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突袭,整个西安被迫按下了暂停键。城市生病了,学校停课了,线上课如约而至,确保我们的学习不停止。虽然每一节课只有20分钟,但每一位老师都是卯足了劲儿认真准备。经历了将近两周的线上课程,雁塔三中的全体师生全面适应了线上教学,学习热情高。是时候来点新花样了——生物学科要开展第一次线上实验教学啦!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u>第一趴:课前准备</u></b></h1> 生物组的三位老师通过钉钉会议的研讨商议,确定了实验内容:八年级下册的《探究鸡卵的结构和功能》;确定了授课方式:由关老师“出镜”,全程在线指导学生的操作;确定了作业模式(如下如所示)。12月30日中午,三位老师发布了课程要求。 鸡蛋是我们生活中“最熟悉的陌生人”。人们都知道鸡蛋是补充蛋白质最佳的食物,但很少有人真正去认真观察和了解过鸡蛋。作为鸟的生殖与发育中的重要一环,受精的鸟卵孕育着新的生命,所以学习自然科学的我们需要认识“生物学上”的鸡蛋。生物学科素养中强调的生命观——结构与功能观在本节实验探究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趴:云上实验课堂</b></h1> 下午3:00,关钰老师的课堂正式拉开了帷幕,一首“小鸡小鸡”配上鸡蛋变小鸡的动图,活泼而不失优雅,孩子们在一片欢乐的氛围中期待着这一堂别开生面的线上实验课。 为了模拟“一对一指导”的体验感,关老师首次开启“露脸”模式,在云端和学生同步实验。面对冰冷的屏幕,虽然有熟悉的声音在耳旁回荡,但依旧会感觉欠缺一些亲切感;当熟悉的老师“出现”在面前时,孩子们的体验感会更好。 在关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按照由外向内的顺序认真观察鸡卵:最外侧的卵壳一定是起保护作用的,除此之外,卵壳还有什么隐藏技能吗?我们眼中光滑的卵壳上其实有许多肉眼可见的小孔——气孔,7000多个气孔不均匀的分布在卵壳表面,为小鸡生命初期提供气体交换的机会。 鸡卵的大头叫做钝端,钝端卵壳下的内、外卵壳膜分开的空腔形成气室,气室保证小鸡孵化最初时期氧气的来源。内外两层卵壳膜在其他地方都紧密的贴合在一起。 屏幕后的孩子们和隐藏在人群中的李静老师都在跟着关老师认识不一样的鸡卵。 将破壳的内部结构倒入小碗后,呈现在面前的就是可食用部分。关老师从孩子们最熟悉的蛋黄和蛋白入手,层层揭开鸡卵的内部结构,并引导学生推断各个结构的功能。每个孩子都像在重新认识自己的老朋友一样去认识鸡卵,关老师非常耐心的等待着孩子们的反馈,并不去催促他们。对于蛋黄上很容易被忽略的胚盘,关老师问到:“在卵黄上还有什么结构,大家仔细观察,找到的同学可以描述一下”。观察能力是最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却很容易被忽视,而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观察者静下心来带着自己的思考去做。 受精的鸡卵在合适的条件下可以孵出小鸡,因为学生还没接触这方面的知识,所以这个过程仅作了解,关老师用一个简短的视频给学生做了展示。 <br>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孩子们能制作出自己心目中最美的白玉盘吗?关老师呈现的自制“白玉盘”引发了学生热烈的探讨,孩子们都在说出自己认为的制作方法:“用白醋泡7天,科学课上学过”、“表面抹上荧光粉”、“把蛋壳弄破,里面装个灯泡”、“直接用手电筒照”……热烈的讨论背后是孩子们蠢蠢欲动的心,期待他们的作品吗?<br> 最后,关老师留下了一个课后探究:设计实验证明卵壳上有许多气孔。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三趴:作业展台</b></h1> 课后。孩子们进行了“验证卵壳有许多气孔的”实验设计,让我们一睹他们的风采。 彩蛋来了,孩子们的“白玉盘”不仅展示了他们的创作热情,也表达了对新年的祝福和对疫情快快散去的期待。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居家学习期间,能以这样的方式和孩子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真的是不一样的体验。<br> 就像标题所写的“鸡蛋从外面打破是食物,从内部打破是生命!”,相信孩子们都会是从内部打破鸡卵的生命!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