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情怀一老物件背后的故事

小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进入新一年,我就迈入七十岁了,人老了恋旧,翻翻部队老照片,往事萦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老伴1972年的照片,战士服口袋中插了二支钢笔,那时人们都习惯口袋插钢笔,显示有些文化。一句顺口遛:一支是中学生、二支是大学生、三支是修钢笔师傅(如今已没这个行业了)。当年都说解放军是个大学校,应该是个“大学生”。不过老伴在1978年作为部队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考上了军医学校,成了一名大学生。</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与老伴合影,也插了二支钢笔,这是1980年春节我已军区步校毕业了,是个“中专生”,那时中专应该比现在“大专”要响亮一些。我袋里两支钢笔有一支是“佛子岭”金笔。当年入伍时,带兵指导员金土芳到我家走访,说我字写得还好,让我随连部代文书,抄写花名册…,父亲送给了我了这只笔,是合肥金笔厂产的“佛子岭”金笔,笔头含金而且是14k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老伴1975年刚从安徽换防到浙江的照片。肩挎上海手风琴厂生产的名为“百乐”的手风琴。上海手风琴厂从1951年成立到2003年停产,曾走过一段辉煌。那个年代手风琴很流行,在部队手风琴为文艺轻骑兵必备乐器,《快乐的女战士》《我为祖国守大桥》《一壶水》都是当时风行的曲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我俩1974年至1975年时戴着手表拍得照片。现在人们都不大戴手表了。当年参加了工作,第一企盼就是能买块手表戴戴。在部队则是提了干部才准予戴。我戴的手表是“紫金山“钟山表。是委托战友代买的。当时国产手表的一线名牌是上海生产的上海牌(120元),天津生产的东风牌等。由于当时人们消费水平低,一般人根本无力购买上海牌、东风牌一类的名品。(当时我月工资60元5角,海边防待遇)南京手表厂1974年左右生产出定型九钻钟山表(3O元)与一块120元的“上海表”相比,价廉物美,非常抢手,厂里月产量最高达到20万块。老伴当年戴的手表是瑞士产的“罗马”。偏心的岳母当年没给俩个儿子买表,却给俩个女儿一人买了“罗马”一人买了“梅花”名表。1976年秋,我探家确定与老伴恋爱关系后,在回部队途中去了诸暨老伴当年的部队医院。见面后回部队时,老伴将“罗马”给了我,要了我的“钟山”。这块“罗马”一直戴了三十多年。(转业地方,在跃进路被一块高空作业垂落的小石块砸坏了表面,战友江志军帮助带到上海维修好后,我即珍藏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老伴七十年代末,探家时在家里十四寸黑白电视机旁照的。老伴说是“黄山”牌。黄山电视机是合肥无线电二厂的产品,无线电二厂原是上世纪50年代从上海内迁来的做模型的小厂。1978年无线电二厂率先引进了日本夏普的黑白电视机散装件,经过组装后投放市场,开始进入电视机行业。 在上世纪80年代,电视机成为紧俏产品,企业发展迅速。同时黄山电视机成为国家十大电视机品牌之一,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电视机 厂遍地开花,电视机行业迅速供过于求,最后由于各种原因,黄山电视渐渐淡出了人民的视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海产的海鸥相机,那个双镜头反光、从上往下俯看取景的“方砖头”。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海鸥曾经是中国制造打造出来的“国货精品”。1981年春,老伴当年在军校学习利用放寒假时机来我部看我。我用照相机给她拍了不少照片。还到保卫科照相暗室自已动手洗了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桌上摆放的是“三洋”收录机,当年我花了三百多元钱买的。那时日本收录机刚登陆我国市场。我当时买主要是用于自学英语(当年很时髦的做法)1984年中央电视台、团中央宣传部、青年文摘编辑部“五四智力竞赛摄制组,到我部拍摄广大海防干部丶战士学习场面,那年我部获组织一等奖。摄制组还到我家拍了我俩学习的镜头,还拍了我在山上高炮营分队的冬青树丛中一边走一边摸卡片学习外语的镜头。摄制片“春潮涌动”在当年五月中央电视台播放,赵忠祥解说。这是我俩第一次上中央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台机还帮助我参加考军校的复习,1984年秋南京军区干部部丁俊达干事告知我以南京军区第二名的考试成绩被南京高级步兵学校(毕业时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指挥学院)录取。开始了分居两地生活。用这台收录机老伴录下了女儿第一声叫爸爸,录下了女儿唱的第一首歌,放假回来听时热泪盈眶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面是从当年磁带翻录的片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复习考军校录音 女儿叫爸爸录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女儿唱十五的月亮等歌曲录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1年9月老伴军校毕业,原本回原部队分到杭州,她却要求分到海岛上我部师医院任军医(后任主治医师)。我们到驻地公社办了证,到宁波举行了旅行婚礼。年底我们回家探亲在我家照了这张照片。照片背景是上海无线电四厂生产的“凱歌”收音机。这台收音机,是1964年买的,那时我上小学五年级,最喜欢听“小喇叭”广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4年8月我与不到二个月大的女儿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伴当年是回家乡生孩子的,我因报考院校和处理工作未能在身边守护。老伴当年带着孩子归队,孩子已出生56天了。那年夏天天特别热,我们刚分到医院一间宿舍,窗口朝着沙石公路,一过车,扬起很大灰尘,窗也只能一直紧闭。为驱热,我们买了这台岱山县电扇厂生产的“佛顶山“牌电扇。(在上世纪80年代,“佛顶山”牌电风扇获省优质产品奖,1986年又获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享誉全国。而随着空调机的快速兴起,电扇市场大幅压缩,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佛顶山”牌电扇逐渐走向衰落。)月底我万般不舍地离开母女踏上求学路。上学不久,得知老伴上手术台工作太久,不能及时给孩子喂奶,竞造成身体感染高烧难退,真是心痛万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老伴当年在医院球场边推“飞鹿”牌自行车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苏州自行车产的24吋“飞鹿”牌自行车当年风行一时。买着一辆梦寐以求的“飞鹿”24吋轻便自行车往往弄得旁人羨煞眼热。1984年秋我离母女俩上了军校。那时老伴是妇产科医生,经常夜里、凌晨接到医院病房值班医生传唤,便将孩子交给隔壁的宋助理员夫妻俩或交给宋晓萍军医(他爱人与我同在一所军校学习),从医院宿舍穿过司马庙村庄步行赶往医院去处理产妇。次年探家归来,老伴的爸妈就给了一辆“飞鹿”带回,一路极辛苦,一人带着周岁的孩子,带着行李,还有这辆车。下了汽车赶火车、下了火车赶轮船,飘洋过海将自行车带到了海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8年春女儿在医院操场边乘做部队机关上海牌轿车照片。(这是我们部队第一辆轿车,原装备都是北京吉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8年9月28日 上海汽车装配厂试制成功了第一辆凤凰牌中高级轿车,其最高时速达105公里;到1960年底共生产了“凤凰牌”中高级轿车18辆。1963年,凤凰牌小轿车改称为“上海牌SH760型”轿车,结束了车身依靠手工敲打的落后的生产方式,当年小批量生产50辆。1965年上海牌轿车通过国家一机部技术鉴定,批准定型。1975年上海牌轿车形成年产5000辆的生产能力,当时这种车型是各地市级领导及接待外宾的专用车辆。从“上海牌”轿车投产到20世纪80年代,上海是中国普通轿车的唯一生产基地,“上海牌”轿车也是中国普通公务车和国宾接待的主力车型。在中国汽车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光辉一页。1991年11月25日下午2点30分,上海汽车厂总装车间举行了最后一辆上海牌轿车下线仪式。上海牌轿车问世33年来,共计生产了79525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海牌轿车有着与前苏联“伏尔加”轿车车型相似的外观,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中国人能够造出这样的轿车已经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8年10月在医院宿舍的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背景是上海洗衣机总厂生产的“水仙”牌洗衣机。当时也是很紧俏的。该厂成立于1980年8月,是一家以生产“水仙牌”家用洗衣机的大型家电企业,现已停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8年我们部队正在不断整编撤并中,人多位少,该年底我俩主动要求转业,让位与更年轻的战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离岛时军干部处处长殷卫国还专程渡海赶到岱山島来与我么送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六位将军首长们和出席党代会的女代表合影(后排右二是我老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守备五师政委丁加如与我俩送别留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光阴荏苒,时过境迁,一切都留在记忆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书录陶渊明归去来兮</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