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德化石牛山

东篱下

<p class="ql-block">点绛唇•游石牛山</p><p class="ql-block">戴云东麓,青牛独卧仰望天。</p><p class="ql-block">神游九霄,老君醉忘返。</p><p class="ql-block">石壶古寺,三公济世传。</p><p class="ql-block">桃溪流,岱仙飞落,万宗终归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元旦小长假第三天,游石牛山,至此德化最有名的三座山一网打尽。原本想走石牛山<span style="font-size:18px;">野线,但路程和难度超过第一天的戴云山,队伍中有些同志膝盖和脚疼,于是放弃了野线。</span>民宿老板带我们上山,省了些门票,也少走了些路。时间多了出来,下午就回程,经过永泰嵩口古镇,还顺道白嫖游了一圈。近六点回到小城,恰好两位同志今天新历生日,就找了个地方聚餐庆祝,为这三天轻奢之游画个句号。</p><p class="ql-block"> 石牛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德化县境内,主景区距德化城关80公里,东临福州、南靠厦门、西揽龙岩、北接三明、均在100公里—200公里范围圈内,是我省生态资源最丰富、风景资源品位最高、旅游资源最好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整个景区峰峦叠嶂,林海莽莽,流泉飞瀑,奇峰趣石星罗棋布。地理环境得天独厚,风景资源门类齐全,拥有江南少有的成片黄山松、泉州十八景之一的岱仙瀑布、被誉为“天下第一牛”的石牛山主峰以及清澈可鉴的仙桃溪流。石牛山位于福建省德化县水口镇境内,因山上有一巨石似牛而得名。石牛山主峰海拔1782米,是戴云山山脉第二高峰,以峰险、石怪、树奇、洞幽而闻名,石牛山是国家4A级景区,也是国家地质公园和森林公园、福建省旅游胜地。</p><p class="ql-block"> 石牛山是我国两处古火山放射状爆发口之一,石牛山因山上一石似牛而得名。该山是个典型完整的放射状的火山塌陷盆地,这一中生代火山形成的山峰,构成丰富多姿、奇妙无穷的岩石山洞。是火山口保存较好的活标本,国家4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和森林公园。</p><p class="ql-block"> 石壶祖殿位于水口、南埕两乡交界处。宋绍兴间(1131~1162年),张慈观、章朗瑞、肖朗庆三位道人在此治魈魅,后人尊称为“张公圣君”(法主公)、“章公真人”和“肖公圣君”。南宋时在紫霄洞(又称石壶洞,俗称顶岩)塑像祀奉,后遭雷击,洞石崩塌,明代,迁建于今址,称为石壶寺。民国时期寺毁,1984年以来,进行重建。张公圣君在台湾颇有影响,台湾宜兴县再兴宫和苏澳镇晋安宫等宫宇均有奉祀,1988年以来,台湾各地信士先后组团到石壶寺寻找张的祖殿和遗迹。</p><p class="ql-block"> 石牛山是张慈观羽化前与其道友选定的福地。石壶祖殿张公法主弘扬的道教文化在南宋期间就传遍八闽大地,它是山水文化与道教文化融为一体的道教胜地。石壶祖殿,原址紫霄洞,又名石壶洞。传说南宋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张慈观(即张公法主,下同)在德化蕉溪石鼓岩炼性,见石牛山夜火闪烁,知有魈魁作祟,遂联同肖明、章敏两道友到石牛山降妖伏魔。张慈观见石牛山悬崖摩云,气势磅礴,山清水秀,为天下难得之福地,便对章敏说:“你在石壶修炼,我他日化身九龙潭,显在石壶,万法归源,得其所也。</p><p class="ql-block"> 石牛山加上人们赋予种种的神话传说,使这一自然景观增添了迷人的色彩。很多岩石上留有神奇的 ,有的直削悬立如碑坊,如城门,有的如笔架、如卧榻、如花朵、如飞凤等各种动物。这里洞群密布,大小多达一百多处,洞中有洞,迂回曲折。相传南宋绍兴年间,永泰道人张自观、仙游道人肖朗瑞和闽清道人章朗庆曾在此斗魈魅。岩石上数十处的脚印、指印以及剑插石、铁砧石、洗剑泉、石面盆、演法台等遗迹。山麓的石壶古寺,始建于明崇帧庚辰年(164O年), 1939年兵乱中烧毁,近几年来已由侨胞、本县乡民集资修复。寺前有龙池,池内卧着石牛,在水中似沉似浮,形态逼真。石牛山还留有古代“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长生塔”、“石壶福地”、“洞天”、“大客台”和一些字迹模糊不清的摩崖诗刻和字刻。</p><p class="ql-block"> 据说,周代楚邑苦县有一位清正的御史官姓李名乾,娶妻洪氏名婴敷。洪氏夫人怀胎12年之久,临盆时又遇难产,圣母娘娘攀树之枝,便剖左腋而产下一个黄面鹄首的男孩子,李御史心里越想越高兴,就把他取名为李耳,号伯阳,因怀胎12年才生下来,出生后黄面,因此,又把他叫做“老子”。传说,老子一生下来左手指天,右手指地就开口说:“唯道独尊”,到了第九天就长成九尺身材的汉子,双眼方瞳,长眉,鼻子生双柱,聪慧颖悟,以三十六法心理性,究忠尽孝。后来做了周朝守藏史的官,又出任周室柱下史,周昭王时驾着青牛西出函谷关,函谷关令尹请他著《道德经》五千余言。有一年七月的甲子日,有人看到老子是个大耳长须,童颜鹤发,气宇超凡,仙风道骨,身骑青牛之上的仙人,手执云帚出游东瀛,把青牛放在东海之滨,自己驾云到东瀛州去了,有一天,老子急于回太清宫,忘记了收回青牛。后来青牛见不到主人,就在海滨的一个小山顶上,仰首向天长叫,叫一声小山就升高一寸,它想借此山直接通达天上太清宫去见它的主人。因此,一声一声地叫,叫了六万声,这个小山升高了六万寸,这时叫得声哑口渴,当它鸟瞰山下时大海不见了,脚下尽是层峦叠嶂,再往天上一看,离天大约还有三尺三,因此,它又张口想再叫,可是口太渴发不出声来,没有声音山就再不升高了。青牛的口也合不上了,从此,它就变成一头张口向天长叫的石牛。后人见此座山似牛,又尽是石头,人们就把它叫做石牛山,其牛头向天张开的牛嘴成为石牛山风景点的一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