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读书会【总第九辑】

好心情

2022年1-2月第一辑 桔夕 <b>老师:《当代最伟大的彩色摄影师,用手机拍的照片是这样子》美篇,徐淳刚</b> 虎啸山林:硬核解读经典摄影画册《不寻常之地》 宇宙:《平定古州星光璀璨》美篇 王鸿:《98岁,独居荒漠40年,她是最贵的女画家,也创造出沙漠中最美的家》 宇宙《节气文化.四季阳泉》,《一席书院里的活字印刷术》 王鸿 桔夕 <b>老师</b> 好心情:《固关春雪》美篇 宇宙:《武爱拴书法对联集锦》美篇 桔夕 虎啸山林 虎啸山林:《美篇》 桔夕:《春天的小黄衣》 宇宙 <b>老师摄影聊天集锦选</b> 有很多人有制造画面、营造氛围、美化形式的能力,却没有用图像展现更深刻、更丰富思想观念的能力<br> 我自己的经验是,最快的对焦方式是估焦,最舒服的状态是一机一定,手动估焦<br> 以上特指街拍、抓拍<br> 摄影是更接近美术,还是更接近文学?<br> 解决了这个问题,就知道该咋拍了<br> 摄影本身不是艺术,但是可以用摄影这种方式创作艺术作品<br> 主要是大家对当下关于艺术的概念太模糊,所以,稀里糊涂的<br> 我原来对“摄影最本质的是记录”这句话深信不疑。后来,我疑了<br> 学习,既是要知其然,更需要知其所以然,不然就是囫囵吞枣<br> 首先,艺术这个词,在现实中其实概念很混乱,任何领域水平达到一定程度都敢说是“艺术”。但实际情况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艺术界已形成某种共识,大致特征是:创作中不再以“专业技术能力和水平”为主要评判标准,而是以“思维”“观念”等形而上的意识范畴的“新鲜度”“锐利度”“先锋度”“烈度”等为标准<br> 举的例子<br> 一个画家,绘画水平很高,他画了一幅画,“活儿”很好,画什么像什么,色彩控制完美,造型把控绝佳,构图严谨,看上去很美,但是在观念表达上比较随大流。那这幅作品可能在大众看来是一件很不错的“艺术作品”,但是在主流艺术界,则可能认为它就是一幅高级一点的画,而不能算是高级的艺术作品。<br> 与此相反<br> 一个艺术家创作的一件作品,里面看不到他有什么技术含量,但是他观念表达强烈、先锋,甚至颠覆寻常认知,也可能会被主流艺术界认定为牛逼的艺术作品。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大众的认知水平和审美水平都发生了质的提升后,那些当时超越大众认知的作品也会变成艺术史上的经典。这方面最有名的例子,是马塞尔·杜尚的那个作品《泉》。<br> 所以,这是最不能让传统画家和摄影家接受的事实。因为这个事实完全否定了他用很多年、用很大精力练就的一身本事。从心理上很多人是难以接受的。<br> 事实上,摄影的领域非常之大,足够咱玩一辈子了<br> 但是,真有艺术表达的欲望时,我也真的会认真思考,反复权衡,仔细打磨,不过基本不是在技术层面,一定是在观念表达层面<br> 一个焦距可以锻炼自己,只用一个视角观察世界,被迫在这个视角里做出取舍<br> 照片要和写诗一样,不要把话说完,要有悬念<br> 以前咱们看小人书,一幅图和一幅图之间不是连续画面,人们在看的时候自己脑补两幅画面之间的其他画面,充满了自己的想象,多么浪漫有趣<br> 我想说的是,零打碎敲的一幅一幅单片,都感觉像是拿个麻袋和镊子出去捡驴粪蛋,撞大运了,形不成规模就看不到系统的表达<br> 所谓创作,就像盖房子,得有规划有步骤<br> 我觉得捡驴粪蛋的方法还是只停留于布列松的阶段<br> 街上有什么你不知道,你能捡到什么你也不知道,是不是撞大运 用盖房子的方式创作<br> 才能像个创作的样子<br> 千层之台,起于垒土。进步也是一点点积累的,在群里互相交流就相当于每天积累 斯蒂芬肖尔的普及读物《照片的本质》一书就讲到:照片都有两个空间,<br> 一个是视觉空间,一个是心理空间。<br> 有的照片,视觉空间很深,但是心理空间可能很浅;有的照片,视觉空间很浅,但是心理空间可能很深<br> 没有观念,再拍多少也是零打碎敲,捡驴粪蛋<br> 有好的观念驱动,医院的X光照片用对地方,也可以成为艺术作品<br> 而且,画面平实,看上去不动声色,实则巧思其中<br> 就像语言。摄影圈大部分人只能(用一张照片)说一句话,却不会写诗,甚至写作文<br> 试想,作家协会哪位会员是只凭一句话就能入会的?但是,摄影家协会就能!<br> 你只说一句话,可能会说得很有诗意或很有力量,但是终究和写一首牛逼的诗不是一个量级<br> 都是运用视觉关联,布列松是在一个画面里制造关联,弗兰克是在83张照片之间制造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