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安顺老风景
</p><p class="ql-block">故乡记忆-乡愁系列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乡愁是隔着空间和时间的距离回忆故乡人事而产生的眷恋情绪——戴明贤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的故乡贵州安顺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它建城于1382年,早于贵州建省。
</p><p class="ql-block">画一批表现家乡历史面貌的作品是我多年的夙愿。但总觉得故乡有一种莫名的威严,轻易不敢去画它。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故乡的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的生活在变化中享受越来越多的便捷,因而也产生更多的幸福感。而传统的、承载着几代人悠悠乡愁的古老风景大多远离我们而去,要想回忆儿时那些熟悉的地方却风景不再,还真有一些怅然若失的感觉。作为安顺人,对家乡的这份眷恋的情怀,促使我最近几个月把创作的笔锋用来表现家乡风景,具体来说,就是安顺老风景,是我曾经见过或者虽然已经消失,但离我们还不久,父辈们还经常提及的桃源净土。
</p><p class="ql-block">远在照相术诞生之初,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后期,鸦片战争的烽烟刚散去不久,就有一批法国传教士到过安顺,他们拍下了安顺当时的风景,流传至今的为数不多的安顺老照片,成为安顺人珍贵的记忆。后来日本人类学家鸟居龙藏也来过安顺,拍下的反映安顺民俗生活的照片中也映射出当时的风景。令人欣慰的是,在上世纪30年代,安顺本土摄影师蒋旭英先生用他那部弥足珍贵的照相机拍下的一批安顺老照片,为我们留下了相对比较集中的安顺老风景。蒋先生是我父辈一代的摄影师,但他拍摄安顺风景照片的时间只比我出生日期早十几年,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几乎同时代的记忆。由安顺市政协编辑出版的《镜象安顺》,几乎囊括了现存的安顺老照片,要画好安顺老风景不可不读。帅学剑主编的《安顺老房子》,则给我们提供了系统的带有浓烈地方风格的家的样式。
</p><p class="ql-block">画安顺风景,远在清初的黄向坚、康乾时期的邹一桂就已经给我们开了一个好头。黄向坚和邹一桂几乎都同时画有《白水河》(黄果树)、《盘江》、《关索岭》等图,都是很好的表现安顺风光的样本。抗战时期,闻一多先生带学生走过安顺,画过一些速写,其中华严洞和府文庙的写生令人印象深刻。曾经在华严洞看护国宝的刘峨士(奉璋)、黄异(居祥)二先生所画的《安顺读书山华严洞图》和《安顺牛场图》,以一个文化人的角度,记录了难得的安顺抗战时期的场景,画面上诸多的名人题咏,造就了安顺老风景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
</p><p class="ql-block">画记忆中的老安顺,我的朋友中已经有几位走在前边了,他们是洪福远和孙长喜老师,已逝的郭秉红和我的画友吴传双、刘涛志、王孝义、范寿星、詹黔春、赵玉祥、徐波等。有他们的作品作为参考,我可以偷一些懒,但同时也给我出了一道难题,他们已经画得很好了,我再重复他们的过程就没有太大的意义。我必须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去完成自己的作品,才不会有太多的雷同。
</p><p class="ql-block">随着画安顺老风景的笔触,也牵动了许多尘封的往事,勾起了儿时的回忆,顺便把它写下来,给自己的生活留下印记,也可能会激起同龄人的思绪。好在从前些年开始,安顺就有一群像丁武光、杜应国、伍茂春、吴忠兴、陈文杰、程国经、潘玉陶、李晓、刘涛志、黄茂岘、胡应龄、柴其斌、庄文全以及已故学长邓克贤等这样的热衷于故土文化的学者,在撰写有关地方文化的文字。2021年由文学博士汪文学启动的安顺文库编撰,更是将地方文脉知识谱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安顺文联在朱学义任宣传部长时期,编辑了《黔中墨韵》等地方画卷;作家姚晓英主持编辑了戴明贤《石城引》、胡维汉《记忆收藏》、程国经《黔中历史碎片》以及文图并茂的《安顺老底子》等读本,文字中对安顺街巷水井以及古城的烟火气息做了许多描述。同时,承载文字记忆的《文化安顺》、《安顺文艺》不遗余力的在支持地方文化工作者的工作,发表了许多这方面的文稿和图片,在画安顺老风景的时候读到这些文字和图片,让我在重温故土温馨的同时,又重新走上了认识故乡的道路。原以为很熟悉的故乡,其实还有着深沉、厚重的一面,它的许多过往,还都是我们远远没有读透的大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