李虎的忌讳称武牢关,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地处东西咽喉,由岭夹峙,是洛阳东边门户,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p><p class="ql-block"> 七、剑门关 位于四川广元市阁县剑门关镇,古称梁山,即大剑山,因两山相峙如门,故称剑门,享有“剑门天下险”之誉。始建于三国,又称“剑阁关”。唐朝改称为剑门关。剑门关地处历史上川陕交通要道金牛道上,是入蜀屏障、川陕咽喉。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由于剑门关关系四川生死存亡,故历史上有“打破剑门关,好比得四川”之说。李白的《蜀道难》中写道:“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p><p class="ql-block"> 六、镇南关(友谊关) 位于广西省凭祥市,始建于汉朝,初名“雍鸡关”,后改名“界首关”、“大南关”,明朝改建为两层门楼,后易名“镇南关”,1953年改称“睦南关”,1965年改名“友谊关”。镇南关为西南边防重镇,是连接中国与越南的咽喉要冲。此关控大青、金鸡两山隘口,为古代中国通往越南的重要交通要道,素有“南疆要塞”之称。</p><p class="ql-block"> 五、武胜关 又称武阳关,始建于战国时期,青分豫楚、气压嵩衡、襟扼三江,中国南北地理的中点,被誉为“中南第一关”,位于河南、湖北交界处的大别山脉鸡公山下,北为河南信阳界,南为湖北广水界,旧称“直辕”,春秋时称“全楚之襟”,秦代称为武阳关,南宋改称“武胜关”,与平靖关、九里关合称“义阳三关”,自古为北上中原、南下湖广要关。古以“不能方轨,马不能并骑”形容其险。</p><p class="ql-block"> 四、阳关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始建于汉武帝,因坐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得名阳关,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咽喉要冲,与玉门关为姊妹关。是丝绸之路南道必经关隘,古代兵家必争之地。王维经典之作《送元二使安西》写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p><p class="ql-block"> 三、玉门关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又叫“小方盘城”。汉武帝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咽喉要冲。 唐代玉门关东迁至今瓜州县双塔堡。玉门关为汉唐西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口,军事征战和商旅往返不断。唐诗人王之涣曾在《凉州词》中写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p><p class="ql-block"> 二、嘉峪关 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嘉峪关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冲,万里长城最西端,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隘,被称为河西咽喉,有连锤锁钥之称,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塞。被誉为“天下雄关”。嘉峪关是通向西北地区的重要关隘,古时一出关外十分荒凉,悲伤之情油然而生,故有“一出嘉峪关,两眼泪不干”之说。</p><p class="ql-block"> 一、山海关 又称榆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因位于角山、渤海之间而得名,是连接华北与东北的咽喉要冲,长城的最东端,是万里长城的起点,誉为“天下第一关”。明朝洪武年间建关设卫,关城北倚燕山,南连北海,是中原地区与东北地区的交通咽喉,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关中四关</b></p><p class="ql-block"> 关中四关是东函谷关(东汉后被潼关取代)、西大散关、南武关、北萧关。</p><p class="ql-block"> 一、东潼关 位于陕西渭南市,始建于东汉末,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始设潼关。因为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要冲,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出关中、西域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关城始建于黄土塬上,隋南移,唐武则天北迁塬下,形成今日潼关城旧址。</p><p class="ql-block"> 二、西散关 位于陕西宝鸡市大散岭上,曾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此关扼南北交通要道,是秦、蜀往来咽喉,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秦汉时期,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从这里经过。北宋陆游《书愤》有诗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就是写此关。</p><p class="ql-block"> 三、南武关 又称少习关,位于陕西商洛市丹凤县商山谷中,始建于春秋时期,关东崖悬壑深,狭窄难行险阻天成,为三秦要塞,秦楚咽喉。</p><p class="ql-block"> 四、北萧关 位于宁夏固原市,始建于战国时期,在六盘山山口依险而立,屏护关中西北,自陇上进入关中的通道主要是渭河、泾河等河流穿切成河谷谷地。萧关为关中抗击西北游牧民族进犯的前哨。王维诗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山西三关</b></p><p class="ql-block"> 三关鼎峙晋北,互为犄角,是北疆之门户,京师之屏障,称之为外三关。</p><p class="ql-block"> 一、宁武关 又称楼烦关,位于山西宁武县。宁武关为晋北古楼烦地。战国时,赵武灵王曾在此设置楼烦关以防匈奴。地处三关中路,素有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应偏关,东援雁门的战略作用,目的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p><p class="ql-block"> 二、偏头关 位于山西偏关县,始建于明朝,地处三关西路,东连丫角山,西濒天堑黄河,因东仰西伏,故名偏头关。目的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诗云“雄关鼎宁雁,山连紫塞长;地控黄河北,金城巩晋强。”</p><p class="ql-block"> 三、雁门关 又称西泾关,位于山西忻州市代县的雁门山腰,始建于唐朝,地处三关东路,因大雁南下北归而得名依山傍险,高踞雁门山上,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外壮大同之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历朝历代都是拱卫京都,屏保中原的兵家重地,与宁武关、偏关统称“外三关”,是西北通游牧民族地区的重要关隘。</p> <p class="ql-block"><b> 河北三关</b></p><p class="ql-block"> 明代时以现今河北境内沿内长城一路的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三关为内关。</p><p class="ql-block"> 一、居庸关 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始建于秦朝,因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将囚犯、士卒和强征来的民夫徙居于此,取“徙居庸徒”之意而得名。居庸关东连卢龙、碣石,西属太行山、常山,实天下之险,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汉代便有居庸关之称,三国时改称西关,北齐时改称纳款关,唐代有居庸关、蓟门关、军都关之称。以后历代都称居庸关。明代居庸关与倒马关、紫荆关合称长城“内三关”,为北京西北的重要屏障。</p><p class="ql-block"> 二、紫荆关 位于河北省易县,始建于战国,因山多紫荆树而得名,依坡傍水、两山相夹,是内长城的重要隘口之一,因位于居庸关和倒马关之间,明代时合称它们“内三关”,是由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区的要口。</p><p class="ql-block"> 三、倒马关 位于河北唐县唐县的倒马关乡倒马关村,因山路险峻,战马到此经常要摔倒而得名。倒马关最初战国时置,称鸿之塞,汉代称常山关,北魏叫铁关,亦名鸿山关,明代以后通称倒马关。</p> <p class="ql-block"><b> 其它关隘</b></p><p class="ql-block"> 一、洛阳八关 东汉首都附近八关的总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周围。为东汉防卫首都的军事要塞。东汉中平元年(184年)。为修器械,镇守京师而设。这八关指:函谷关(今洛阳市西、新安县东)、大谷关(今洛阳市东南)、广成关(今洛阳市南、临汝县西)、伊阙关(今洛阳市南龙门)、缳辕关(今洛阳市东南)、旋门关(今洛阳市东、荥阳县西)、孟津关(今洛阳市东北、孟津县东北)、小平津关(今洛阳市东北、孟津县东北)等八关。</p><p class="ql-block"> 二、义阳三关 古代关名。在今河南省信阳市南。南北朝时对义阳郡南三关的总称。这三关指:武胜关(在今河南省罗山县南)、平靖关(在今河南省信阳县和湖北省应山县交界处)、黄岘关(在今河南省信阳县南)。三关历来为南北交通要道,地势险要,是古代南北抗衡的军事关隘。 </p><p class="ql-block"> 三、平型关 在今山西省繁峙县东北。此关西托雁门之险,东拥紫荆之固,山势险要,道路崎岖,为古代出入晋、冀两省北部的重要交通孔道,历为兵家戍守之重镇。平型关是内长城的一个关口,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白崖台乡的平型岭上。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修筑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并在关岭上修建关楼。平型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现在叫繁峙县横涧乡平型关村),呈正方型,周围九百余丈,南北东各置一门,门额镌刻“平型岭”三个大字,真谓峻岭雄关。</p><p class="ql-block"> 四、阳平关 阳平关古称阳安关,位于县城西北57公里,南倚鸡公山,北濒嘉陵江,地势极为险要。南可入川,北通略阳,西至陇南,东达汉中。远在三国时期,即为军事重镇,现宝成、阳安铁路交汇于此。阳平关镇是沟通我国西南与西北的咽喉,是陕、甘、川三省交汇处重要的交通枢纽与物资集散地。</p><p class="ql-block"> 五、龙泉关 明长城真保镇重要关隘。位于河北省阜平县西部的龙泉乡,太行山一出口。东临阜平县城,西界五台山,北近平型关。明代曾派重兵把守,素来是战略要地。龙泉关上关在西北,下关在东南,相距约五公里,沿山曲折,隘口很多,现存龙泉关城遗址为上关关城。 </p><p class="ql-block"> 六、将军关 位于北京平谷区明长城线上,东靠茅山,东南临黄崖关,西北近墙子路关,是平谷东北的重要隘口。此关建于明永乐年间。关口东部城墙至今犹存,有一敌楼,当地称之为“正北楼”,只残留高约6米的基座。靠楼城墙内侧有一券门,门南有一家院,内有一天然柱状竖石,高约6米,据说石上原刻有“将军石”三字,并署有年号,今字迹已漫漶。将军关东侧山上长城,今多已倒塌,靠近关口处两侧的长城修筑坚固,石砌墙体至今仍保存较好。将军关向西为金山,因山势陡峭,没有修筑墙体,仅在金山山梁的二凹地有不足50米长的石墙,当地称为大坝墙。</p><p class="ql-block"> 七、仙人关 古代关隘名。在今甘肃省徽县东南。此关西临喜陵江,南接略阳北界,北有虞关紧接铁山栈道,是关中、天水进入汉中的要地,也是由陕入川的重要咽喉。 </p><p class="ql-block"> 八、天井关 古代关名。又称太行关。在今山西省晋城县南部太行山顶。因关南有三所深不可测井泉而得名。这里适当太行南北要冲,形势险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秦与韩、魏相争上党,多交战于此。 </p><p class="ql-block"> 九、石岭关 古代关名。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东北。此关形势险要,为山西北部之要冲。唐朝为防止突厥南下,曾驻兵于此。宋与契丹相争,也屡次在此交战。</p><p class="ql-block"> 十、蒲津关 古代关名。又称临晋关。在今陕西省大荔县。是黄河重要的古渡口和秦晋间的重险之地。战国时魏在此设蒲津关。汉武帝时改名临晋关。 </p><p class="ql-block"> 十一、娄山关另名娄关、太平关 位于大娄山中,是由川入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也是唐宋元明历朝割据播州的杨氏对抗朝廷的重要天险。红军长征时曾两次攻破娄山关,故毛主席留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的著名诗句。</p><p class="ql-block"> 十二、南津关 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东峡口,为古代楚蜀间通道上的重要关口。历代沿长江而上下的征战无不经南津关而战。</p><p class="ql-block"> 十三、.瞿塘关 古代关名。故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瞿塘峡西口。汉时在此置江关都尉。历代要取巴蜀,必先取得此关。 </p><p class="ql-block"> 十四、清溪关 位于今四川汉源县与甘洛县交界处深沟,为历史上四川通往云南地区通道的重要关口,历史上唐与南诏征战曾多次出入此关。此关与石门关 (今云南盐津县豆沙关) 同为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出入云南并通东南亚、南亚的重要关口。</p><p class="ql-block"> 十五、梅关 位于广东南雄市、江西大余县交界处的梅岭上,古称秦关,又称横蒲关,因汉代禆将庚胜筑城守护,故又称大庾关。历史上有 “岭南第一关”、“南粤雄关” 之称。梅关以多梅而著称,一说汉代梅将军在此守,梅岭由此而得名。梅关有 “一关隔断南北天” 之称。</p><p class="ql-block"> 十六、大胜关 古代关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区大胜关村。宋时在此设置巡检塞,置烽火台。元时设水驿,名大城港。明朱元璋,改名大胜港并在此设关,即大胜关。沿袭至今。此地地势十分险要,自古以来为南京的江防要塞和中转港口。 </p><p class="ql-block"> 十七、独松关 古代关隘名。在今浙江省安吉县南独松岭上,为南宋时所筑。此关东西为高山,狭谷串通南北,是古代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通往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的咽喉要地。 </p><p class="ql-block"> 十八、仙霞关 古代关隘名。在浙江省江山县保安乡南。878年,黄巢起义军转战浙东时所辟就。此关位于佩霞岭上,山高谷深,层峦叠嶂。为古代衢(今浙江省衢县)、建(今福建省建瓯县)两州间之咽喉。 </p><p class="ql-block"> 十九、韶关 位于广东韶关市,是湘赣地区通往岭南的重要关隘。</p><p class="ql-block"> 二十、鬼门关 古关名。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县西。界于北流县与玉林市间,因其南多瘴疫,往者多难生还,故名鬼门关。为古代通往钦州、琼州、雷州及交趾(越南)的交通要道。明代改为天门关。 </p><p class="ql-block"> 二十一、古严关 古代关名。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城西。关名,一说为秦时所提,一说为汉所称。此关处群山环抱之中,周围山势连绵,悬崖峭壁,险不可攀,因之为古代军事要地。关前有清人商昌书刻“古严关”三字。 </p><p class="ql-block"> 二十二、下关 古代关隘名。在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此关扼点苍山与洱海间狭长地段之通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古代南诏、大理国都之门户。公元779年,南诏王在此设关。</p><p class="ql-block"> 二十三、铁门关 位于新疆焉耆县和库尔勒市之间,为古代塔里木盆地与南疆、北疆的重要通道上的关口。早在晋代便开始设立关,因其险而称铁门关。峡谷亦称铁关谷,今称哈满沟。铁门关作为唐代通向西域的重要通道上的关口,唐代玄奘取经曾经过此关。在华北地区还有一个铁门关,即今古北口,又称虎北口,位于今北京密云东北。早在唐代便开始设立北口、东军守捉,宋代是宋辽使臣出入必经之地,金贞祐二年建立铁门关,明建立古北口城,名营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