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海博物馆二楼设中国古代陶瓷馆。</p><p class="ql-block"> 陶器为全人类所共有,瓷器则是中国的创造。</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出土了距今8000年以前的早期手制陶器。此后,各地陶器的制作日益精美。到了商代(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 , 我国出现了原始瓷器。成熟青瓷的烧造成功则当在东汉前期(公元1世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的300多年中,南方青瓷的生产突飞猛进。</p><p class="ql-block"> 隋唐(公元581-907年)以后,白瓷获得进一步发展,形成了青瓷、白瓷并行的局面。10世纪下半叶至13世纪的辽、宋、金时期(公元960一1279年),各大瓷窑遍及南北各地,除青、白两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绘瓷也在民间广泛使用,形成了制瓷工艺百花争艳的繁荣景象。</p><p class="ql-block"> 元代(公元1271-1368年)景德镇青花瓷的烧制成熟,为瓷都景德镇的建立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的景德镇是中国制瓷业的中心。釉下、釉上彩瓷和五光十色的各种颜色釉器取代了青瓷和白瓷的地位,瓷器装饰艺术发展到更为丰富多彩的阶段。</p><p class="ql-block"> 中国向以“瓷国”著称于世。从8世纪起,我国瓷器已源源不断地输往海外,千余年来,它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陶器</p><p class="ql-block"> 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随着原始农业生产的出现和定居生活的需要,人类学会了制作陶器。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广泛,陶器制作几乎遍及中华大地,品种十分丰富。 许多产品装饰技法讲究,制作精美,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原始艺术特征。</p> <p class="ql-block"> 距今约7000一8000年前的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陶器,是黄河流域早期文化类型的典型代表之一。而江西仙人洞、浙江余姚河姆渡和广西桂林甑皮岩早期手制陶器的发现,则证明了长江流域和华南一些地区都是中华远古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p><p class="ql-block"> 从左至右: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陶片和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陶片,裴李岗文化红陶双耳壶,裴李岗文化红陶深腹罐,河姆渡文化夹炭黑陶釜,河姆渡文化夹炭黑陶双耳罐。</p> <p class="ql-block"> 甘肃青海地区的马家窑文化彩陶具有鲜明的地区性特征,其彩绘装饰线条流畅,富于动感。马家窑文化彩陶可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类型,在制作和纹饰上表现出不同的时代风格。</p><p class="ql-block"> 马家窑文化彩陶几何网格纹壶(左),半山类型,公元前2600一前2300年。</p><p class="ql-block"> 马家窑文化彩陶弦纹壶(右),马家窑类型,公元前3100一前2700年。</p> <p class="ql-block"> 马家窑文化彩陶圆圈纹壶(左),马厂类型,公元前2300一前2000年。</p><p class="ql-block"> 马家窑文化彩陶曲折纹罐(右),马厂类型,公元前2300一前2000年。</p> <p class="ql-block"> 马家窑文化彩陶鸟纹壶,石岭下类型,公元前3800年左右。</p> <p class="ql-block"> 仰韶文化陶器是黄河中游地区原始文化的主要代表。半坡、庙底沟、西王村等类型陶器的不同风格,反映了仰韶文化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和制陶艺术。</p><p class="ql-block"> 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陶器品种丰富,烧造技法进步,尤其是黑陶的制作水平高超,精美无比。</p><p class="ql-block"> 仰韶文化彩陶垂幛纹缽(左),庙底沟类型,公元前3600一前3000年。</p><p class="ql-block"> 仰韶文化红陶尖底瓶(中),西王村类型,公元前3000一前2700年。</p><p class="ql-block"> 仰韶文化彩陶弦纹壶(右),半坡类型,公元前4800一前3600年。</p> <p class="ql-block"> 龙山文化红陶鬹(gui,左),公元前2400一前2000年。</p><p class="ql-block"> 龙山文化黑陶盉(中),公元前2400一前2000年。</p><p class="ql-block"> 大汶口文化彩陶缽形鼎(右),大汶口文化早期,公元前4300一前3500年。</p> <p class="ql-block"> 仰韶文化红陶盆形鼎。</p> <p class="ql-block"> 以上海青浦崧泽村命名的菘泽文化,是江南地区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所制陶器有夹砂红陶和泥质灰黑陶等,形制多样,器表装饰技法有堆纹、压印、彩绘和镂孔等,以刻划组合编织纹最具代表性。</p><p class="ql-block"> 崧泽文化彩绘黑陶壶(左),公元前3800一前3200年。</p><p class="ql-block"> 崧泽文化灰陶澄滤器(右),公元前3800一前3200年。</p> <p class="ql-block"> 崧泽文化黑陶刻纹盖罐,公元前3800一前3200年。</p> <p class="ql-block"> 分布于浙江、江苏、上海等地区的良渚文化,以其1936年首次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而命名。所制陶器以灰胎泥质黑衣陶最为典型,表面光亮细腻,造型规整別致,少数器物刻有精细流畅的花纹。</p> <p class="ql-block"> 科普小常识:瓷器和陶器的主要区别</p><p class="ql-block"> 陶器,原料为一般的粘土,含铁量一般高于3%,烧制温度1000℃以下,无釉或施低温釉。</p><p class="ql-block"> 瓷器,原料为瓷石、瓷土,含铁量一般低于3%,烧制温度1200℃以上,1200℃以上的高温釉。</p><p class="ql-block"> 原始瓷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商代。之所以称它为原始瓷是因为它属于瓷器生产的早期和低级阶段,吸水率和显气孔率都比较高,釉层薄而且容易剥落,制作工艺比较原始。</p> <p class="ql-block"> 印纹陶以器身拍印几何形图案为主要特征,兴盛于商周时期,秦汉以后衰退。</p><p class="ql-block"> 现今所见最早的白陶发现于距今7000多年前的长江流域。商代为白陶制作全盛期,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白陶器,形制多仿青铜器,制作十分精美。</p> <p class="ql-block"> 商代至西汉的许多青釉器具有瓷器的主要特征,如以瓷土为原料,烧成温度达到1200℃,含铁量在3%以下。商周原始青瓷的烧造,以江南地区为盛,春秋、战国的烧造规模渐次扩大,制作质量也明显提高。</p><p class="ql-block"> 从左至右:青釉水波纹三系鼎,青釉兽首鼎,青釉弦纹把杯,青釉直条纹双系罐,青釉钟,青釉双系壶。</p> <p class="ql-block"> 青釉弦纹尊,商,公元前16一前11世纪。</p> <p class="ql-block"> 彩绘陶俑(左),红陶听琴女俑(中),灰陶持铲男俑。</p> <p class="ql-block"> 铅釉陶是一种以氧化铅为主要熔剂的低温釉陶制品,通常以铅粉和石英以3:1之比配制。</p><p class="ql-block"> 绿釉陶照灯(左),东汉,公元25一230年。</p><p class="ql-block"> 绿釉陶狗(右),东汉,公元25一230年。</p> <p class="ql-block"> 绿釉陶鸭(左),东汉,公元25一230年。</p><p class="ql-block"> 褐绿釉陶刻花莲瓣纹奁(右),东汉,公元25一230年。</p> <p class="ql-block"> 褐釉堆塑动物五联罐,东汉,公元25一230年。</p> <p class="ql-block"> 彩色釉陶骆驼。</p> <p class="ql-block"> 成熟青瓷约在公元1世纪的东汉时期烧造成功。经科学测定,浙江上虞窑场的东汉青釉、黑釉制品已具备成熟瓷器诸要素。三国、两晋时期,越州、婺州、瓯窑等窑所烧瓷器胎质和釉面光泽度均有较大提高,所烧产品富于装饰性,尤其是堆塑、贴印、镂雕、加彩等技法得到了广泛的运用。</p><p class="ql-block"> 青釉布纹双系壶(左),东汉,公元25一220年。</p><p class="ql-block"> 青釉虎子(中),西晋,公元265一317年。</p><p class="ql-block"> 青釉狮形辟邪(右),西晋,公元265一317年。</p> <p class="ql-block"> 婺州窑青釉堆塑人物罐,三国(吴),公元222一280年。</p> <p class="ql-block"> 青釉堆塑人物罐,三国(吴),公元220一280年。</p> <p class="ql-block"> 婺州窑青釉堆塑动物罐,三国(吴),公元222一280年。</p> <p class="ql-block"> 青釉贴花佛像奁(左),西晋,公元265一317年。</p><p class="ql-block"> 青釉鸡首壶(中),西晋,公元265一317年。</p><p class="ql-block"> 青釉蛙形水盂(右),西晋,公元265一317年。</p> <p class="ql-block"> 青釉堆塑楼阙人物罐,西晋,公元265一317年。</p> <p class="ql-block"> 青釉堆塑楼阁飞鸟人物罐,西晋,公元265一317年。</p> <p class="ql-block"> 青釉堆塑楼阙人物罐,西晋,公元265一317年。</p> <p class="ql-block"> 青釉褐彩羊,东晋,公元317一420年。</p> <p class="ql-block"> 从左至右:青釉鸡首壶、青釉褐斑鸡首壶、青釉褐彩蛙形罐、青釉褐彩羊。均为东晋,公元317一420年烧制。</p> <p class="ql-block"> 从左至右:青釉刻花莲瓣纹罐壶,南北朝,公元420一589年。</p><p class="ql-block"> 青釉刻花莲瓣纹罐,南北朝,公元420一589年。</p><p class="ql-block"> 湘阴窑青釉四系壶,隋,公元581一618年。</p><p class="ql-block"> 青釉四系盖壶,隋,公元581一618年。</p> <p class="ql-block"> 白釉陶捧罐女俑(左),白釉陶女舞俑(右)。均为隋,公元581一618年。</p> <p class="ql-block"> 白釉陶吹箫女俑(左),白釉陶弹琵琶女俑(右)。均为隋,公元581一618年。</p> <p class="ql-block"> 白釉陶奏乐女俑(左),白釉陶女立俑(右)。均为隋,公元581一618年。</p> <p class="ql-block"> 唐代彩色釉陶器的盛烧和唐五代瓷器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唐代彩色釉陶器的制作标志着我国中世纪制陶工艺的突飞猛进,而唐五代南北方瓷业的争奇斗妍更反映出中国古代制瓷业的迅速发展。南方越窑青瓷烧造的精益求精,北方邢窑白瓷制作的尽善尽美,代表了南北两大不同瓷系的烧造水平。</p> <p class="ql-block"> 唐代彩色釉陶器又称唐三彩,用白色粘土制胎,以含有铜、铁、钴、锰等元素的矿物为呈色剂,以铅为助熔剂,在800℃左右低温下烧成,由于多色彩的釉料在烧成过程中相互交融浸润,因而烧成产品釉彩鲜艳、色泽斑斓,所烧产品中最突出的是大批人物、动物塑像,制作精美,形态逼真。</p> <p class="ql-block"> 彩色釉陶骆驼载乐伎俑,唐,公元618一907年。</p> <p class="ql-block"> 彩色釉陶牵驼俑,唐,公元618一907年。</p> <p class="ql-block"> 彩色釉陶马,唐,公元618一907年。</p> <p class="ql-block"> 彩色釉陶天王俑,唐,公元618一907年。</p> <p class="ql-block"> 彩色釉陶镇墓兽,唐,公元618一907年。</p> <p class="ql-block"> 彩色釉陶文吏俑,唐,公元618一917年。</p> <p class="ql-block"> 彩色釉陶女吏俑,唐,公元618一907年。</p> <p class="ql-block"> 彩色釉陶文吏俑,唐,公元618一907年。</p> <p class="ql-block"> 彩色釉陶镇墓兽,唐,公元618一907年。</p> <p class="ql-block"> 彩色釉陶天王俑,唐,公元618一907年。</p> <p class="ql-block"> 彩色釉陶马,唐,公元618一907年。</p> <p class="ql-block"> 彩色釉陶骆驼和牵驼人,唐,公元618一907年。</p> <p class="ql-block"> 彩色釉陶贴花龙首执壶(左),唐,公元618一907年。</p><p class="ql-block"> 彩色釉陶鍑(右),唐,公元618一907年。</p> <p class="ql-block"> 蓝釉陶罐(左),唐,公元618一907年。</p><p class="ql-block"> 彩色釉陶云雁纹三足盘(中),唐,公元618一907年。</p><p class="ql-block"> 彩色釉陶凤首壶(右),唐,公元618一907年。</p> <p class="ql-block"> 白釉镂雕殿宇人物枕,五代一北宋,公元907一1127年。</p> <p class="ql-block"> 浙江慈溪、鄞县、绍兴等地是唐代越窑瓷器的主要产地,以慈溪上林湖“贡窑”为中心。不仅大量烧制青中闪黄的艾色越瓷,还成功地精制出青中闪绿的“秘色”瓷器。五代至北宋初期,越瓷的烧造规模趋于鼎盛状态,但随着龙泉等地青瓷窑场的兴起而渐趋衰退。</p><p class="ql-block"> 从左至右:越窑青釉执壶、越窑青釉四足水盂、越窑青釉四系壶、越窑青釉碗,均系唐代烧制。</p> <p class="ql-block"> 越窑青釉海棠式碗,唐,公元618一907年。</p> <p class="ql-block"> 越窑青釉刻花缽(左),五代,公元907一960年。</p><p class="ql-block"> 越窑青釉刻划花粮罂瓶(中),北宋,公元960一1127年。</p><p class="ql-block"> 越窑青釉“太平戊寅”歡划花双鹤纹盒(右),北宋,公元974年。</p> <p class="ql-block"> 我国早期白瓷的制作约始于3世纪,湖南长沙等地东汉墓出土的白瓷始终反映着这一事实,北朝、隋、唐、五代,北方地区白瓷的制作质量循序渐进,产区也陆续扩大,最突出的是邢窑,以河北内邱及临城为中心产地,所烧白釉器被唐人誉为“类银” 、 “类雪”的名品。</p><p class="ql-block"> 从左至右:邢窑白釉穿带壶,五代,公元907一960年。</p><p class="ql-block"> 白釉印花双系扁壶,隋,公元581一618年。</p><p class="ql-block"> 白釉瓶,唐,公元618一907年。</p><p class="ql-block"> 白釉罐壶,唐,公元618一907年。</p> <p class="ql-block"> 长沙窑窑址在今湖南长沙市郊铜官镇瓦渣坪一带,故又称铜官窑。产品以造型多变和装饰技法丰富著称于世。所制釉下彩产品,以铁、铜涂绘饰于器体,烧制成大量褐、绿斑点图案和状物图像的产品。还成功地烧出了红色,为以后釉里红瓷的烧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从左至右:邛窑青釉褐绿斑壶、长沙窑釉下褐绿彩荷花纹执壶、长沙窑青釉褐绿彩花卉纹枕、长沙窑青釉褐彩网络纹双系罐。均为唐代烧制。</p> <p class="ql-block"> 唐代北方瓷窑烧造的花釉瓷,以黑、黄或黄褐釉为地,饰绘或挥洒天蓝或月白釉斑点,烧成产品装饰风格自然,色彩对比强烈。以河南鲁山、郏县两地产品最负盛名,禹县、内乡及山西交城、陕西铜川等地也有烧造。</p><p class="ql-block"> 从左至右:花釉双系罐、花釉执壶、黑釉彩斑罐、花釉四系罐。均为唐代烧制。</p> <p class="ql-block"> 从左至右:岳州窑青釉刻花瓶、青釉六系盖罐、岳州窑青釉执壶、西村窑青釉凤首壶。均为五代烧制。</p> <p class="ql-block"> 蓝釉陶罐(左)、彩色釉陶云雁纹三足盘(右)。均为唐代烧制。</p> <p class="ql-block"> 彩色釉陶凤首壶,唐,公元618一907年。</p> <p class="ql-block"> 彩色釉陶贴花龙首执壶,唐,公元618一907年。</p> <p class="ql-block"> 彩色釉陶鍑,唐,公元618一907年。</p> <p class="ql-block"> 绞胎是唐代一种新颖陶器制作工艺。制作方法系用白、褐两色(或多色)陶土相间糅和,按需要切成片后贴于器物表面,有的产品整器胎体相绞成型,然后施釉烧造而成。纹饰多样化,最常见的是木理纹,颇具特色。</p><p class="ql-block"> 从左至右:绞胎陶杜家花枕,五代一北宋,公元907一1127年。</p><p class="ql-block"> 绞胎陶碗、绞胎陶三足碗、绞胎陶枕。均为唐代烧制。</p> <p class="ql-block"> 从左至右:彩色釉陶罐、彩色釉陶双龙尊、彩色釉陶盖盒。均为唐代烧制。</p> <p class="ql-block"> 百花争艳的宋、辽、金、元陶瓷 </p><p class="ql-block"> 10世纪后期至14世纪中期的近300年间,中国陶瓷业进入一个全盛时期。在宋代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为宫廷烧造一代佳品的前后各个时期,南北各地名窑也以各自不同的制作技法向世人展示各种精彩纷呈的佳作,并在烧造中形成各种体系。</p><p class="ql-block"> 北方辽瓷和西夏瓷的烧造,使这一时期的陶瓷中增加了许多少数民族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白釉莲花口弦纹六管瓶,北宋,公元960一1127年。</p> <p class="ql-block"> 以河北曲阳涧磁村、燕山村为中心窑区的定窑,在唐代即开始烧造白瓷,五代北宋及金代为其成熟发展时期,至元代趋向衰落。五代产品精细轻薄,部分已开始进入宫廷。北宋至金流行的刻花、印花装饰,代表了这一时期瓷器刻花、印花工艺的新水平。由于采用覆烧工艺,进贡皇家的上等产品多包镶金 、 银、铜口。</p><p class="ql-block"> 定窑白釉“官”字款碗(左),定窑白釉“官”字划花莲瓣纹盖罐(右)。均为五代烧制。</p> <p class="ql-block"> 哥窑五足洗,南宋,公元1127一1279年。</p> <p class="ql-block"> 钧窑是宋、金时代著名瓷窑,窑场遍布河南地区,尤以禹县钧台、八卦洞为中心产区的官钧瓷烧造代表了钧窑的最高水平,传世有许多北宋宫廷专用品,制作精美,有的底部还刻有一至十 的数码。</p><p class="ql-block"> 钧窑瓷釉以铜、铁为呈色剂、所烧产品均为乳浊釉,有天蓝、月白、玫瑰紫、海棠红等色泽。</p><p class="ql-block"> 从左至右:钧窑天蓝釉方瓶,元,公元1271一1368年。</p><p class="ql-block"> 钧窑天蓝釉八角龙把杯,金,公元1115一1234年。</p><p class="ql-block"> 钧窑天蓝釉红斑碗,金,公元1115一1234年。</p><p class="ql-block"> 钧窑月白釉荷叶盖罐,金一元朝,公元1115一1368年。</p> <p class="ql-block"> 从左至右:钧窑月白釉梅瓶,金,公元1115一1234年。</p><p class="ql-block"> 钧窑玫瑰红釉鼓式洗,北宋,公元960一1127年。</p><p class="ql-block"> 钧窑月白釉海棠式盆托,北宋,公元960一1127年。</p> <p class="ql-block"> 被后人列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的汝窑,烧造于北宋后期。1986年冬,上海博物馆在河南宝丰找到了汝窑窑具及标本 ,从而进一步揭开了汝窑之谜。</p><p class="ql-block"> 北宋官窑和传世哥窑至今未确切得知窑址在何处。而南宋官窑有重要发现。继浙江杭州乌龟山下发现郊坛下官窑后, 20世纪90年代,在杭州老虎洞又发现了修内司官窑,两处窑址都进行了多次发掘。</p><p class="ql-block"> 从左至右:郊坛下官窑鬲式炉,南宋,公元1127一1279年。</p><p class="ql-block"> 郊坛下官窑瓶,南宋,公元1127一1279年。</p><p class="ql-block"> 汝窑洗,北宋,公元960一1127年。</p><p class="ql-block"> 汝窑盘,北宋,公元960一1127年。</p><p class="ql-block"> 汝窑盘,北宋,公元960一1127年。</p> <p class="ql-block">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中至今未发现烧造遗址的瓷窑,但有产品传世,烧造时代可能在南宋后期至元代。产品釉色以米黄色为最典型,还有灰青、浅灰青等色。器身开纹片,俗称“文武片”、“百圾碎”等,其中大小结合的纹片分别呈黑色和黄色,后人称之为“金丝铁线”。</p><p class="ql-block"> 从左至右:哥窑贯耳瓶,哥窑葵口盘(两个),均为南宋烧制。</p> <p class="ql-block"> 龙泉窑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始烧于唐。北宋时期产品依然深受越窑影响,釉多呈青黄色,以刻、划花为装饰。南宋时期创烧的粉青,梅子青品种代表了古代青瓷烧制的最高水平,许多产品采用多次施釉方法,釉色葱翠,鲜丽夺目。</p><p class="ql-block"> 元代龙泉窑产品制作趋于粗放厚实,但贴花、铜红和铁红加彩的出现,为这一时期装饰工艺增添了新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从左至右:龙泉窑青釉鬲式炉,南宋,公元1127一1279年。</p><p class="ql-block"> 龙泉窑青釉刻花莲瓣纹五管盖罐,宋,公元960一1279年。</p><p class="ql-block"> 龙泉窑青釉刻花莲瓣纹瓶,北宋,公元960一1127年。</p> <p class="ql-block"> 龙泉窑青釉琮式瓶,南宋,公元1127一1279年。</p> <p class="ql-block"> 从左至右:龙泉窑青釉刻花鱼纹洗,宋,公元960一1279年。</p><p class="ql-block"> 龙泉窑青釉刻花花卉纹盒,北宋,公元960一1127年。</p><p class="ql-block"> 龙泉窑青釉堆塑蟠龙盖瓶,南宋,公元1127一1279年。</p><p class="ql-block"> 龙泉窑青釉灵芝耳瓶,南宋,公元1127一1279年。</p> <p class="ql-block"> 从左至右:龙泉窑八卦方瓶、龙泉窑青釉露胎贴花云凤纹盘、龙泉窑青釉褐斑瓶。均为元代烧制。</p> <p class="ql-block"> 从左至右:龙泉窑青釉贴花双鱼纹洗、龙泉窑青釉葫芦瓶、龙泉窑青釉红斑洗。均为元代烧制。</p> <p class="ql-block"> 龙泉窑青釉堆塑龙缽,元,公元1271一1368年。</p> <p class="ql-block"> 从唐代开始,陕西铜川耀州开始烧造青瓷、黑瓷及彩色釉陶等品种。五代时期青瓷产品达到了历史上北方青瓷烧造的最高水平。北宋至金代所烧产品驰名海内,釉呈青黄色,以刻花、印花为主要纹饰,刀工犀利,线条流畅,部分产品进贡皇家。</p><p class="ql-block"> 由于耀瓷产品的精美和所具有的特色,在宋代,河南部分地区和广东西村、广西永福、容县等窑竞相仿效制作。</p><p class="ql-block"> 从左至右:耀州窑黑彩梅花纹盒,唐,公元618一907年。</p><p class="ql-block"> 耀州窑青釉葵口碗,五代,公元907一960年。</p><p class="ql-block"> 耀州窑青釉刻花缠枝花卉纹三足瓶,北宋,公元960一1127年。</p><p class="ql-block"> 耀州窑青釉力士托荷叶高足盘,北宋,公元960一1127年。</p> <p class="ql-block"> 耀州窑青釉刻花牡丹纹梅瓶,宋,公元960一1279年。</p> <p class="ql-block"> 从左至右:耀州窑青釉刻花花口尊,宋,公元960一1279年。</p><p class="ql-block"> 耀州窑月白釉盖罐,金,公元1115一1234年。</p><p class="ql-block"> 耀州窑姜黄釉刻花莲花纹碗,元,公元1271一1368年。</p> <p class="ql-block"> 灵武窑黑釉西夏文瓶,西夏,公元1032一1227年。</p> <p class="ql-block"> 白釉划花莲鱼纹瓶,北宋,公元960一1127年。</p> <p class="ql-block"> 地处江西吉安永和镇的吉州窑,为宋代南方重要瓷窑。所烧产品有青白瓷、黑釉瓷、彩绘瓷等,尤以后二者最为著名。黑釉瓷采用贴花、刻花、彩绘、洒釉等方法,创作出许多别致而又自然的纹饰,特别是木叶纹和剪纸贴花工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彩绘瓷基本仿效磁州窑,但器身不施化妆土,外观效果也与之不尽相同。</p><p class="ql-block"> 从左至右:吉州窑黑釉白彩碗,南宋,公元1127一1279年。</p><p class="ql-block"> 吉州窑白地褐花叶纹三足炉,南宋一元,公元1127一1368年。</p><p class="ql-block"> 吉州窑剪纸贴花三凤纹碗,宋,公元960一1279年。</p> <p class="ql-block"> 从左至右:吉州窑白釉刻花梅枝纹盖罐,南宋一元,公元1127一1368年。</p><p class="ql-block"> 吉州窑玳瑁釉执壶,南宋一元。</p><p class="ql-block"> 吉州窑黑釉木叶纹盏,宋,公元960一1279年。</p><p class="ql-block"> 吉州窑白地褐花叶纹盖罐,南宋一元,公元1127一1368年。</p> <p class="ql-block"> 宋,金、元时期,南北方黑釉瓷烧造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福建建窑烧造的免毫盏,器表黑釉中有放射状毫光,宜于“斗茶”。河南、河北、山西等地窑场的“油滴”瓷同样得到了人们的青睐。</p><p class="ql-block"> 从左至右:黑釉彩刻牡丹纹罐。</p><p class="ql-block"> 建窑“進琖”款茶盏,宋,公元960一1279年。</p><p class="ql-block"> 黑釉褐彩瓶,元,公元1271一1368年。</p><p class="ql-block"> 怀仁窑黑釉油滴碗,金,公元1115一1234年。</p><p class="ql-block"> 黑釉褐彩瓶,金,公元1115一1234年。</p> <p class="ql-block"> 磁州窑在今河北邯郸地区、为北宋、金代著名民窑。装饰工艺多样化,有刻、划、剔、彩绘等技法,尤以白地釉下绘黑、褐彩和剔、划化妆土地纹样制品的制作最具代表性。装饰图案的题材多反映人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具有清新活泼的生活气息和浓厚的民间色彩。</p><p class="ql-block"> 从左至右:磁州窑彩色釉陶划花花鸟纹枕,金一元,公元1115一1368年。</p><p class="ql-block"> 当阳峪窑黑釉划花罐,宋,公元960一1279年。</p><p class="ql-block"> 磁州窑白地黑花把莲纹枕,北宋,公元960一1127年。</p> <p class="ql-block"> 磁州窑白地黑花题诗孩儿枕,金,公元1115一1234年。</p> <p class="ql-block"> 磁州窑白地黑彩绘划云雁纹罐,元,公元1271一1368年。</p> <p class="ql-block"> 磁州窑白地黑花山水图枕,元,公元1271一1368年。</p> <p class="ql-block"> 登封窑珍珠地划花牡丹纹枕(左),北宋,公元960一1127年。</p><p class="ql-block"> 磁州窑白釉划花缠枝纹碗(右),北宋,公元960一1127年。</p> <p class="ql-block"> 扒村窑白地黑花花草纹瓶,北宋,公元960一1127年。</p> <p class="ql-block"> 辽代陶瓷以白、黑、绿和及三彩陶为主要品种, 基本继承了唐三彩和定窑、磁州窑等中原窑场的烧制技法,但部分产品具有强烈的契丹游牧民族特色。</p><p class="ql-block"> 西夏党项族制作的瓷器具有北方少数民族粗犷质朴的风格。黑釉刻花器为其典型产品,已发现的西夏瓷以宁夏灵武窑产品最具代表性。</p><p class="ql-block"> 从左至右:青釉刻花执壶、彩色釉陶印花盘、绿釉陶鸡冠壶。均为辽代烧制。</p><p class="ql-block"> 灵武窑刻花开光牡丹纹瓶,西夏,公元1032一1227年。</p> <p class="ql-block"> 赤峰窑白地黑彩划花牡丹纹罐,辽,公元916一1125年。</p> <p class="ql-block"> 从左至右:彩色釉陶刻花缨络纹盘口穿带壶、彩色釉陶印花海棠式盘、彩色釉陶贴花凤首壶、黄釉陶瓶。均为辽代烧制。</p> <p class="ql-block"> 宋、元、明、清景德镇瓷器</p><p class="ql-block"> 宋代的景德镇以烧造青白瓷名驰海内。元代大批成熟青花瓷的制作使景德镇地位迅速上升。明初,专门为皇家烧瓷的御器厂在此兴建并长期烧造、制作出了无数精美产品。到了清代,当地官民窑在传统烧造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因而名品迭出,成为举世公认的“瓷都”。</p> <p class="ql-block"> 宋、元时期的景德镇青白瓷产品釉色白中透青,胎体薄匀,光照见影,有刻、划、印等装饰工艺,构图精细,线条流畅,袖色温润如玉。</p><p class="ql-block"> 元代景德镇创烧了一种卵白轴(似鸭蛋青色)瓷,有的作品上出现"枢府"字样,被命名为“枢府釉”瓷,应是皇家枢密院的定烧器。</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青白釉贴花梅花纹双耳瓶(左)、景德镇窑青白釉盏托(中)、景德镇窑青白釉方执壶(右)。均为元代烧制。</p> <p class="ql-block"> 元代中后期,景德镇烧造了大批质地优良的成熟青花瓷,色泽古雅幽靓,构图满密工致。从许多作品在西亚、东南亚地区被发现和同时代伊斯兰风俗画上出现青花瓷器等事实说明,元青花的烧造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迎合伊斯兰地 区的需要。</p><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高足碗(左)、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瓶(中)、景德镇窑青花莲瓣形盘(右)。均为元代烧制。</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罐,元,公元1271一1368年。</p> <p class="ql-block"> 明洪武时期所烧的瓷器有青花、釉里红、釉上红彩、白釉、蓝釉、红轴等品种,以釉里红最具特色。由于氧化铜在高温下极易挥发,因而釉里红瓷器的烧造难度极大,尤其是大器的烧成更属不易。</p><p class="ql-block"> 洪武青花瓷有存世较釉里红器更为稀少、由于采用国产青料,青花色泽蓝黑、但造型敦厚、具有质朴自然的制作风格。</p><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釉里红云龙纹双耳瓶(左)、景德镇窑白釉印花云龙纹盘(中)、景德镇窑红釉印花云龙纹盘(右)。均为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一1398年)烧制。</p> <p class="ql-block"> 从左至右:景德镇窑釉里红花卉纹菱口盘、景德镇窑釉里红花卉纹菱口杯托、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春寿”瓶、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菊纹碗。均为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一1398年)烧制。</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釉里红缠枝菊纹碗,明洪武,公元1368一1398年。</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釉里红四季花卉纹瓜棱罐,明洪武,公元1368一1398年。</p> <p class="ql-block"> 永乐一朝,御器厂大规模烧造官瓷,涌现了许多名品,如鲜红、甜白、青花、釉上彩及多种釉彩器,红釉器釉色殷红如血,艳丽夺目,世称“鲜红”。“甜白”瓷洁白滋润,似无瑕白璧。薄胎器光照见影,可谓巧夺天工。尤需指出的是,釉莹彩艳的青花瓷的成功烧 造,标志着景德镇明代青花瓷烧造进入了黄金时代。</p><p class="ql-block"> 从左至右:景德镇窑红釉暗花云龙纹盘、景德镇窑青花花果纹瓶、景德镇窑白釉僧帽壶、景德镇窑青花折枝花果纹碗。均为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一1424年)烧制。</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花卉纹扁壶,明永乐,公元1403一1424年。</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青花花卉纹碗(左)、景德镇窑青花山茶纹扁壶(中)、景德镇窑白釉暗花双龙纹碗(右)。均为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一1424年)烧制。</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釉里红瓶。</p> <p class="ql-block"> 宣德朝的产品有青花、釉里红、青花五彩、杂釉彩、红釉、白釉、蓝釉等,宣德青花上承永乐,以进口的“苏麻离青”为饰,烧成后呈宝石蓝色,由于进口钴料中含有较多的铁份而呈现黑铁斑点,古雅幽靓。所烧五彩彩料浓重鲜艳,制作十分精妙,传世极为稀少。</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青花花卉纹卧壶,明宣德,公元1426一1435年。</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花卉纹八角烛台,明宣德,公元1426一1435年。</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莲纹花浇,明宣德,公元1426一1435年。</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青花阿拉伯文器座,明宣德,公元1426一1435年。</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青花双耳扁壶,明宣德,公元1426一1435年。</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白地酱釉折枝花果纹盘(左)、景德镇窑青釉葵瓣形盘(中)、景德镇窑蓝地白花鱼藻纹盘(右)。均为明宣德年间(公元1426一1435年)烧制。</p> <p class="ql-block"> 从左至右:景德镇窑红釉盘、景德镇窑豆青釉暗花菱口碟、景德镇窑白釉暗花双耳扁壶、景德镇窑蓝釉暗花龙纹盘。均为明宣德年间(公元1426一1435年)烧制。</p> <p class="ql-block"> 15世纪中期的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景德镇官、民窑烧造的瓷器极少见有书款,因而被后人称为景德镇烧造瓷器的“黑暗时期”或“空白期”。传世及出土明瓷中,有不少作品属这一时期所烧,品种有青花、青花红彩、斗彩、青釉、白釉等,以青花瓷居多,不少器物具有高超的制作水平。</p><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青釉缠枝花卉纹碗(左)、景德镇窑青花耍戏图碗(中)、景德镇窑青花双狮戏球纹盘(右)。均为十五世纪中期烧制。</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灵芝纹碗(左)、景德镇窑青花红彩海兽纹碗(中)、景德镇窑红绿彩缠枝莲纹瓶(右)。均为十五世纪前期或中期烧制。</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大罐,十五世纪中期。</p> <p class="ql-block"> 明清文人论明瓷时往往首推成化,“成窑”之名历来饮誉海内。成化官窑所烧青花瓷,多采用国产青料“平等青”,呈色淡雅,富有层次,斗彩瓷器以青花勾画线条,以釉上五彩填色,色彩丰富、明艳鲜丽,被誉为明代彩瓷第一。其余如红、黄、白、孔雀绿及仿哥、仿官等各类单色釉器亦为明瓷中佳品。</p><p class="ql-block"> 从左至右:景德镇窑斗彩葡萄纹杯、景德镇窑仿哥碗、景德镇窑斗彩盘、景德镇窑孔雀绿釉青花莲鱼纹盘。均为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一1487年)烧制。</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青花莲龙纹盘(左)、景德镇窑青花双龙纹碗(中)、景德镇窑青花夔龙纹碗(右)。均为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一1487年)烧制。</p> <p class="ql-block"> 弘治一朝,官窑瓷烧造相对减少,传世仅部分传统品种。各类产品中,最突出的是黄釉瓷,釉色娇嫩淡雅,达到历史上黄釉烧造的最高水平。</p><p class="ql-block"> 正德朝瓷器品种较弘治朝大幅度增加,烧造量也明显扩大,产品基本继承前朝,其中的官窑青花瓷基由于多用瑞州“石子青”而色泽略偏灰色。</p><p class="ql-block"> 从左至右:景德镇窑青花人物图三足缸、景德镇窑黄釉盘、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碗。均为明弘治年间(公1488一1505年)烧制。</p><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白釉红彩阿拉伯文盘、景德镇窑黄地绿龙纹盘、景德镇窑白刻填酱釉花翠纹盒。均为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一1521年)烧制。</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五彩鱼藻纹罐,明嘉靖,公元1522一1566年。</p> <p class="ql-block"> 万历时,由于皇家用瓷的需要,官方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烧制官窑瓷,品种基本沿袭传统制作,少有创新。青花、五彩、斗彩、三彩等釉下彩、釉上彩的烧造量所占比重极大,颜色釉瓷依然极少制作。由于万历后期御厂停烧,当地民窑业渐呈活跃趋势,所烧产品与前期相比风格已有所变化。</p><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五彩童子像,明万历,公元1573一1620年。</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瓶,明万历,公元1573一1620年。</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青花山水图瓶。</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青花骑兽吹螺人像,明万历,公元1573一1620年。</p> <p class="ql-block"> 万历后期至康熙前期,官窑的衰落和对欧洲瓷器输出的剧增,景德镇民营窑业获得空前的发展。窑工们摆脱了官窑的束缚,适应外销的需要,在图案装饰方面呈现出清新的风格,形度了明末清初所谓的“转变期”。</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釉里红鱼藻纹缸,清康熙,公元1662一1722年。</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酱色釉青花如意花卉纹葫芦瓶,清康熙,公元1662一1722年。</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五彩刘备招亲图瓶,清康熙,公元1662一1722年。</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红彩加金开光鸟兽纹瓶,清康熙,公元1662一1722年。</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五彩百鸟朝凤图盘,清康熙,公元1662一1722年。</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红地五彩花卉纹碗,清康熙,公元1662一1722年。</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素三彩花果纹盘,清康熙,公元1662一1722年。</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五彩凤凰梧桐纹盘,清康熙,公元1662一1722年。</p> <p class="ql-block"> 豇豆红是康熙朝官窑创烧的一种名贵色釉,以氧化铜为呈色剂,经过高温烧造,成为一种娇艳鲜丽的红釉作品。其色调恰如老豇豆之红色,故名。由于所烧产品色差较大,清人按不同釉色分别冠以“美人醉”、“桃花片”、“娃娃脸”、“大红袍”、“正红”等名称,是清代瓷器中的佳品。</p> <p class="ql-block"> 从左至右:景德镇窑豇豆红釉印盒、景德镇窑豇豆红釉瓶、景德镇窑豇豆红釉水盂、景德镇窑豇豆红釉瓶、景德镇窑豇豆红釉水盂。均为清康熙年间烧制。</p> <p class="ql-block"> 雍正朝的制瓷成就达到了清代官窑的历史高峰。无论是法琅彩、斗彩,粉彩,杂釉彩、颜色釉、釉下彩器,均有精绝之作,如珐琅彩为康雍乾三朝之 冠,釉里红制作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由于朝廷相继派遣唐英等督陶官监烧官瓷,雍正帝本人又十分醉心于赏玩资器,从而导致了本朝官窑瓷业制作技艺的突飞猛进。</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绿地粉彩描金堆花六角瓶,清雍正,公元1723一1735年。</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青釉云龙纹缸,清雍正,公元1723一1735年。</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青花釉里红海水龙纹瓶,清雍正,公元1723一1735年。</p> <p class="ql-block"> 乾隆朝集中中国古代制瓷工艺之大成。由于乾隆帝的爱好,景德镇御窑厂官窑名品迭出,前朝传统制品应有尽有,凡古代名瓷也几乎无不仿制。其他各种造型生动、工艺别致的陈设瓷、象生瓷也有大量烧造。</p> <p class="ql-block"> 乾隆朝景德镇工艺瓷的制作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制品包括仿效各种不同质地制作的工艺品种,如戗金、镂银、琢石、髹漆、螺甸、竹木、匏蠡、仿玉、仿铜等,还有镂孔、转心等工艺制品。至于象生瓷的制作更是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绿釉菊瓣形盖碗(左)、景德镇窑粉彩开光石纹笔筒(中)、景德镇窑青釉暗花描金茶叶末座盖碗(右)。均为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一1795年)烧制。</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仿竹刻夔纹笔筒(左)、景德镇窑木纹釉碗(中)、景德镇窑绿釉堆花花卉纹双联瓶(右)。均为乾隆年间烧制。</p> <p class="ql-block"> 珐琅彩人物图瓶,清乾隆,公元1736一1795年。</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蓝釉金银彩桃果纹瓶,清乾隆,公元1736一1795年。</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白釉红彩缠枝莲纹瓶,清乾隆,公元1736一1795年。</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绿地金彩云龙纹瓶,清乾隆。</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唐英款粉彩人物图笔筒,清乾隆。</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胭脂红釉缠枝螭龙纹瓶,清乾隆。</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绿地粉彩八吉祥贲巴瓶,清乾隆。</p> <p class="ql-block"> 粉彩八仙人物图瓶,清乾隆。</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青花花果纹瓶,清乾隆。</p> <p class="ql-block"> 漳州窑佛像,清乾隆。</p> <p class="ql-block"> 嘉庆、道光以后,景德镇制瓷业逐渐走下坡路,官窑瓷烧造也受到严重影响。尽管如此,嘉庆至清末仍有不少制作精工的作品出现,如嘉、道官窑粉彩中的上品堪与雍正、乾隆制品相媲美。尤其是“慎德堂”款瓷器,更受世人珍视。</p> <p class="ql-block"> 展览的最后部分是介绍陶瓷的制作。</p> <p class="ql-block"> 暂得楼陶瓷馆与中国古代陶瓷馆毗邻。暂得楼陶瓷馆共展出从晋唐至清末数百件展品,其中以清代官窑瓷器为大宗,有很多成对的佳品。</p><p class="ql-block"> 提起“暂得楼”,不得不提民国上海大收藏家胡惠春。“暂得楼”是胡惠春的收藏堂号,此堂于王羲之名作《兰亭序》:“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从中可以看出胡惠春对于藏品虽有赏玩之好,却无占有之心。</p><p class="ql-block"> 胡惠春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先后两次把自己收藏的精美陶瓷器共359件捐赠给上海博物馆,进一步丰富了上海博物馆的收藏。</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青花黄彩龙纹盘,明嘉靖,公元1522一1566年。</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莲纹罐,清乾隆。</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青釉古铜器纹瓶,清乾隆,公元1736一1795年。</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粉彩百鹿图尊(一对),清乾隆。</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斗彩缠枝莲纹缸,清乾隆。</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粉彩供器,清嘉庆,公元1796一1820年。</p> <p class="ql-block"> 从左至右:景德镇窑粉彩三羊图碗(一对)、景德镇窑粉彩三果纹盖碗(一对)、景德镇窑慎德堂款粉彩“日日有喜”碗(一对)、景德镇窑粉彩描金八吉祥纹印盒。均为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一1850年)烧制。</p> <p class="ql-block"> 参观了中国古代陶瓷馆,似乎穿越了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至明清瓷器的陶瓷发展的时空隧道。我为精美绝伦的陶瓷器所折服,为中华民族先祖的智慧而赞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