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初中数学学科有六大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六个方面。数学学科素养的培养,要通过学科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来具体实施。学习有个建构的过程,学生通过学习一遍之后,就已经在大脑形成了一定的知识结构。而良好的知识结构能够同化新知识,当然有趣的教学方式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何谓有趣,就是学中做,做中学,让孩子主动接纳新知,创造新知。我县数学教研员付老师,多年致力于数学探究问题的专项研究,也是赤峰市中考命题专家之一,他设计挑战性问题往往就是中考试题或是中考试题变式再创造。他做过大量中考题及典型试题比较分析重组,在我校乃至全县做过多场专题讲座和专题课。如:平行四边形存在问题,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探究问题,圆的几种位置关系问题,三线八角问题。本节课《探索与表达规律》是多次专题课一次。本节课付老师以一道中考题引出课题,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孩子求知欲。付老师在过程中以问题引领,耐心等待,在切适时候,助推孩子。在静待花开中,孩子由开始不自信到自由表达,由不敢举手到台前展示,由少数几个举手到十多人表达不同方法!渐渐的孩子们安全了,安心了,安静了,放松了,放开了。思路打开了,方法多样了!在老师们的观察中,有的孩子虽然没说,但做得对,能与观课老师和小组成员对话交流。有的孩子开始不会,在倾听中学会,能主动修改补充自己的答案!也还有几个孩子最后也没学会,但这个锚点更重要,信息反馈给任课老师,这更是我们老师课下关注的对象和目标。</p> <p class="ql-block">付老师在课后研讨中说:《探索与表达规律》是初中数学常见的一种习题类型,这是我为初一年级学生设计的一节专题复习课,学习共同体的理念是教师设计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自主思考,协同研究,分享表达,总结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先设计较难的中考问题,让学生感受一下这类问题解决的难度,但不急于解决,而是通过学习单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从最基础问题开始,也就是均匀递增规律,让学生解答分享,教师适时总结解这些问题蕴含的数学思想,包括从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等。有了解题方法,再让学生通过几个问题进行解答练习,并总结出这类问题,从数的角度解,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是几就是几n的结论,再通过具体的数进行验证,得出最终的规律。接下来将问题难度提升,解决另一类问题,学生在解题时,发现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不再是一个相同数,感觉到迷茫,引导学生从形的角度来解决,学生思路大开,运用了不同种方法解决问题,在学生分享完以后,教师适时点播从形的角度来解决的思路和方法,总结出分割求和和扩大求差的方法。最后回到课前问题解决,不需要教师讲解了,学生就能够解答出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整节课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设计的学习单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协同研究,表达分享完成的,而不是教师讲解得到的,方法是学生发现的,教师适时总结数学思想方法,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很容易迁移和运用。</p> <p class="ql-block">数学学科是自然科学之父,数学是思维体操。正如付老师在课前幻灯片所写:数学成功源于思维。思维源于天赋。也源于后天培养,而思维培养课堂是主阵地。付老师一节45分钟课,渗透分类思想,数型结合思想,从特殊到一般化归思想,在化归中又总结了分割求和,转化求差两种方法。在任务一中,付老师给孩子充分时间,孩子们以自己的理解,协同学习,从数形不同角度思考,找出六种方法,这是难能可贵的,让我这个老数学人紧跟其后,不断搜索自己经验验证,很烧我的脑细胞。在课堂上相信孩子,给孩子足够的时间,一切皆有可能。</p> <p class="ql-block">一堂好课,我们要进行跟踪研究,不仅看课中表现,还跟踪课下作业单完成情况,反馈了孩子学习深度。我收集观课老师全部记录单,记录收集老师课后研讨全部信息和资料。在白主任协助下,我们收集了全部学习单和作业单,在作业单两个中考链接试题包括七个小问题中,孩子完成都很好,有过程分析,有不同方法标注,有结果验证。课后我随机访谈五个孩子,让他们谈谈自己感受:有一个女孩说:这堂课和我们传统课堂不一样,开始感觉很难,很懵,在老师引导,和同伴帮助下,渐渐的找到探索规律的方法和并学会了表达。第二个孩子说:我理解了找规律题的方法,课后作业面两个中考题我2分钟就做完了!全对!说完,脸上写满自豪。第三个孩子说,规律题并不难,我小学就擅长!第四个孩子说,我会写不会说,我得试着学会总结和反思,老师总结字少,好记!最后一个孩子说,我还想去录播室上课,不会可以问身边老师,老师都很友好和蔼——嘿嘿,还给我做个鬼脸😜。真实稚气的语言反衬了真实的课堂,真实的学习历程!让老师反思,促每个教育人成长。</p> <p class="ql-block">有一句话万变不离其宗,一堂好课,帮孩子把“宗”弄明白了,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而数学课的宗就思维。这是对付老师这堂课最好的诠释。</p>